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云飞 《兰州学刊》2012,(4):132-136
组织资源的拥有程度决定着权益的实现程度,两者成为正比例的关系。单位组织一元化地位的丧失与非单位组织的成长这种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导致了改制企业职工的组织资源拥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缺失的重要原因。文章从社会学的"组织"概念出发,分析了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缺失的原因并以"中间社会"为依据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社会结构的发展和变化取决于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的需要,随着生产力不断地向前发展,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过程,社会结构从单一的国家政治实体发展到国家—社会两极结构,再到国家—公共领域—市民社会三维空间结构。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处在由两极结构向三维结构转变的时期,但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是自上而下的自觉过程,市民社会及公共领域的出现是国家让渡出的一部分空间,这就决定了我国公共空间主体对国家天然的依赖性。所以,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促进公共领域的发育,发挥"三角形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任何警察组织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态系统之中。警察公共关系就是监测警察组织生态环境,参与警察组织活动的决策,采用公共关系等专业手段,通过新闻媒介塑造良好的警察组织形象,建立警察组织与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同时,警察公共关系的顺利开展还依赖于构建警察组织的良性社会生态,从而形成警察组织生态系统的和谐性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公共关系管理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管理机制,它借助于社会大众传播、社会规范、社会秩序,建立组织与公众的良好合作关系,使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达到全面和谐状态。公共关系管理从产生及在它以后的发展和研究过程中,都蕴涵着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内容,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起着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非政治公共领域是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一个本土概念,它是包容了抽象与具体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一个立体性范畴。这个范畴是通过组织、制度、文化与运动等一些重要载体来体现和表达的,具有非政治性、公共性、契约性与独立性、合法性、开放性与非营利性等特征。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非政治公共领域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在当前呈现出混合、现代性、公共治理、建制化等特征,但总体上非政治公共领域的声音还很弱、力量也很单薄。若要真正走向民主与法治、实行治道变革、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非政治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6.
凝聚力是社会组织发展之本,优秀的社会组织都是利用各种方法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让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充分调动积极性,促进组织的成功。公共关系强调双向沟通,通过信息管理、咨询建议、协调关系、提供服务等职能实现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公共关系对于增强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中一般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倡导人性化管理、加强信息沟通和动员员工参与社会组织的管理来增强组织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诚信是一种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影响力。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需要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重点推进政府诚信、司法诚信、企业诚信、商业诚信、网络诚信、教育诚信、医疗诚信建设,并根据所在领域的行业特点,构建起内部诚信体系,促进"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网络政治:信息化进程中的“公共领域”衍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玲  刘京 《兰州学刊》2007,1(1):65-67
网络政治的缘起既是信息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更使得"公共领域"从古希腊的广场政治衍生至网络聊天室,从一个物质世界步入纯粹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在这一衍生态状的"公共领域"空间中,不但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信息的处理与传递方式发生了量扩与质提的变化,而且网络政治也通过数字化方式延展出新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杨博文 《学术界》2005,(1):190-195
本文分析了社会结构演变所引发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实质性变化即权力分散化和社会的分化 ,从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而迟缓发展的社会公共组织功能的错位 ,使新的社会结构整合机制发育缓慢角度论述了加快发展社会公共组织必要性 ,并对社会公共组织的类型与功能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0.
"社会互构论"以现代性之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为背景性视域,着力理解和阐释多元社会行动主体间的相互型塑、同构共生关系."社会互构论"认为,"社会互构"体现了现时代社会现象及过程中蕴涵的根本性和实质性的关系机制,"我们身处于社会互构的时代".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社会互构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对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给予了具体思考."社会互构论"主张,社会学理论具有内在的实践性和价值性,真正的社会学必是且只能是实践的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实践领域发生的结构性巨变,为中国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宽阔视野、重大题材和现实养料.这也决定了"社会互构论"是一个仍在继续发展和丰富的社会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黄芳洁 《理论界》2009,(10):31-32
全球化进展带来了世界广泛而紧密地联系,除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相互影响,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也是全球化的一个体现.对非政府组织理论渊源的探讨有助于了解当前全球公共社会事务领域的变革与发展,对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社会与国家的历史考察,本文认为,国家产生后支配了社会的公共领域,并担当起社会的公共职能,这在市场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在市场这一社会公共领域的作用模式将从直接干预转变为情景控制。不过,通过对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考察,本文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公共产品提供与财政支农政策优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财政职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财政资金将从过去的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转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财政补贴将从过去直接提高农产品价格转向重点扶持开发公益性、基础性、示范性农业项目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进而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原有的公共关系内容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使其在速度、客户关系、品牌的从新定位、互联网、企业文化等五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一种新的视角展示了新经济条件下公共关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吴芸 《理论界》2014,(1):166-170
通过运用社会网络相关理论,对我国参政党、执政党、司法或立法组织牵头推动其他不同组织之间合作进行公共治理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得出对公共治理中组织合作方式的一种社会网络理论框架内的描述。分别用"弱关系的强力量理论和结构洞理论"和"含有对等性思想的网络位置和社会角色分析"等理论对组织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描述,最后获得从社会网络视角看组织合作的清晰描述和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的公共生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菲 《河北学刊》2006,26(5):39-42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与时代变化相伴随的哲学主题转换中形成的"主体间性"理论,既是人类生活时代变迁的哲学思想反映,也是与其相适应的哲学主题转换的必然结果."主体间性"理论揭示了现代生活的公共本质;表达了多元共生的整体理念;体现了消解中心的平等原则.探讨主体间性理论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正在发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大变革,大力发展软实力是新世纪壮大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大国竞争的表现形式在"硬实力"领域显得"软"一些.在"软实力"领域显得"硬"一些,也就是说,软实力的较量要更加激烈、深入和广泛.加强软实力建设要求我们重视公共外交的研究,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公共外交的主体和受体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发现软实力建设中的悖论问题,并与时俱进地寻找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理论与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8.
美国建国初期,一部分政治精英强调,社会精英管理和经营的商业公司能推动社会"共同福祉"。在建立商业公司的具体操作上,要借助社会精英的私人财产,并将商业公司界定为公共机构。在他们眼中,私人财产不仅关系到物质所有和独立人格,而且被赋予了政治属性。然而,更多的人却将私有财产看作追求经济利益的资源,反对赋予私有财产政治属性。在不同财产观念的碰撞中,对私人财产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进而推动了对商业公司界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一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也使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结构与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重新塑造着国与国之间的互动方式,不同社会之间的互动正在愈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国际关系中来。以政府之间的互动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外交正在被不同国家民众之间,或者说不同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所推动和左右,着眼于赢得其他国家人民理解和认同的外交即公共外交正在成为一国赢得主动的主要方式。公共外交因此上升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关系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作为延续千年的文明古国和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公共外交正在成为中国赢取世界理解、认同和支持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助推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健康发展,塑造中国有别于西方大国的新兴大国国家形象的战略部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崛起的成败取决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世界主张能否赢得中国周边国家、其他大国乃至世界多数国家的理解、认同和赞赏,取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成败。  相似文献   

20.
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公民社会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农民合作组织的基本意蕴是双重的,即一方面是一种乡村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又是乡村市场体系或者私人领域。农民合作组织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其在当代的双重使命:既要表达农民的公共性诉求,又要实现乡村的市场化。在当前世界市场化和中国农村市场化的双重语境下,农民合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预示着乡村公民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在这一转型中,合作组织涵盖了两种领域,因此成为乡村结构转型的典型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