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鑛是明代重要的评点家,其《楚辞》评点最早见于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闵氏或即由其手中得来。除部分涉及校雠与诠释外,孙鑛评点多注重于揭示屈子情感及屈骚相关篇章的艺术特征,并对其作出较高评价;而于《楚辞》中的汉代拟骚之作,孙鑛则多有贬抑之意。除于读者之理解、审读多所助益外,孙鑛《楚辞》评点于后世亦产生颇多影响,就《楚辞》评点史及《楚辞》批评史之构建而言,其《楚辞》评点有着重要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15,(5)
明万历十四年(1586)冯绍祖校刊王逸《楚辞章句》,在《楚辞》评点史乃至《楚辞》学史上地位都颇为重要。该本以王逸《楚辞章句》为底本,又借助于评点形式,吸纳了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有"裨益"之处,从而融三家注之精华于一本之中,这体现了校刊者冯绍祖的独特思考。该本之问世,对于进一步打破朱熹《楚辞集注》的垄断,推进《楚辞》诠释多元化走向有重要贡献和意义。冯绍祖从前世诸家著作中选取相关评语,以眉批、旁批、总评等评点形式置于该书之中,这反映了当时评点刻本的真实面貌及共同形态,但这种评点观念与文人随阅随批之批点有很大差异。冯绍祖对于评语的选择,与其对屈子、屈赋的思考和认识紧密相关。该本所确定的评点形态、评家以及评点,均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楚辞》评点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刊刻的《楚辞》评点诸本,目前学术界重视不够,极有必要对其存在形态、因变及源流进行考察和揭示。  相似文献   

4.
林纾的楚辞读本见于《左孟庄骚精华录》,仅选屈原《九章》九首诗。其选《九章》,除了自小就喜诵读之外,还与其对屈原的感情共鸣有关。就林纾的《九章》评点文字来看,林纾的楚辞批评,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反映其易代之际的文化心理,同时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垒块"的产物。在具体的批评方面,林纾的评点,对屈赋中的"沓"的特点、意象的特征、章法结构的剖析,都表现出独特的批评眼光。作为一部教材选本,它对后人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剑波 《齐鲁学刊》2008,(2):114-118
本文对《诸子汇函》所收《楚辞》作品的评点形式、评点内容以及其与其他《楚辞》评点本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以为,该本抄袭、伪托之迹,暴露了其成于书贾之手的性质。但尽管如此,它还是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庄丹  郭丹 《兰州学刊》2013,(8):106-109,10
清前期《左传》文学评点是《左传》评点学史上的全盛期,这一时期的《左传》文学评点有着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上的发展,即由感性的"悟"上升到理性的"法"。文章通过分析金圣叹前后期《左传》评点之不同美学特征,结合《古文观止》《左绣》《左传义法举要》等清前期《左传》评点学发展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左传》文学评点著作,揭示金圣叹《左传》评点在清前期《左传》文学评点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奇"是清代实学代表人物王源评点《左传》的关键词,在内容、形式评点中皆有体现。借助《左传》具体文本的评点,通过同类相联、正反对举的反复申述,王源将"奇"之内涵赋予"变""活""正"等多重意义,将传统的奇文观念"美文化",以奇诡、辞达、自然为奇文,使"奇"具备了多重文学批评的功能。身处易代,酷爱兵法,好奇人奇事奇文,一生坎壈,皆为王源尚奇批评生成之根源。对明清八股时文取士的不屑,对清初文坛亦步亦趋效法唐宋八大家的不满,使其《左传》奇文评点具备了不同时俗的意义,浸润了明确的针砭时弊与经世致用的色彩。王源《左传》评点之重"奇",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中国古代文论的典型性特征。对此进行考察,可望为揭橥评点的阐释范式、话语体系等提供可行性研究理路。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4,(3)
《史记》评点是《史记》文学经典化的特殊形态和重要途径之一。明代由于文学复古思潮的涌现、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史抄史评风气的浓厚等因素,《史记》文学评点随之出现兴盛局面。"点"给读者以提醒,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文字评论涉及《史记》章法、叙事、写人、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这些评点,形式灵活多样,多角度阐释《史记》的文学内涵,引导读者细读《史记》,寻找文本中的"密码",参与作品价值的实现。《史记》评点体现了评点者的思想、立场和文学素养,对于《史记》的文学经典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评点所提出的许多理论问题也促进了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明代的《史记》评点对后来的《史记》评点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崇祯本《金瓶梅》评点产生时间较早,相对于同一时期的序跋,理论内容更为完整丰富。评点内容可归结为一个"情"字,涵盖世情、人情与文情三个方面。在社会批评方面,评点者强调此书是写世态炎凉之书;在对人物的道德评价方面,评点者对"情"与"淫"做了明显的区分,于情欲纠缠之中表达了对人物命运的批判和悲悯;在艺术手法方面,评点者则借鉴了传统书画理论与文章学理论对小说的创作技法给予充分的赞美。这些评点内容揭示出《金瓶梅》一书深刻的创作主旨与警世意义,从而与"淫书"论划清了界限,在《金瓶梅》接受史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鲁涛 《云梦学刊》2013,(5):37-37
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吴广平教授点校的南宋朱熹所撰之《楚辞集注》一书已于2013年1月由岳麓书社出版。此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湖湘文库"丛书之一种。朱熹的《楚辞集注》是继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楚辞》注本,是宋代楚辞  相似文献   

11.
钱陆灿的《文选》评点在清代士子中间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笔者在整理明清《文选》评点本的过程中却发现,所谓的钱氏评本大部分内容实际都是抄录其前《文选》评点本而来,犹以抄录孙《文选瀹注》内容最多,其次是恽绍龙刻《文选纂注评林》、卢之颐刻《梁昭明文选》,及钟惺、谭元春《古诗归》。钱氏评本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是八十余条出自钱氏本人的以后世诗歌、尤其是唐诗"证选"的评语,较李详"唐诗证选"的做法早了二百余年,实开选学"证选"一途。  相似文献   

12.
王逸、洪兴祖的方言训释比较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王逸《楚辞章句》和洪兴祖《楚辞补注》中的方言材料,归纳和分析两家《楚辞》注本方言训释的对象、地域及各自的训释特点,比较其异同,可以发现王、洪二人的方言训释对后世《楚辞》注本如朱熹《楚辞集注》和戴震《屈原赋注》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王逸《离骚经章句后叙》说:"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可见,楚辞在楚人中世代相传,由来己久。就现存资料来看,较系统地对楚辞进行研究与学习,则开始于汉代。除了因为汉高祖刘邦及其臣下本属楚人,对《楚辞》特有的感情外,刘勰曾为我们揭示了另一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李卫军 《兰州学刊》2009,(12):203-205
《左传》兼具经、史、文之特质,其评点著作颇丰,且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左传》评点始见于南宋,止于清末民初,其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明万历以前,是《左传》评点的形成期;明万历至明末,为《左传》评点的发展期;明末至清乾隆时期,为《左传》评点的全盛期;清嘉庆至民国初年,可称《左传》评点的延续与余辉期。  相似文献   

15.
张洪海 《兰州学刊》2007,(8):154-156
徐与乔的《增订诗经辑评》是清代《诗经》会评本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其评点杂采诸家,附以己意,而尤以钟惺《诗经评点》及戴君恩《读风臆评》为主.徐氏对"赋、比、兴"的独到解说有较高理论价值,对于《诗经》的艺术手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总结,应引起《诗经》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陈炜舜 《云梦学刊》2004,25(4):5-10
五十多年来,香港投身楚辞研究的学者数量甚多。可是,由于时局变化、讯息阻隔、资料散乱,导致其研究成果不显于世。香港代表性的楚辞学著作有:黄华表的《离骚四释》、饶宗颐的《楚辞书录》、林莲仙的《楚辞音韵》、梁简能的《楚辞九歌注笺》、蓝海文的《今本楚辞》等。  相似文献   

17.
《九歌》的成因,是楚辞学者聚讼的一个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对《九歌》作出比较正确的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一、从性爱谈起《九歌》多涉性爱.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早就说过"其词鄙陋"的话,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也指出其中"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近人苏雪林女士有"人神恋爱说",闻一多先生也说:"东君云中君(闻先生认为《东君》为《九歌》第二篇,《云中君》为第三篇),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用独白或对话的形式抒写  相似文献   

18.
在古文评点系统中,《史记》尤为后人所重。明代是《史记》文学评点的兴盛期。茅坤的《史记抄》用心独到,评论精妙,且多发明,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史记》评点本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茅坤极为推崇司马迁叙事才能,着眼于探求《史记》章法严谨、摹画精妙、手法多变的"叙事之法"。并且抓住历史人物塑造的个性化特征,挖掘《史记》的写人艺术。茅坤认为史迁之文独具"风神"之美,呈现出"遒逸疏宕"的文章风格。  相似文献   

19.
日本现代在楚辞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代表论著 ,有铃木虎雄《论骚赋的生成》、青木正儿《楚辞九歌的舞曲结构》、吉川幸次郎《诗经与楚辞》、白川静《楚辞丛说》等 ,桑山龙平、浅野通友、小田一郎、稻耕一郎等也有不少成果。论文对日本现代楚辞研究作了实事求是的介绍评论 ,分别指出其特点成就及不足 ,以资中国学者借鉴 ,并同时肯定 ,日本的楚辞研究是中国本土 (包括台港澳 )以外水平最高的。  相似文献   

20.
学者多认为伍子胥是楚国"国贼",有人并据此否定《楚辞》王逸注有关《涉江》中"伍子"为伍子胥的说法。考诸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可知,春秋时期的"父"、"君"观念与后世有很大差别。《郭店楚简.六德》将其概括为"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国语.楚语》也反映了类似观念。子胥出楚境,为吴臣,"楚国贼"说系后人的误解,伍子胥对吴国的忠诚是屈原对其加以咏叹的原因,《楚辞章句》相关内容不误。明乎此,方可进一步讨论《九章》中《惜往日》与《悲回风》两篇的作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