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成功塑造了一位出身没落贵族家庭,饱受清教思想侵蚀和南方父权体制摧残的南方女性艾米丽的形象,真实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社会的巨大变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艾米丽充满悲剧性结局的成因及其疯狂、分裂、扭曲的性格根源进行解读,可以揭示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摧残。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派的代表,他的作品以美国南方为背景,乡土人情是其许多小说的共同主题,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福克纳通过对艾米丽一生的叙述,说明了艾米丽和杰弗镇人之间的千丝万缕而又紧张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南方乡土人情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指出了他们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一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主人公艾米丽与当时社会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及其成因,并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从现代工商文明之批判、南方贵族文化及父权之解构、主题之不确定性三方面等后现代视角入手阐释了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指出艾米丽一生受到父权、家庭、传统与新兴资本主义工商势力多重压制与迫害,人性严重扭曲,丧失了自我;在充满宽容、理解的民主人道主义社会建立之前,其悲剧命运无可避免。  相似文献   

5.
《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悲剧是由她身上“大家闺秀”观念与传统妇道观和自然人性的多重矛盾所致。小说不仅描写了艾米丽的悲剧,而且反映了福克纳复杂的思想及其矛盾:寄希望于以浓厚的乡土人情抵御现代社会的人情冷漠;对传统既眷念又嘲讽;对女性从属地位的同情及对男性权威受到威胁而产生的忧虑。是作者企图以南方精神文化传统对抗北方工业社会入侵的主观臆想。这些复杂、矛盾的思想凝聚在一起,以卓绝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使这篇不足500字的短篇小说,表现了丰富、复杂、深刻的内蕴。  相似文献   

6.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之一,对其主题探究历来精彩纷呈,该文欲借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通过对南方压抑机制的探析和几组象征着压抑机制的具象的分析,旨在揭示艾米丽悲剧主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作家塑造人物动机的观点入手,以全新的角度分析了艾米丽·勃朗特在其作品《呼啸山庄》为中女主人公凯瑟琳精心塑造两位性格、身份、地位迥异的男主角的深层次心理动因。在现实生活中艾米丽过着凄苦且没有爱情相伴的日子,在小说中却为自己勾画了理想丈夫的形象,同时作品中体现的对两个不同魅力的男主人公希冀兼而得之的美好构想映射了艾米丽本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第一篇以杰弗生小镇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颗倍受煎熬折磨的心灵 ,旨在表现真实的人类内心世界。为了最大程度地表现这种“真实” ,福克纳在小说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作了多方面深入的探索 ,使得该小说成为手法高超的杰作。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象征手法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作为美国南方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生动描绘了主人公艾米丽小姐的形象,揭示了南方腐朽社会制度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在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福克纳利用特定的叙事方式,赋予艾米丽身份以动态,使得艾米丽身份在故事叙事时间、空间中不断发生变化,经历着不稳定的转换与移动.读者也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叙事时空中,不断构建出自己对于艾米丽身份的动态化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1.
艾米丽与韦瑟罗尔奶奶分别出自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凯瑟琳·安·波特笔下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虽为不同作家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但经过比较,两部作品便呈现出强烈的互文性。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两位女主人公"被弃"的人生经历、"反抗父权"的主题互涉和空间意象的巧妙暗合三个方面构建两个不同文本的互文关系,从而比较艾米丽和韦瑟罗尔奶奶的弃妇形象,并揭露二者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2.
哥特式艺术手法对英美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作品都采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哥特式小说通过超常的想象力、复杂的思维描写人物心理,小说充满神秘感和恐怖感。作家执著于书写丑陋、罪恶,揭露人类的伦理道德。在《呼啸山庄》、《简.爱》等小说中,正是哥特式手法的运用,才使其复仇主题得到了深化。  相似文献   

13.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象征派小说,它描写了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生活面貌。霍桑擅长使用象征的手法,他运用的象征主义手法对美国文学的兴起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小说《红字》中,象征主义手法这一创作特征的体现尤为引人注目。文章将对小说中所运用的象征寓意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突出小说作者试图揭示的《红字》主题——真实。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与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各类人物所代表的性格不谋而合。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丽悲剧形成的原因,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5.
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理论,分析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认为通过小说中艾米丽与周围人的对话,可以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导致艾米丽悲剧人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纳撒尼尔·霍桑和威廉·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们不仅对美国短篇小说影响深刻,对美国短篇小说的传统也有共同兴趣。本文通过对霍桑的《白衣老处女》和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结构、人物塑造、象征、意象和主题等方面的比较,揭示了两位作家在短篇小说传统上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释福克纳的写作风格特色,从生动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意义等3个角度对其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进行解读。分析认为,作者运用凝练的笔触、独特的结构、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代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传统势力及其价值观念的矛盾形象艾米莉;通过解读艾米莉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美国南方历史与现实中的父权制度、奴隶制、种族主义和清教主义的种种罪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霍桑的小说《红字》及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两者复兴清教的主题。清教激励了美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开国者,对于美国文化有贯穿始终的影响。霍桑在小说《红字》中为工业化初期的同代人指出了一条清教主义的道德完善之路;电影《红字》则表现了当今美国人向往和平、回归家庭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是一部运用哥特式手法的经典之作。它的哥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中的地点背景、人物性格、情节事件和主题发展四个方面,歌特式手法的运用更加体现了该小说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摸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被认为是短篇小说的经典,广泛用在美国的教材中。它在美国的家喻户晓与它颇有争议的主题思想以及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是分不开的。文章从主题和写作手法两方面对《摸彩》进行赏析,指出摸彩的主题涉及人性的暴力与残忍、人性的愚昧与无知、对传统与习俗的盲从、性别差异及阶级等级制度五个方面,并从五个方面概括了《摸彩》的写作风格:鲜明对比的场景设置、海明威式的叙述风格、无处不在的象征主义、大量使用的讽刺反语和哥特式风格的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