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神秘文化探索《明报月刊》编辑部今年香港《明报月刊》第9号上,以“中国神秘文化探索”为题,共发表了6篇文章:(1)江迅的“混饨的神秘文化潮流”Z(2)连天雪的“向特异功能的理论权威挑战”;(3)关炳写的“生命科学理论的探索者”;(4)倚山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世纪末大趋势《明极月刊》编辑部香港《明报月刊》1994年第1期上刊载了一组题为“世纪末大趋势”的文章,编者述:在20世纪即将走至尽头之际,中国思想界与文艺界正陷入一个困惑的年代,面对中国的物欲大潮,中国的文化精英正接受一场严酷的考验。至于生活在揪隘环...  相似文献   

3.
自1955年《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以来,金庸的名字就伴随了华人半个多世纪,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成了华人世界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精品,香港的文学评论家林以亮先生甚至认为“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正因为金庸小说传播受众的广度及其雅俗兼得的特点,学术界也对其广为关注。  相似文献   

4.
世界解读中国与中国解读世界:世纪末的中国文化批评与论战刘康90年代末期,一场文化批评的论争正在海内外汉学界悄然兴起,各种带有现代意味的文化论见各逞机锋。一个多元化的批评时代,让中国之谜出现不同的答案.作者最近在香港《明报月刊》1996年5月号上发表文...  相似文献   

5.
“山文化”说挑战传统“水文化”论:中国文化走向的新诠释蒋述卓作者最近在《明报月刊》1996年5月号上发表书评介绍,中国大陆自1986年“文化热”以来,讨论中国文化史及中国文化起源、特征、走向的著作几乎已达到叠床架屋的地步,但其中重复他人之说,缺乏个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红楼梦》研究学术争鸣述要(下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来是他早已提出的观点 ,这一次是从分析“凡例”的角度再论证。徐复观写了《由潘重规先生〈红楼梦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 ,以王世禄的笔名发表在香港《明报月刊》1 971年 1 1月第 72期上。徐文说潘重规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有问题 ,批评潘文引用材料断章取义。潘重规没有直接作答 ,而由香港中文大学《红楼梦》研究小组的汪立颖写了一篇《谁“停留在猜谜的阶段” ?———答〈由潘重规先生《红楼梦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一文的作者》 ,发表于《明报月刊》1 972年第 74期。徐复观同意吴世昌、赵冈的观点 ,认为甲戌本在时间上反而在其…  相似文献   

7.
徐斯年先生的《侠的踪迹》的出版,是通俗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既是就其贡献言,也是就其境界言。首先,《侠的踪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侠观念的变迁历程和武侠小说从萌芽以至现代的演变历史。在此之前,刘吉恩的《中国之侠》全面考察中国文学中的侠,从诗歌、小说以至戏剧,涉猎广泛,并且兼及中西比较,可惜于历史演进线索并不关注,而且民国时期只有极其简略的举例。韩国崔奉源先生有《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如题所示,他研究的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一个专题。台湾叶洪生多年关注武侠小说,其近作《武侠小说谈艺录》中专设…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已发展数千年,至今,已形成多种多样流派和风格,并以其众多的数量而取得辉煌的成就。武侠小说则是小说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本世纪五十年代,台形、香港的新派武侠小说风行,涌现出以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为代表的大量名家作品,进而形成新派武侠小说的兴盛繁荣。在我国文学研究领域里,有相当长的时间,视武侠小说为洪水猛兽,不能登大雅之堂。这是一种极不科学、极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估见。事实上,新派武侠小说拥有读者之众多,流派领域之广阔,是任何一种流派和风格的小说所不能比拟的.人们从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9.
《小说月报》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大型文学月刊。沈雁冰担任主编后,对《小说月报》进行大胆改革,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新文学史上许多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都在该刊上发表过文章。《小说月报》的改革成功,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简讯     
由香港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八)的总结。我院中文系资料室根据教学需要,将该书各集(包括文学论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电  相似文献   

11.
新武侠小说创作方法论─—生活逻辑与事理逻辑的艺术融合朱丕智一新武侠小说的成就和发展,已经达到人们不能不正视它的时候。它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探索,是值得我们花力气去作一番研究、剖析的。不可否认,新武侠小说是脱舱于旧武侠小说的,但更须看到,二者除了同披“武侠...  相似文献   

12.
查良镛先生是我国当代享有极高国际声誉的作家、学者、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十五部武侠小说博大精深 ,受到众多海内外者的厚爱 ,即所谓“凡有井水处 ,必有金庸书”。这些作品不仅得到广泛的阅读 ,并被大量改编成为影视作品 ,而且也越来越赢得文学界专家学者的注目。最近几年 ,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还有美国都召开过高规格的金庸小说的研讨会 ,他的作品已经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学经典。可以肯定地说 ,查先生的文学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在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生活书店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艺的生产、传播所做的巨大贡献,从《小说月报》与《文学》月刊的源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生活书店以独特的价值立场与文化理想深深地介入《小说月报》、《文学》月刊等文学研究会刊物的深层运作,不仅吸纳、团结了文学研究会解散后的大批作家,而且接续承传了“五四”新文学传统,影响并制约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14.
大陆新武侠小说崛起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新武侠小说的崛起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蕴含着重大的多方面的文学意义和价值.它是港台新武侠小说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对传统的雅俗观念的强烈冲击和微妙消解,也为当代文学如何在困境中发展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金庸是港台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五四新文化熏陶出来现代作家.他的15部武侠小说,在扣人心弦的故事后面,隐藏着作家对封建时代现实社会的尖锐而深刻的批判.这一点,在金庸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中尤其突出.该文认为,《鹿鼎记》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正是这一特点,使读者不再沉迷于虚幻的武侠世界中不能自拔,从而消解了武侠小说所特有的成年人童话的特色.这是金庸武侠小说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重要之处.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现实批判精神正是金庸武侠小说雅俗共赏,受到各界人士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试论抗战时期的重庆出版事业郝明工随着抗战的到来,重庆唯一的地方性大型文学杂志《春云》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春云》月刊编辑部主要成员均系重庆银行的青年职员,并且经费来源依靠各银行、钱庄的广告费.不足的开支由重庆银行补足.每期印数均1000册.因此.《春...  相似文献   

17.
英文杂志《天下月刊》于1935年8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办。作为一份全英文期刊,它倡导中西文化交流的理念,着力将中国文化译介传播到国外。作为作品发表的园地与文化交流的载体,《天下月刊》刊载了大量文化评论与文学译文,具有丰富的文化与文学价值,并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向外传播开拓了先河。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至40年代,在新文学主将们以外国文学的译入作为实现中国文学、思想乃至社会现代化的手段的同时,也有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尝试着把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到西方。这种实践包含着现代性的努力和期许,却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1936至1937年,英文期刊《天下月刊》连载姚莘农翻译的《雷雨》,这是曹禺这部重要剧作的首个英文译本。《天下月刊》从其“阐释现代中国”的办刊理念出发,试图以《雷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与世界文学“对话”,从而帮助中国获取现代国际共同体中的成员资格。这种以翻译作为现代性建构手段的诉求,既体现在了《天下月刊》对《雷雨》的评价和定位上,也决定了作为译者和《天下月刊》编辑的姚莘农在翻译中采用了颇受争议的直译策略。《天下月刊》同仁与五四作家们形成了一种“接力”,在创作与翻译的不同领域,共同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努力。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们月刊》几乎无人问津。《我们月刊》是我们社创办的惟一刊物,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重要的宣传阵地之一,也是中国左翼文学走向成熟的津梁。它虽然受到当时国内外“左”倾文艺思潮的影响,过分强调普罗列塔利亚意识和宣传功能,其作品朴茁而稚嫩,粗犷而赢弱,但它毕竟是作家蘸着鲜血和泪水写成的,是醒过来人的真声音。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  相似文献   

20.
武侠小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学及文化记忆之中,从港台新武侠到大陆新武侠再到网络武侠小说,载体的变革为武侠小说创作及接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极大地拓展了创作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活跃地参与其中,以“默默的强势”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以2018年武侠小说专题调查为中心,兼及2014年通俗文学综合调查,分析当下武侠小说读者的阅读选择,发现当下武侠小说阅读中,金庸作品的阅读及接受仍是“侠之大者”,其作品的流行、经典化和意义生产,都是当代武侠小说的标志性事件;在从以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为代表的纸媒武侠阅读到网络武侠阅读的变迁过程中,读者的年龄、性别在阅读选择中差异显著;当下网络文学中出现的泛武侠化,一方面与作者创作的媒介机制和读者阅读心理机制密切相关,更与“原侠”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隐喻、文化符码及心灵投影的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