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医学术语通用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术语是医学领域里的专门用语,用来指称医学领域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等,一般仅在医学专业范围内通行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术语逐渐突破了专业局限,汇入了全民通用语词汇的洪流,走上了通用化的道路,这种现象称为医学术语通用化。了解医学术语通用化的具体表现,分析通用化的途径和原因,对汉语词汇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术语规范化是学科发展的前提,也是学科成熟、学科现代化的标志。本文陈述了术语规范的历史沿革,列举了社会科学中术语不规范的现象,并就术语规范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和工艺的迅猛发展,在俄罗斯出现了个人电脑,与计算机打交道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原本对社会封闭的只属于计算机专业人员的术语为普通电脑使用者所熟悉,并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由此产生了俄语计算机俚语,从中可以看到一些独特的现象,希望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示能对俄语学习者有所帮助,或者能引起俄语语言学者对这一词层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术语译名规范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语言学术语中文译名的混乱状况,文章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英汉语言学词典中术语译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和个别术语误译现象进行分析,并就如何界定语言学术语译名的标准展开讨论,就其规范化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术语缺乏统一性 ,出现混用现象。本文列举了语言学术语不规范问题 ,并且就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美感是构成生命前行的引力和方向,是超越物质直感而走向形式观照、跨越有限短暂而趋向无限永恒的正向动力.康德在对美作现象性还原分析时,意识到美在自然状态中协调的合目的性和主体需要的合目的性,认为自然的低一级的类有向高一级的类过渡的可能性.从内因分析,美感的生成有两种因素:一是为了克服生命堕性发展出的生命向上的动力性因素;二是为了生命完满性需要产生了向上升华的向力性因素.它们生成并导引了人的情感活动,使主体的美感能力积淀为生命的正向引力.在这种动力和形式感召引领下的向力使人发展出文化以后还继续把它作为正向感召力指引着人的精神,统摄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方向.这种特质构架出"自然与自由"的桥梁,使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成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美感"命题指的是研究者对美感进行了学理化的现象观照和本质透视提出的指认、说明、辨析美感的命题。中国"美感"命题一百年的历史沿革,需要置于四个大的发展阶段中梳理和打量: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引进创生期,40年代到五六十年代以马克思唯物主义美学为主导的时期,80年代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为主导的时期,90年代以来超越实践论美学的多元共生时期。中国现代美学视域中形形色色的"美感"命题在存在形态上的差异性,外在地体现为命题的语言表述形式,内在地反映为命题的意义传达方式;其意涵指向主要有三种:一是美感的价值功能,二是美感的生成机制,三是美感的性质特点。  相似文献   

8.
我代表中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分会(简称“SC3”)参加了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37/SC3的第10次会议。简要介绍如下: 这次会议讨论了4个文件,它们是:SC3/WG2提出的《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词汇》(ISO/CD1087—2)SC3/WG1提出的《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术语交换格式(TIF)—数据元词典》(ISO/WD12620)、SC3B/WG3  相似文献   

9.
当前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教学中存在理论过于抽象、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困难、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对此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其中重点对语音中常见的术语和难于理解的规律现象进行了探讨,对音节的划分、音节的组成要素、上声和"儿化"等音变规律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美感心理这个"神秘"领域,历来多为唯心主义者所统治,各种各样的主观臆说把这个领域搅得扑朔迷离.旧唯物主义者由于本身的形而上学性和直观性,也不能对美感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过去,我国美学界对这一问题缺少深入研究,影响了美学科学的发展.近年来,这一问题已逐渐引起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彭立勋几年来广泛涉猎、潜心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写成《美感心理研究》一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它以对美的本质的唯物主义理解,对美感是一种社会意识的确认,作为基本前提和逻辑起点,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心理学的科学成果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实际,对美感心理这一复杂的、特殊的整合体进行了多层次分析,既有宏观考察,又有微观解剖,比较全面、深入地揭示出美感心理活动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1.
模因理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术语是专业领域总用来表示特点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术语被用于非术语领域内,失去术语意义的过程,称为非术语化。在此将模因论与术语的非术语化联系起来,通过研究模因的生命周期与术语的非术语化现象的关系,探求术语的非术语化过程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因为它们包含着很多有待定义的术语以及有待重建的概念,这些术语和概念在逐步发展中获得了自身的意义. 1.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当中的不平等,以及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话语,它同时还反对社会主义中"领袖和富有能力的人"(dirigeants-et-compétents)的统治模型.至于马克思主义,它运用社会主义的术语探寻一个模棱两可的共产主义目标.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词前期清新爽朗、婉约隽秀,后期悲愤苍凉、沉郁凄怆,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在整体上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情、敏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既有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又有词的精巧和谐的形式;既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和深刻含蓄的情感表达,又有富于美感的音律.  相似文献   

14.
一、为什么要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活动 我们知道,美感是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反映,美感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这对确定美感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社会本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美感产生的客观社会原因,毕竟还只是美感产生的主客观条件的一部分,虽然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还不是美感产生的主客观条件的全部。客观存在的美之所以能被主体——人反映,转化成人的意识,产生美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生命美学在揭示美的产生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这一研究还需深入到美感活动的原初层面揭示美之本源.从人类生存的状况及对艺术创作活动的深度体悟可以发现,美感产生于生命内在活力的激励活动过程中,这说明美是人之生命活力的表现.美之现象体现在自然活力、艺术境界与生命活力相融、相激活的时刻,因此,生命活力是产生艺术之美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中的有情性,建立在其有象性和有序性的基础之上,美感与丑感的区分关乎感情价值评价,美感与快感的区分关乎审美之为审美、美感之为美感的原则.而美感的超功利性也非建造空中楼阁,它亦有着一定的理论渊源.以感情、感情态度及其价值评价为基础,对民艺美学中的美感与丑感、美感与快感、美感的超功利性与快感的功利性以及快感与美感的转化逐一剖析,将使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的有情性得以立体化呈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马氏文通>中以"不"为标志的否定向的"词语假借"现象,用"词语假借"的术语总括"字类假借"的实际外延,并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进而讨论了"词语假借"所涵盖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朱立元 《文史哲》2004,3(6):22-26
长期以来,当代中国美学基本上在认识论哲学框架下运行和发展,但是,蒋孔阳先生晚年的美感论把美感置于主客关系之中加以探讨,已经开始突破和超越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表现为:(1)认为美感已不再是对美的客观认识和"反映",提出了美与美感相互创造、互为因果的"循环"说。(2)从发生学角度在理论上阐明了美感与美在实践中如何同时生成、同步发展的,清晰地表现出他通过审美关系而非认识关系把握美感的历史生成的基本思路。(3)蒋先生的"美感论",基本未涉及认识论问题,他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研究上,认为美感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复杂心理过程,而不是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以复杂性科学为标志的复杂系统突现研究的热潮,其显著的特点是突现研究的进路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即以揭示突现机理为核心,以跨学科研究为视野,以计算机模拟为手段.正是这种新的研究进路,使“突现”成了一个科学概念,并与“系统”、“自组织”、“复杂性”、“混沌”等现代科学术语相联系,形成系统科学发展中研究突现的第三次浪潮,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文化立场上考察,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经济术语,同样也是一个泛文化术语.当下,我们已经明显地发现了外来文化对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干涉的迹象.它从不同的层级和侧面对中国文化给予重要的影响,并且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思想颠覆和对中国文化形态的根本改造,甚至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谱系解释权的争夺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方式的变革和进步;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注意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话和商讨,欲求建立一个相互理解的思想的平台.尤其当我们面临文化入侵的威胁,而这种威胁又有可能影响到我们一直依赖而且以后也不得不依赖的文化的安全时,冷静地研究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思潮及其影响是极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