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人文教育内涵的理解肤浅,价值导向不明确;注重知识的继承性而实践性和开拓性不足;内容设计追求多样性而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在人文教育的精神领域忽视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教学模式单一,教育资源整合不足。要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和谐发展应重塑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理念和客观环境;树立整体文化观,构建完善的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好“两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将传统文化融入“两课”教学;在理工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导向作用,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3.
略论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人文教育内涵的理解肤浅,价值导向不明确;注重知识的继承性而实践性和开拓性不足;内容设计追求多样性而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在人文教育的精神领域忽视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教学模式单一,教育资源整合不足。要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和谐发展应重塑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理念和客观环境;树立整体文化观,构建完善的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好“两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将传统文化融入“两课”教学;在理工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4.
按照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探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切入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校园环境及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面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的现状,以实证调研为基础,提出用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内核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养。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大学生提高人文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奋斗意识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仁爱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义利观”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与明辨是非的能力;“生死观”有助于大学生塑健全人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建议高校通过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增设人文课程、更新人才理念、强化自觉修养等途径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是对当代理工类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有力地弥补了理工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基础课设置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文化基础课多被视作无用而遭砍斫。其实,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人文素养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活力素;从终生教育的角度看,人文教育是立身处世的营养基;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人文特色是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看,文化基础课是沿袭民族文化传统的接力棒。因此,就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关键是要寻找到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契合点,发挥好文化基础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浅谈在民族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纪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把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  相似文献   

9.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的传统德育是忽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单向教育,导致学生处在“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的人格分裂状态,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当前在我国高校广泛展开的人文素质教育,由于它具有以主体性原则为根本指导的特征,它和德育在目标、内容体系和原则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对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其人格有重大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其德育功能。因此,必须加强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在大学生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原国家教委1994年10月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通知”(教高司[1994]192号文件)。目前,全国许多高等学校都已开设了相应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西安交通大学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试点,自1996年起,《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已发展成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并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本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一方面,在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十分必要、意义非凡;另一方面,要开好该课程确非易事,任重道远。本文试结合我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与心得,就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国情教育和政治经济形势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哲理教育和方法论教育等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渗透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四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课程在母语教育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国家教委提出: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规定: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而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37所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学语文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国家要求严重脱节、课程资源与学生实际需求激烈冲突、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心理取向矛盾尖锐,等等。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现状未能达到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两课”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途径,“两课”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导向功能;传统文化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积极作用。在“两课”教学中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地融入其中,既可以扩展“两课”教育功能,又能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在各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因历史及民族文化等原因,人文教育的定位各有特色,或以“个人”、或以“职业”,或以“企业”、或以“社区”、或以“产业”为本。而中国却因仍处摸索阶段,并未真正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定位,暂且概括为以“全面发展”为特点。所以,基于基于专业与课程设置视角,对中外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定位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达到人文素质与职业教育的完美结合,能够真正确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或者说“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风格,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化史"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系统性与灵活性相协调,注意深入与浅出相结合。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他们融入课堂、感受文化,同时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媒介,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推动其学习能力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语文知识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具有相互涵盖的关系,大学语文提供人文著述供学生直接阅读,具有具体性,是培养高师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它具有滋润灵魂的涵养功能和提高人生质量、升华生命境界的发展功能,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应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挥这门课程在高师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课程的本质特性。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应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并成为实施本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如何来实施素质教育呢?  相似文献   

18.
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应结合专业加强实用性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经典,提升文学修养,进行文化传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推行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结合旅游专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作用,开创具有高职特色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高职语文学科以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启迪人的心智,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在人文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意义及特点,改变语文课程开设边缘化现状,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课程理念,建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的话(王星光):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一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难免出现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倾向,这种状况也必然对高等院校产生一定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高等教育中出现的过度功利化甚至势力化的趋势,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操作轻思想的倾向。与重视学科的完整性相比较,我们的高等教育相对忽视人的完整性,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个性培养、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的培育重视不够。有鉴于此,我们利用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动员和集结对我国历史文化学有专长的教授、博士,面向全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讲授《论语》、《道德经》、《礼记》、《诗经》、《易经》、《孟子》、“周秦诸子”等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并且为此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也获得了河南省教育厅和郑州大学的立项资助。在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从其具有恒久价值和普适意义的视角来看,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共同财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人文情怀的养成、崇高理想的树立,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期刊出的系列文章,正反映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