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诛卯”无理——“五恶”辨“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孔丘杀害少正卯是早期儒法斗争的尖锐表现之一。“孔丘诛卯”被历代反动派奉为屠杀革新派的“楷模”,如镇压戊戌变法的慈禧太后。“诛卯有理”被历代反动派视为盖棺论定的“铁案”,如人民公敌蒋介石。今天,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把这个旧案端了出来。我们工农兵要驳倒复辟派的口实,推翻反动派的“楷模”,坚决砸烂反革命所盖棺论定的“铁案”,冤要雪,屈要伸,千年旧案要辨明! 孔老二给少正卯定了五大罪名即“五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译成现代话就是:凡了解事务变化并敢铤而走  相似文献   

2.
“举”、“毕”“胜”都是古汉语中表示范围之全的副词,例如: 《孟子·告子上》:“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国语·越语上》:“越国之宝器毕从。” 《孟子·梁惠王上》:“诛之,则不可胜诛。” 但这三个副词的词义特点,是有差别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3.
论及韩愈思想,专门谈其对待人民态度问题的甚少,即使有所论述,也多是持否定态度。尤其对韩愈的“诛民”说,一些学者更是直接斥责,毫不留情。这些都不十分符合韩愈的思想实际。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韩愈的“诛民”说,我们不妨从“诛民”说之出处谈起。“诛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一开始作家就明言:本书“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书中“虽有些指奸责[亻亠女]、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乃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可比”。这是曹雪芹诚实的告白,还是他为掩护自己干涉时世而散布的烟幕?在那文化领域杀机四伏,文人动辄便遭灭顶之灾的黑暗年代,曹雪芹及脂砚斋等人难道不知道如果文字中稍有牢骚,就会被罗织成“诋讪怨望”;而在乾隆眼里,“诋讪怨望”就是悖逆,就是死罪。在历代各家索隐不绝,时下颇多耸动视听的高谈宏论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不带任何成见、偏见,怀着一颗平常心来解读,以期还原曹雪芹在文字狱阴影下创作的那个客观本真的《红楼梦》。  相似文献   

5.
追寻心灵的“真理之光”──对文化散文的审视刘谋一、概念的源起文化一词,古已有之。(周易)有言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中所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乃“文治教化”之义。而在西方,文化最早是指土地耕种...  相似文献   

6.
感悟社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心中的社会;“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是鲁迅笔下的社会;“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是沈从文心中的社会。文人以文字组成图景,展现着不同的社会。你对社会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一、洞悉世事,真有所感把目光投向社会,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真正有所感触,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正由于熟悉,我们往往会忽略许多。而列夫·托尔斯泰一语道破:“艺术起于至微”。要学会能够“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  相似文献   

7.
精彩天下     
《阅读与作文》2007,(8):51-51
有一个女人打高尔夫球,不小心把球打到附近的树林里.她便进树林里去找,看到一个青蛙掉到一个陷阱里,蹦不出来。青蛙对女人说:“你好,我其实是个神灵,如果你把我救出来,我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女人把青蛙从陷阱里救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一、解除心灵的监禁知名作家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度日如年,获得一本棋谱后,他成天研究棋谱,并在脑子里对弈,日子因而过得飞快,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苦全部赦免。可生活中有许多人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赦免。请围绕“解除心灵的监禁”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视点提示可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一、所谓“心灵的监禁”,是指束缚我们心灵、让心灵受苦的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情绪。人们时常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如有的人不喜欢自己的职业,那么这一职业就成了他的监…  相似文献   

9.
修辞与编辑     
吕叔湘先生说:“编辑的任务是把关”。“在编辑要把的关之中,首先是文字关”,刘叶秋编审说:“无论作什么专业的编辑,都需要审稿、改稿、写稿,处处离不开语言文字。”可见,编辑的首要任务是把好文字、语言关,而修辞是直接讲究语言、文字运用的科学,因此,编辑与修辞学有着十分紧密  相似文献   

10.
在全部《论语》里,“斯”字凡71见,“是”字凡58见,和两字词类相近的,“兹”字凡一见,“此”字未出现。汉语语法学家认为是指示代词的,“斯”字有22例,“是”字有26例,“兹”字一例:认为是指示形容词的,“斯”字有15例,“是”字有5例。现在将它们分别列出,作一对照。知道“斯”“是”在两方面的用法中,完全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劝 目前一般的古书注本都把《荀子·劝学》篇的“劝”字注为“鼓励”,“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我以为不妥。 查《说文》卷十三下·力部:“劝,勉也。”段玉裁在“勉”字下下注说:“凡言勉者,皆相迫之意。自勉者,自迫也;勉人者,迫人也。”根据段注,“勉”是互相的,一是“自迫”,二是“迫人”“自迫”就是自己逼迫自己,即勤奋努力的意思;“迫人”就是使人勤奋努力。 “劝”、“勉”都是从“力”的形声  相似文献   

12.
继康熙六次南巡,乾隆自十六年(1751)至四十九年(1784)也先后六次南巡。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日西师,一日南巡。”可见他把南巡与西师看作同等重要的政治活动,所谓“观民问俗,关政治之大端”。他同时也认为,在日理万机之余,去“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  相似文献   

13.
这是好多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晴朗的夜空中,几朵游云拂过皎洁的明月。熊熊篝火旁,各中队演着自己代表性的拿手节目。我们中队的小芬在全校唱歌也是有名的。今晚,她唱了一支我们在中队里从没听过的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此时,果真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这首歌真是太美了!童年时也喜爱唱歌的我,很想知道这首歌是什么名字?歌里是“高高的谷堆”还是“高高的土堆”?是“谷堆旁边”还是“谷堆上边”“,土堆旁边”还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除了向闺中秘友或“铁哥们儿”诉说之外,日记本也是我们倾诉的“朋友”。我们把自己的恐惧、疑惑、焦虑和梦想统统记录在日记里。通过写日记。我们又找到了一位“朋友”,那就是我们自己。不少人把日记本锁在抽屉里,  相似文献   

15.
技术、经济学、科学与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中 ,科学、经济学和技术随各自服务于贪欲和权利欲的直接程度而一个比一个更加骄傲和愚蠢。贪欲激励人类创造了高水平的物质文明 ,也正把人类引向战争危机和生态危机。人类须来一次文化转型 ,须从“建立在贪欲基础上”的文化上升到“建立在智慧基础上”的文化。在智慧文化中 ,技术接受科学和哲学的指引 ,经济学与哲学伦理学重新结盟 ,科学自觉地与哲学对话 ,哲学善于体悟“不可言说的”存在。只有创造了这样的文化 ,人类才能安然生存  相似文献   

16.
当初为什么离开专卖店而流连于无名的街头小店?或者是我们相信自己、了解自己,是我们自信于自己的审美和判断能力。但一旦“走火入魔”.掉进了小店的陷阱.就要小心这几种后遗症了。  相似文献   

17.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后期韩国诸公子,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他和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斯自以为不如非”。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读后颇为仰慕,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攻韩而求韩非,非遂入秦。李斯、姚贾害怕韩非得秦王任用,进谗言道:“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韩非在狱中被迫服毒自杀。  相似文献   

18.
“身”是贯串《老子》第十三章的一个关键字。章首的两个命题应句读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后一命题是以“身”之为祸患来例证“贵”之为祸患。紧接着,老子转出无身即贵身的思想。无身之“身”特指贪欲,贵身之“身”则指生命。从群己关系看,贪欲的扩张(此即“有身”),结果是人我两损;只有少私寡欲(此即“无身”),才能人我两利。易言之,无身始能绝患,绝患便是贵身。章末,老子又开显出无身以为天下的境界,作为执政的准入门槛。他认为,人君若能把“为身”看得比“为天下”还重,就不会把天下当成满足自身贪欲的工具,这样才会乐意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公共事务中来。此时,天下皆蒙其利而不受其害,如此方可托之以天下。这种道家式的内圣外王思想非常可贵,且颇具现代意蕴。理顺这些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打消老子究竟主张无身还是贵身、为身还是为天下、利他还是利己等疑惑,并理解老子的辩证智慧与公共关怀,从而避免一些误解和歪曲。  相似文献   

19.
释“无已”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的“无已”,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释为“没有止境”。可是,“秦国没有止境”这句话,在意思上显然说不通;而说成“秦国的贪欲没有止境”,虽然意思通顺了,却又犯了“增字解经”的毛病,实际上是改变了文章原意。  相似文献   

20.
关于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口号,史学界素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天下苦秦久矣!”(见《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刘泽华、王连生二先生论文《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一说是“伐无道,诛暴秦。”(见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讲义上册);一说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见侯外庐先生论文集《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各说不一,都有道理。我认为怎样分析、确定一次农民起义的政治口号,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小问题。考察一次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