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究竟如何在理论上进行提炼与阐述,它为什么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又如何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人们的思想、信念与行为方式,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民族精神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注重研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体系其它基本内容的互动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5.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沃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因此,探究其传统文化基础,对于我们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的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存在着内在的系统性。在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提高的重要保证。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要从大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性出发,丰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大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紧密相连、互为作用的辩证关系。大庆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作用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庆贯彻落实的体现;大庆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宣传、落实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大庆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停滞不前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契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抓住契机,迎接挑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汪志强 《四川社科界》2007,(5):35-37,12
2007年7月26日至29日,四川省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学会年会在凉山州委党校召开。来自全省高校和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专家和学者70余人出席会议,大会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会议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它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引领当代中国多元社会思潮的精神旗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引领力,把握引领的主动权,找准引领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李新安 《理论界》2011,(3):10-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深刻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用,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前提。在中国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核心价值体系本质是什么?核心价值体系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中国社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此作出了解答,核心价值体系是政治制度的核心,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核心价值与政治制度之间关系的契合构成了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核心价值与政治制度共同的指向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是我们党在构筑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推进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上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次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有机联系板块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展现,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社会功能的角度考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民族精神风尚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系统,是体现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相统一的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主导、整合、包容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需要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形成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苏玉琼 《理论界》2012,(3):141-143
深入总结汶川救灾重建实践经验,提出"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救灾重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命题,认为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新实践环境下的时代彰显,充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17.
李金和 《兰州学刊》2011,(4):15-19,46
主体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可以发现其中包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三个层次。这三层蕴涵在建设实践中对应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服务型政府组织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NGO为基本构成的法人和自然人、最广大人民群众这样三个层次的主体。从这三重主体前提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才能更加准确具体,建设实践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与精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与精髓,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历程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西方世界工业化浪潮中出现的"技术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等"异化"现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构成了挑战与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型关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等几个方面入手,遵循社会主义工业生产伦理,纠正工业化背景下价值的迷失,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发展演变中的规律性知识和经验启示来观照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代建构实践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应该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物质基础;以文化自觉为前提,积极吸取和运用传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儒学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可用性资源和功能;全面认知和准确把握当下的问题处境;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自主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在同其他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交流、碰撞和融汇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