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起 《兰州学刊》2009,(Z1):172-173
词类研究是语法研究的基础。传统经典范畴理论在词性的鉴别上对内没有普遍性,对外没有排他性,也不能解释汉语词类的渐变性质,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却能很好地解释词类的渐变性,它为词性的鉴别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汉语史研究基本理论范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史研究的事实发掘成果卓著,令人目不暇接,但理论滞后于实际的状况却愈显突出,主要症结在于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还没有确立起来,所以导致我们连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的认识都十分模糊。范畴的概括化与系统化是一门学科成熟程度的标志。确立科学的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当遵循下面的一些原则:以汉语史研究科学体系为构建框架,突出汉语史科学范畴体系的特点,按相对稳定的定型化思维样式来表述。无论是从汉语史研究范畴属性、汉语史研究范畴认识类型,还是从汉语史研究范畴视野来看,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包括基本概念、分期理论、史料科学、理论模型、方法论、学术视野、学术评价、学术演化、学术关系、学术价值等。  相似文献   

3.
语义范畴的原型理论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比分析原型理论范畴观与传统范畴观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来对语义范畴进行合理的诠释,并对原型理论范畴观的一些特点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传统范畴观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在阐释语义范畴时不能自圆其说,而原型理论范畴观则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此外,作为两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和转喻在语义范畴扩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振华 《学术探索》2014,(12):108-112
本文从哲学观出发,论述了范畴理论和认知科学的发展,阐述了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从语言观出发,对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以原型范畴理论对语言中的词义扩展和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范畴理论之一,本文就原型范畴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概括,探讨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汉语时间范畴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路 《兰州学刊》2008,(2):202-206
文章时白话和文言两大系统的时间范畴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其中,白话的时间范畴研究主要集中在时体范畴的理论研究、时体范畴的表达手段研究以及动词的时间语义特征研究三个方面,存在的分歧主要集中于汉语是否存在“时”的范畴。与白话的相关研究相比,文言的时间范畴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为:在词类的框架中考察时间表达,缺乏总体上的分析与把握;对时间范畴的两个次范畴——“时”“体”的认识不足,没有对时间表达成分作“时”、“体”上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和分类;主要将目光集中在单句的时间表达上,对复句和篇章中的时间表达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7.
涂志成  谢莉 《理论界》2009,(9):147-149
汉语成语是一个原型范畴.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语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典型的汉语成语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原型特征:四字格、整合意义、所构成语素古朴典雅、具有历史渊源并长期习用的语词.而具备原型特征越少的成语就越不典型,离典型成语的距离就越远,也就是说逐渐趋向于其它类型的语词.  相似文献   

8.
南北 《理论界》2010,(12):156-159
动量范畴是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动量范畴的界定、动量范畴的表达手段、动量范畴研究的展望等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修辞是关系的系统。修辞表现为实体和各别,而实质是关系,是关系的系统。关系形成范畴。修辞是在一定修辞网络内的活动,是一定关系范畴的具体实现。修辞同语言结构以及语境的关系,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本文着重讨论了汉语修辞系统中几种关系范畴:先后关系,繁简关系,强弱关系,同异关系,曲直关系,虚实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现在正在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尝试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原型范畴理论为视角,剖析剧中人物语言的幽默机制。基于对该剧的主要剧情和人物特点的介绍,阐释原型范畴理论的具体内容,并从原型角度分析剧中的对白的语言幽默机制。  相似文献   

11.
认知范畴理论是界定话语标记语范围的理论基础,概念内容和范畴属性是鉴别一个词语是否可以归入话语标记语范畴的理论框架.根据原型效应、家族相似性原则及个体话语标记语在自然口语中的语用频次来确定范畴的中心成员,并以典型话语标记语为好的样本推及范畴的一般成员和边缘成员,从而确立话语标记语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政府官员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通过国际比较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社会结构、政府能力以及政府职能、政府财力、公务员薪酬水平等是制约政府官员规模的主要因素。中国在政府官员规模方面的主要问题不是绝对规模过大,而是比例、结构不合理和"运行性过剩"。对政府官员规模的研究,要打破"数量屏障"的思维定势,理性分析政府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短期"适度从紧",有条件时"适度扩张",要重视调整公务员在政府部门之间的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国客观地存在"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现状,因而区际刑事法律冲突不可避免,中国区际刑法应运而生.中国区际刑法主要针对跨境犯罪而展开,研究如何处理不同法域的刑事管辖权冲突,并有效地开展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国区际刑法在范畴上包括跨境犯罪、基本原则、各法域刑事法主要规定、刑事管辖权冲突、刑事司法协助五个方面的内容,因而具有独立的对象、内容.关于中国区际刑法的研究也具有独立的方法,中国区际刑法具有独立学科的属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企业集团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本研究首先阐述了由企业集团的边界界定所引发的理论研究问题,然后从国内外关于企业集团的定义,成员公司的联结,基于制度经济理论以及资源理论的企业集团化的正效应,与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企业集团化负效应,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对比不同国家的研究结果,对由企业集团边界界定模糊引起的研究差异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我国企业集团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李存山  魏长宝 《学术界》2002,(2):273-275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 ,范畴史研究曾一度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显学。大量关于范畴史研究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及多部各具特色的范畴史研究专著的出版 ,不仅推动了中国哲学专门史的研究 ,而且深化了学界对中国哲学自身个性和特质的认识 ,对于中国哲学摆脱教条化、模式化的研究倾向 ,并走出西方中心立场 ,起了重要的作用。九十年代后半期以来 ,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逐步由着眼于传统思想的特殊性来揭示中国哲学的不同品格 ,而转向立足于哲学思考的普遍性 ,来对“中国哲学”的学科定位做更深刻的反省 ,以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寻找稳…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味”由最初的表示“口舌之味”的感官体验,向“味无味”的人生体验转变,最终成为表达“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味”范畴的生成及演变是不断和其他审美范畴融合而成的一个意蕴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的后现代城市美学已经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潜在的理论体系,对当代城市学和城市设计实践影响深刻.但目前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显性的理论构形与表述尚在开山中.本文对后现代城市美学的范畴系统,以游戏城市范畴系、栖居城市(存在空间)范畴系、拼贴城市(存在时间)范畴系、意象城市范畴系、生态城市范畴系分类进行研究分析.后现代城市美学的范畴系统体现了后现代城市的价值取向,其涉及面相当广阔,但焦点主要不集中在城市表观的形式美或功能价值,而是城市的存在性的美,强调审美的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矛盾关系的反映和概括,是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在理论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计划与市场、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这五对范畴,渗透在整个理论体系的主要方面,贯穿于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研究基本范畴是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和基础环节,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入地把握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唯物辩证法,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9.
张艳艳 《兰州学刊》2004,(6):274-276
“观”在整个中国审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仰观俯察”、“无往不复”的游目是它的观照方式,“以物观物”、主客融通、物我不二是它的思想根基,由此其贯穿于整个中国古典的审美文化与艺术创作之中。这样的审美观照方式构成着中国传统文化体认宇宙生命和进行审美表达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琼·斯科特的论文<社会性别:一个有效的历史分析范畴>的问世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着力勾勒了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在中国大陆和欧美的中国历史研究界相互关联而又截然不同的学术发展轨迹.在英语学术界,斯科特的文章标志着重大的概念上的转变,推动此后的研究走出仅限于对妇女的思考,引向对社会性别的关注;走出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作更广阔的对权力关系的探究.斯科特关于文化符号、规范性概念、政治社会体制和主体性身份的重要性的论述.帮助催生和组织了英美中国历史研究界大多数最有影响的新研究成果.虽然"男女"在历史上作为儒家社会组织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文人学者广泛论述,而当代中国历史学界对社会性别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关注则在近年来才出现,社会性别史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尚处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