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西方关于社会冲突的研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而且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成为社会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理论之一。本文借鉴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对农民工与市民利益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导致冲突持续、升级的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群际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际关系是指人们把自己看做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而非单独的个体而发生的相互作用,具有易冲突性的特点。影响群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类别化、相对被剥夺感、威胁与反威胁、信任与不信任。我们可以采用再类别化、交叉类别化、多元文化主义、接触、合作与相互依存、减少威胁、运用规范使冲突去人格化和第三方干预等方法来减少群际冲突,改善群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社会距离是衡量群际关系状况的重要指标,依据2014年“南京市城乡居民调查问卷”数据,从社会经济地位、群际接触的角度分析了市民与农民工间的社会距离。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工社会距离影响更为显著,农民工受教育年限越长,主观阶层地位越高,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越小,而市民主观阶层地位越高,对农民工施予的社会距离大;群际接触也有助于消减二者之间的隔离,促进相互融合,其中,社区参与程度、他群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对于两类群体的距离感影响均显著,居住环境只对农民工影响显著。如果具体到通婚意愿,社会经济地位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相比农民工,群际接触对于改善市民对农民工通婚意愿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7省13市的抽样调查数据,重点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以及人际信任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对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群际关系有不同的作用,亲密关系和同事关系的交往有助于缩小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而邻里关系对社会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越小;人际信任度越高,交往频率对社会距离的影响越大。这表明群际交往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相互合作、制度支持和亲密关系等客观条件,还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关系的研究,偏重于其矛盾、冲突的方面,本文引入共生理论的视角,分析指出,它们之间存在非对称性共生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6.
人际-群际非连续性效应是指群体比个体更富竞争性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研究者们整合了现实冲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从群际互动和人际互动的差异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认为,相较于人际互动,群际互动中的博弈双方更为贪婪,且对彼此更不信任,其决策更为理性。从该理论出发,研究者们提出了减少群际冲突的几条重要途径,分别是:关注长期利益,委任强硬的领导,诱发对外群体的同情和设置超级目标。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研究这些策略如何彼此补充,以期能对建构现实社会中的群际和谐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群际接触理论认为偏见源于错误判断,群际接触能有效减少偏见。在对平等的地位、共同目标与群际合作以及权威、法律或习俗的支持等群际接触的最佳条件进行批驳后发现:地位不平等并不必然产生偏见,群际合作也可能会产生冲突,社会支持未必降低偏见。实际上,按群际接触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接触策略,依靠认知扩展跨越群体差异,多方面控制群际合作过程,利用移情唤起改变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降低群际偏见,抑制群际冲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中西权力传统结构与资源配置机制的对比 ,重新审视了市民社会法治之路的主张 ,特别关注了我国法治路径的权力传统约束。  相似文献   

9.
针对老年歧视问题,国内学者大多从社会政策和法律层面进行理论探讨,实证调查研究较少。对73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老年歧视、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群际焦虑、代际接触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代际接触既能够直接负向预测老年歧视,也能够通过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群际焦虑的独立中介效应,以及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群际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老年歧视。增加大学生与老年人的代际接触,有利于减少消极老化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水平,进而减少老年歧视水平。  相似文献   

10.
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推进城市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城市化的重点则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由于历史、体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工资待遇、劳动环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市民待遇缺失。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填补法律法规空白和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保障农民工市民待遇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也是推进城市化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巴黎和会上,面对错综复杂的“山东问题”,美国总统威尔逊起初积极支持中国的要求,而后迫于各方面压力接受了日本的条件。处理“山东问题”的曲折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世界新、旧秩序观念在巴黎和会上的激烈冲突,同时反映出威尔逊新秩序构想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冲突与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五个社会服务机构的主管和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调查,揭示出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主要冲突,从高等教育内部分析了冲突产生的原因,建议高校根据社会需要,制定出具有地方特点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平台,与服务机构建立投入式的伙伴关系,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相似文献   

13.
从一定意义而言,社会学致立于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研究,早期坚持冲突论的西方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秩序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社会行动者在相互利益冲突、角色冲突基础上通过相互博弈而形成的.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运用卡尔·马克思(Karl·Marx)、齐美尔(Sim-mel)、马克斯·韦伯(Marx·Weber)、达伦道夫(Dahrendorf)等西方社会学家有关冲突理论的主要思想,对现实社会冲突的理论与现实剖析,阐述了冲突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由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医务社会工作特殊价值观和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组成。医务社会工作学生实习中专业价值观与现实处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整体医疗处境的冲突和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实习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提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本土化和传统实习模式的变革是实现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任何一个存在阶层的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作为一个社会事实而存在。阶层之间的冲突既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功能,亦有增强阶层内部凝聚力、调适阶层间利益关系、促进社会整合等正功能。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突出社会影响是阶层结构的显著变化,阶层冲突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在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中国阶层冲突的新趋势进行描述。同时,对当前中国阶层冲突的结构性根源进行探讨,认为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复合影响,是当前阶层冲突的主要原因。因此沿着群众路线的视角,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立场,提出破解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俄欧能源贸易过程中,能源冲突与摩擦在所难免。俄欧在能源投资、能源过境运输、能源合同价格和能源市场开放等领域都有冲突或摩擦。俄罗斯与乌克兰能源问题是折射俄欧能源冲突的棱镜。俄欧能源冲突应对机制包括启动能源对话、利用能源危机预警机制、求诸《欧洲能源宪章》、提交仲裁委员会、诉诸国际法院等。建设俄欧共同能源空间是解决俄罗斯与欧盟能源冲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革命史的视野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发生在赣南等广大边界地区的土地革命运动,全然是一场阶级阵线分明的革命斗争。但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赣南地区具体的社会历史场景中,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分化与对立呈多元状态,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介入土地革命运动,从而使党的革命斗争充满了复杂性,而不完全表现为单纯的阶级斗争。因此,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下,结合区域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分析,有可能丰富和发展对中国现代土地革命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非直接利益冲突"是我国转型时期不良社会心理现象的反映,它削弱政治系统的合法性,造成公众心理的脆化,破坏正常的政治社会化,影响社会公正环境建设,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潜在威胁。要合理归因,增强道德责任,提升制度理性,适度情感宣泄,注重人文关怀,使不和谐心理得以舒缓和消解,预防矛盾从非对抗性向对抗性演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失地转城农民越来越多。失地转城人员的经济来源、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发生深刻变化,生活成本较前提高,转城人员的就业、发展和生活保障、养老、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突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保障机制,改革与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探索与创新补偿模式和补偿方法,统筹兼顾,构建保证转城人员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政府牵头,加大推力,加强社会保障组织建设,有效地组织和引导,为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和法律资源,维护转城人员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调研数据,对当前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的供给、需求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城区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服务的需求率、供给率与使用率之间严重不平衡,即高需求率、低供给率和低使用率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老年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造成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无法实现物尽其用。总结起来说就是“一高二低”,一高,即目前西城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量高;二低,即服务供给率低、利用率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总结为“七缺少”,即缺少资金、场地、人员、专业性、个性化、便利性和知晓度。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量应与需求量相适应,加大为老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拓展服务种类和范围,加大宣传力度等,以适应养老模式的转变、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