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和田地区共发现五批唐代汉文文书残页 ,全部流散民间。其中第三批已为作者刊布考释。本文刊布、考释第四、五批文书 ,通过对文书的内容、文字、用语、职官等的考释 ,推断这批文书的时代为唐代 ,探讨了随军营妓、唐代棉花称花以及“秤”这一衡量单位的重量等问题。文书为唐代于阗史填补了“亻占镇”、“光 ( ?)里”、“神山馆”等镇、里、馆之名 ,同时又丰富了我们对唐朝在于阗的职官及军务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班固在居廷地区的活动见诸于文献记载.在居廷新简的众多“行书”文书记录简中,有几则写有“大将军”、“中郎将”字样的简,“大将军”、“中郎将”指的是窦宪和班固.这为班固在居延地区的活动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居延在汉代边疆、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疆通史"(项目编号:05ZD060)辅助工程研究项目"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项目编号:XJTSB061)的最终结项成果《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2013年11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两篇三册,即程喜霖等编著《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文书篇)》(以下简称《文书篇》)上、下卷和程喜霖等主编《吐鲁番唐代  相似文献   

4.
正本书为"新疆通史"研究从书之一种,2013年11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共三册,分为"文书篇"(上、下)和"研究篇"。《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文书篇)》由"前言""凡例""目录""图版""录文""总附录录文"组成。它吸收了中日学者对敦煌文献分领域或专题辑录的成功经验,从已经刊布的吐鲁番所出唐代文书中,选取了803件与军事相关的唐代文书(文献),按内容将收录的696件军事文书分成八大类——军府、军镇(节度使、军镇、城傍)、征行征镇、镇戍(镇戍、守捉、城)、烽铺、军马、军垦、涉军事文书,每类下依年代先后顺序编号、排列,八大类(一至六九六)之后  相似文献   

5.
鸜鹆镇是唐代设于西州天山县西面的一处镇戍。2001年吐鲁番阿拉沟峡谷东口鸜鹆镇故址出土一批唐代文书。在对相关文书作出更进一步的缀合后,我们复原出一份完整的烽铺名籍。鸜鹆镇是目前唯一有确切遗址且出土大量文书的唐代镇戍。以阿拉沟所出文书为基础,本文对鸜鹆镇下辖武库、镇仓以及游弈所等机构作了深入探讨,指出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西域镇戍体制由番上制向募兵长镇转变,鸜鹆镇文书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左、右豹韬卫系武则天时代由左右威卫改名而来,神龙元年(705)恢复旧名.签署时间为开元十七年(726)的于阗文书上,钤有一方印文为“右豹韬卫□□府之印”的官印.二十余年前已经不存在的官署名,为何还出现在官印上?对于多次出现在西域出土唐代文书中的这种现象,本文从折冲府的统属关系及其在官文书和官印中的正式名称入手,结合府兵制的废除与边地驻军管理体制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解释,进而对唐代在于阗设置折冲府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发现的《贞元七年七月杰谢乡牒为请大王处分事》文书为线索,针对唐代于阗的乡里制度、杰谢与质逻的关系、于阗王的地位、阿摩支以及于阗陷蕃的年代等问题进行了考察。本文所介绍的这件文书不仅首次证实了唐朝乡里制度在于阗的实施,而且是和田地区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晚的贞元年号文书。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在唐代,国家掌握和统治人民的文书,有手实、计帐和户籍等。其中的户籍,在敦煌、吐鲁番早就出土,而手实近年来在吐鲁番也被发现了。但可以确定为计帐的文书,似乎尚未发现。也许由于这个原因,日中许多学者之间,对于计帐以及计帐和其他文书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不同的见解。其一、关于西魏大统13年(公元547年)文书(敦煌出土,斯坦因汉文文书613号,参见史料1)的性质,相对立地有把它看作是计帐和户籍的说法。这件文书是由两种形式的文书  相似文献   

9.
关于唐代前期行军中押官一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前期的职官制度中,最复杂的莫过于军队系统的职官。这是因为唐代国家武装力量体制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平时体制的府兵制度、禁军制度和镇戍制度等,也有战时体制的行军制度以及由行军逐渐演变而成的边防军制度(即节度使所领之兵,亦称镇军制度)。在这些各不相同的军事组织系统中,都分别有着自成体系的职官系统以及相应的职务称号。府兵指挥、管理系统的职官称号主要有诸卫大将军、军府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团校尉、旅帅、队正、火长等。禁军的指挥、管理系统主要有左右羽林和左右龙武大将军、翊府中郎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镇守军为研讨对象,希望通过于阗镇守军的情况了解军镇制度在西域的发展。唐代于阗史研究,离不开和田出土的于阗文书,而于阗文书尤其是汉文文书,则多为军镇文书,对于研究于阗镇守军及更基层的军事单位如杰谢镇等,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于阗镇守军的很多问题尚不清楚,本文重点探讨了镇守军的主要职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4.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5,(11)
"周公梦"和"蝴蝶梦"既是孔子和庄子曾经实际做过的梦,也是他们梦想的体现。前者渴望某种成就,后者渴望某种自由。借助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可以挖掘出两者深层次的共通之处,都反映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抉择。深受其影响的后世学者也常常借助梦境展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既要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追求充分的自由,张扬个人的特性。这种融"周公梦"和"蝴蝶梦"为一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深化,并已渗入到中国人的文化无意识层面,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