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人们常常以“失败是成功之母”来劝人或自慰,这是有道理的。失败有可能转化为成功。但失败向成功转化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将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需要有中介、有条件。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引出坏的结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失败向成功转化就是坏的东西引出好的结果。这里条件是重要的。那么,中介或条件是什么呢?本文只就某些心理条件略作研究。(一) 失败向成功转化有哪些心理条件呢? 1.要使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失败和成功是一对现实的矛盾。这一现实矛盾乃是相应的心理矛盾的表现,是认识是否合乎客观规律的反映。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取决于是否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地说,成  相似文献   

2.
"我拆开看看",是儿子爱说的一句话。对于他这种"毁东西"的行为,我是有点放任的。 男孩大都爱鼓捣东西,当然是把好东西鼓捣坏的时候居多。对这种事,我一般不会发火。我觉得东西已经坏了,再发火也无济于事。每逢儿子拆坏了什么,我最多就是提醒他下回拆东西前先打个招呼,免得拆了大人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联合短语与联合复句充当句子成分,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容易产生分歧,搞清其区别,很有意义。笔者提出如下讨论,请批评。 先看例句: ①习惯了的东西,坏的不觉得坏,好的不觉得好。 这个句子的主语部分是“习惯了的东西”,谓语部分是“坏的不觉得坏,好的不觉得好”。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这句的谓语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联合短语充当的”。(见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版),第128页)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妥,提出来,与黄、廖二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4.
王珂 《云梦学刊》2011,32(3):88-90
事故犯罪具有法益侵害的严重性,学界对事故犯罪的研究有所缺失。笔者认为,事故犯罪是指负有特定义务的主体违反注意义务,产生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财产权利的严重结果,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以事故犯罪的概念为逻辑起点,事故犯罪的主体则是指实施事故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相似文献   

5.
不可炫耀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老师常教育我们,事情做得再好,也不可炫耀。炫耀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可不少同学不以为然,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你总是说你做的事情多好多好时,你已经是在炫耀了。不过这只是人门级的,再看看高级的,有的人,一件小事都能炫耀上几天几夜。炫耀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直接说”,顾名思义,就是直接说出来,自己什么事做得好,或者有什么好东西;第二种是“摆摊子”,就是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放在别人眼前展示。  相似文献   

6.
一“按劳分配”还能不能发揮积极作用关于“按劳取酬”的問題,近来颇有些爭論;这爭論大体上是随农村开始实行“部份供給制”展开的,等到城市工人也提出要取消“計件論资”之后,对“按劳取酬”的非议就更多了。曾經有一个时期,“按劳取酬”被說得好象是就要完結其历史使命的东西;甚至被說成是从来便不該有的东西;这是片面的看法。首先我觉得应該指出的是:某个制度是否合理和是好是坏,是一个問題;某个制度是否会成为客观存在,又是另一个問題;把“按劳取酬”說得再坏些,也并不等于这个制度就該馬上消灭。  相似文献   

7.
一 是否承认恶的历史作用,这是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由于他们离开了辩证法,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性这一基本立场,在对待善与恶的关系上,总是把二者对立起来,把善看作是绝对的好,恶是绝对的坏;他们只强调善  相似文献   

8.
性格之战 性格是个复杂的东西,夫妻之间,相同了不好,不相同也不好。 火爆脾气的遇到一块,一有星星之火,便可引发猛烈的爆炸。放在别人眼中根本吵不起来的小事,在他们之间极易“把事情搞大”。 性格非常内向的遇一块,都在心里做事,家庭气氛阴郁沉闷。一句话就能说清的事,往往要闹出好大的误会来,结果由冷淡变成冷战。  相似文献   

9.
范丽 《理论界》2007,18(7):179-180
科技是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许多福泽的同时也让难以抗拒的技术事故在人类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本文用系统论哲学剖析了技术事故。  相似文献   

10.
墙该不该砌,坏了又该不该修,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既不能只听别人怎么说而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能像但丁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最佳的办法应是“先听别人说。再走自己的路”。对一个人而言如此,对一个国家来说也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11.
墙该不该砌,坏了又该不该修,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既不能只听别人怎么说而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能像但丁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最佳的办法应是"先听别人说,再走自己的路".对一个人而言如此,对一个国家来说也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12.
黎丽 《家庭科技》2011,(7):39-39
我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或对我使坏。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让我琢磨几天,努力挖掘其中的“潜台词”。因此,我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憋坏了自己的心情,也影响到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揭示了白族本主崇拜的丰富内涵,分析其特征,阐明其研究价值。作者认为,剔除宗教迷雾,把本主崇拜看作是白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储存库,可以从中领略到白族风采的若干侧面,可以发现白族人民内心世界许多闪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担点儿责任     
郭文杰 《家庭科技》2013,(10):10-10
我从小在胡同里长大,常会听到大人一边打孩子一边训斥,不让孩子和谁谁玩,意思是孩子学坏,都是从别的孩子那里学来的。问题是,那个被指是坏孩子的家长,也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和别人学的坏。究竟是谁和谁学的呢?无从查证,反正那时每个孩子身边都有坏孩子。好像没有几个家长承认,孩子是自己教坏的。  相似文献   

15.
拆北京:记忆与遗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旭东 《社会科学》2006,18(1):115-125
北京正经历着一种巨变,这巨变可以在一个非常流行的象征符号“拆”上得到具体的体现与表达。“拆”是一种媒介,由此某些背景中的被遗忘的事情可以被唤醒而进入到记忆或者前景之中,其服从于一种“逆遗忘恢复”的原则。“非此非彼”以及“处于中间”而非“对立”可以看作是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一个核心特征。表面上,通过“拆”,某种东西要被拆毁而其他东西要被记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这也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再界定的过程,或者也可以说成是统治与服从之间的一种循环的游戏。  相似文献   

16.
整体性的事故损害分担机制以侵权法为中心,也涉及社会保险等公法的制度,其抑制损害和救济受害人的目标不仅关涉立法的政策考量,还受制于各种行政管理手段的协作,是实体法权利配置规则和各种程序规则共同协力的广泛领域。运用法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可以更加明晰各种分担机制的作用机理与运行效果,以促进事故损害分担机制的系统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很多小孩不用谁教就知道把好吃的东西先留给自己,而不是与别人分享,吃东西时先挑大个的吃,把小的留给别人,别人动他的东西时就哭闹……为什么孩子都这么"小气"?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儿童期生理心理发育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8.
学校事故中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规范学校事故民事责任的法理基础。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不是一种监护关系,也不是一种准行政关系,更不是一种可以大而化之的合同关系,而是一种教育、管理、保护关系。这种关系不应因学校性质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且不排除学校和学生或其监护人的合法约定。  相似文献   

19.
朋友四型     
正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没有朋友。即使是荒岛上的鲁滨逊,也不免需要一个“礼拜五”。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是除了鲁滨逊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照理说选来的东西,应该符合自己的理想才对。但是事实又不尽然。你选别人,别人也选你。被选,是一种荣誉,但不一定是一件乐事。来按你门铃的人很多,岂能人人都让你“喜出望  相似文献   

20.
张松 《东岳论丛》2007,28(6):119-126
在孔子所构思的仁-礼关系中,蕴含着极其复杂的存在论意义,其不同寻常的深刻性只有面对现代性的两难问题时才能充分地彰显出来。事实上,通过对仁-礼关系的构思,孔子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不再将社会整体性看作是对个体存在的外在限定,而是把它看作是属于个别化存在本身的内在规定。但是,由于实体性的礼及其所表达的特定的社会秩序被孔子直接等同于存在的整体性本身,因而也就产生了一个与他的原初设想相悖的结果:礼实际上取代了人的个别化存在的源始世界关系,而成为一种对个人拥有绝对权力的东西;这一点与孔子在存在的根本问题上的沉默态度是相适应的,并且也因之而得到了强化。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可以直接用他的思想来对治现代性的诸多问题,这种想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