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庄子》"寓言"本义是"藉外论之",即借他人之口发表言论。与戏剧"代言"有别,"寓言"是借人物之口言己之意。屈辞虽是屈原抒发情感之作,但不是直抒胸意,而是借人物之口抒怀达意的庄子式的"寓言体",比如《离骚》通篇神人自述,《招魂》主体部分借巫师之口以招魂,《卜居》《渔父》直称"屈原既放",类似"庄周梦蝶",直接将自己变身为情节人物以抒怀。《庄子》、屈辞多用"寓言"体,与楚地巫风、巫艺的文化浸润密切相关。其后赋作中将作者自己置身于情节中的"自嘲""辩难"等体式,均可视为屈辞"寓言体"的流风余韵。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也是庄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庄子的"气"具有三种基本的意义。庄子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通过"听之以气"的途径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真人、神人、至人的境界。庄子的"气"论对中国哲学影响巨大,奠定了"气"的宇宙文化在中国文化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它生成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审美范式及其美学的独特品质,对中国美学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视野中庄子之"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是贯穿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属于艺术审美领域的范畴,是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人生、审美层次的呈现和展示."游"和"道"密切相关,道属于本体论层次的概念,游属于生存论层次的概念.庄子的"游"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在许多方面与后现代主义的运思理路相契合.文章从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消解、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和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等三方面对庄子的"游"作了后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4.
彭祖菜设计     
正"彭祖文化"的真谛,养生求寿而已。究其文化内涵,以"述而、好古"为道之传承(见《论语》、《孔子家语》、《庄子》);以导引养气为体育健身传承(见《庄子》、《荀子》);以饮食养生为行业传承(见《楚辞·天问》)。从"民以食为天"的意义出发,饮食养生当名列第一。一、关于《彭祖菜谱》与"彭寿宴"徐州对"彭祖文化"的认识始于1990年初,"徐州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后期庄子学复兴,庄学著作层出不穷,而陆西星撰写的《南华真经副墨》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受明代中后期散文评点的影响,陆氏从文学角度对《庄子》的"三言"体例、篇章结构、文辞意脉等方面作了评点,尤其是在评点《庄子》文脉时,提出了"草蛇纩线""藕断丝连"等重要观点,对后来的《庄子》文学阐释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6.
林云铭的《庄子因》是清代《庄子》散文评点的一部典范之作,在《庄子》散文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较成功地运用了文学批评界流行的"法"的观念来解读《庄子》,不仅总结出了《庄子》中的诸多修辞技艺,梳理出了《庄子》的复杂文脉,提出了《庄子》是"一部有首有尾、有端有序之文",而且发现了《庄子》"文中之理,理中之文"的文学特征。"以法解庄"背后渗透着林云铭悲天悯人的道家情怀,是士人心态的一个时代缩影。  相似文献   

7.
庄子之"道"是负载着华夏民族情感体验的原型,它是远古南楚文化精神遗存的"提炼"与"固化",楚地多重文化内质的浸润滋养凝筑了庄子之"道"原型的内核.它既是沟通原始先民与"当下"社会人的精神联系、跨越时间界限的桥梁,也是连接庄子个人情结与民族集体无意识、打通心灵空间的中介.庄子把对价值生命的探求落实到了对"道"的执著追求上,这一转换使"道"从自然本体转向了人格的自由本体,使庄子哲学从自然的本体论转向了人类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现代哲学史家多将庄子归为相对主义者,但这种解释既与庄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不相称,也与《庄子》的文本不合。本文通过对庄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天"、"天籁"的考察,认为判庄子哲学为相对主义乃出于误读,这与庄子吊诡的言说方式易遭人误解有关,而更重要的是郭象的"独化说"所造成的影响,而郭注对于《齐物论》中"天籁"概念以及"自己"一词的解释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9.
《庄子》全书塑造的人物形象,既庞杂又独特,其中刻画的残疾人形象比较多,这些残疾人形象独真、独善、独美、独立,映照社会现实,反映了庄子对人生的迷茫和痛苦思考。这些残疾人形象从精神上超越了其残缺肌体本身的意义,至今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理解庄子人物"残缺美"的含义,不在于从人道上或是法律上给残疾人什么噱头,而在于从文学作品艺术形象、语言表达、结构要素和意蕴旨趣等层面辩证地审美,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挖掘残缺美在人类文化空间里独特的美学价值,从精神上给现实的残疾人以力量和指引,给形体健全而心灵残疾者以警醒,从更高层次上揭示残疾人的内在精神美。  相似文献   

10.
庄子美学,既是庄子的"美学",又是"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不可大而化之地等同于其哲学,其审美境界亦不可泛化为人生境界。从庄子的哲学到美学,有一个转化与抽绎的过程。"庄子"的美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无目的性、无功利性及直觉体验性等美学共性上,而应当进一步指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庄子的审美境界,在他独特的对"形质"、"功利"、"认知"以至整体的"有"的层层剥离与消解的系统中展开。  相似文献   

11.
恩施本土作家王月圣的短篇小说集 撒尔嗬 以生动的笔调描绘了土家族的人文景观、动人的故事,演绎出土家族痛苦而完整的生命流程。作品充分体现了作家的民族文学观念和民族改造意识,有力推进了鄂西南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家首先是表达生命的感觉的。但对于民族作家而言,族群的表达者,这注定是民族作家的使命与责任。在族群的表达者或者表达生命的感觉之间,民族作家往往注重的是族群的表达,而忽略表达生命的感觉。这实际上是对文学的本质的一种悖离。民族作家应该重新思考族群的表达者与表达生命的感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诗人晨宏是景颇族作家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多涉及民族生活,并“记录”和“储存”了许多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现代性体验。浓郁的本土意识是晨宏诗歌的显著特点,他在本土意识的书写中实现着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认同。晨宏善于写“树”,并在其中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张书群 《南都学坛》2012,32(2):47-52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王蒙以其深情的追忆,通过其抒写新疆题材的文本《在伊犁》系列小说,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与人文景观。同时,作家通过对独具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的人情、人事的文学体验,展示出其来自西部边地的人生体悟。  相似文献   

15.
著名诗人冯至的散文作品《一个消失了的山村》是一篇杰作,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哲理、诗意给人以启示。这篇作品涉及了清代云南回族人民的受难史。大致推测,冯至在昆明生活的一段时间内,或许耳闻了当地关于回族的一些较为浮面的传说之辞。故而在写作《一个消失了的山村》时,有几段文字涉及到了云南回族。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作家夏依穆拉提的小说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他善于塑造小人物、叙写小事件,尤为擅长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群像,因而其作品讽喻功能极强,且具有现实批判意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萨克民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17.
小说<八月之光>的主人公克里斯默斯是一位十分难以把握的人物,他的种族身份模糊不明,在行为和思想上体现出众多的矛盾性.此外,他身上的暴力行为与小说题目所暗示出的自然明媚的八月之光似乎格格不入.通过分析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的人生经历,剖析他的内心和自我情节,证明克里斯默斯不仅仅是种族主义的牺牲者,更是行动者、奋斗者和一位闪耀精神之光、同命运抗争的黑色斗士,从中透视出作家福克纳的种族观.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存和生活的产物,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民族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影响主观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当今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在民族自身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日趋重要。本文想通过“文化界定的误区”来解释本民族文化在民族个体在选择文化认同时显得弱势的原因,以及想以贵州黔东南平秋九寨侗族村为例,初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主体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罗鹿鸣在青海的十多年,他的青春、他的梦想全部留在了这里,青海的岁月成为他人生的纪念册,可以肯定,藏民族这个族群已经凝固在他的血液里。这就是为什么在离开青海多年后,他又重新拿起笔来,写下这些如一幅幅画的诗篇来,为藏民族塑像,为藏民族歌唱。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的伦理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生命本身就是幸福” ,“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和“道德的原则是幸福”。关于费尔巴哈伦理学观点以及伦理学的性质 ,恩格斯进行了评价和批判 ,指出他的伦理观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