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政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和自由保障机制,是内生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文明现象,其源生和流变有其历史逻辑。宪政主义以人格尊严与个性自由之保障为终极目标,以限控国家公权力为制度基石,以宪法主治和程序法治为实现路径,包蕴着丰富的价值内涵,殊值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联邦制度成功运转需要相应的条件.近代中国等级制政治文化以及宪政文化的缺乏等都不利于联邦制的确立,联邦制在近代中国的失败不可避免.应该理性地看待联邦制,在某些技术手段与一些原则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联邦制,以加强和改进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3.
严格规则主义及其对中国宪政之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格规则主义是一种力图在司法活动中排除自由裁量的观念,我们必须克服它对宪政的消极影响,包括宪法规范重实体轻程序,宪法实施依靠外在强制与监督,宪法被排除在司法领域之外,人权不能切实保障及宪政民主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4.
欧阳景根 《社会科学》2008,118(1):78-84
宪政可以分为西方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宪政和非西方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宪政.我国要致力建设的宪政是一种以确立政府依宪而治原则为核心的非自由主义的宪政.要确保这一原则的最终确立,需要进行宪法社会化,以及为它提供一个"有限司法审查"的制度平台.同时,大力进行宪法文化建设,通过为多数公众接受与使用的评判政府行为的标准,来给政府行为形成外在的社会舆论约束,并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最终通过大众宪政主义的途径,通过宪法原则与宪法价值由公民的选择、确认和解释,来实现宪法发展与宪制的长久维系和巩固.  相似文献   

5.
余永和  鲁涛 《云梦学刊》2009,30(3):60-64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以唯物史现为理论指南,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重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古英国宪政史进行了日益深入的研究,在宪政制度、“宪政王权”与宪政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存在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6.
宋志坚 《东南学术》2012,(2):195-205
本文对秋风先生的"儒家"论即"儒家一直都想限制绝对权力"提出质疑,对他所谓的封建制的"宪政主义记忆"、董仲舒的"宪政主义革命"以及秦汉之后的"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做了深入分析,指出"限制绝对权力"必须"回到儒家"去之荒谬与不可取。  相似文献   

7.
丁萍 《理论界》2008,(6):90-91
宪政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排斥任何人的民主政治。它指向一套确立与维持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活动的有效控制的技术,旨在保障人的权利与自由。本文从什么是宪政这一问题出发,对我国近百年的宪政进行反思,探讨我国目前的宪政。  相似文献   

8.
宪政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盛达 《东岳论丛》2000,21(2):5-10
在批判资产阶级宪政理论的过程中 ,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宪政理论 ;西方宪政的两大核心价值观很动听 ,但掩盖不了其资产阶级本质。这一点又决定了当代西方宪政摆脱不了的困境 ,如三权分立与三权协力的困境 ,个人自治和人权与公共福利的困境 ,维护主权与保障人权的矛盾等 ,相对而言 ,社会主义中国在宪政理论和宪政实践上 ,对世界宪政文化已经并正在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税收法定作为先同意后纳税的原则以及它的公法性质,使得它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历史中都构成了宪政主义限制公权力的经济基础,同时,税收是一切代议之母,使得代议机关成为实施税收法定原则的唯一理想场所.税收法定原则是唯一体现了国家公共财政之宪政精神的征税原则.  相似文献   

10.
宪政的实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宪政建设是在巨大的历史阴影下展开的。传统就像一支看不见的手 ,无情地消解着宪政在西方已有的实践价值。这使得宪政理论自传入中国就缺乏传统文化的支撑 ,而基本上只具有形式的完美。这种理想与实现的矛盾 ,刺激了主体行为对法律的规避 ,因此进一步加强了宪政的表面化倾向。中国的宪政之路在于 :是在充分尊重本土文化基础上 ,吸收西方宪政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有用成果 ,并尽量寻找二者的亲合点 ,避免出现过度排斥 ,降低宪政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