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回顾文学人类学在20世纪兴起的必然性,剖析了文学人类学的几大理论流派及各自观点,进一步对文学视野中的文学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作了基本概括。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中国文学人类学以人类学的理念与方法来研究文学。在理论上,它主要借鉴了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以及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研究。神话原型批评在理论生成上存在着严重的比附性,本身并不科学,对它的过度依赖令文学人类学的理论视域狭窄。从根本上看,文学人类学是一种文化研究,侧重于文学的外部研究,它无法从整体上揭示文学的特性,也无法逃避文化泛化与相对性的困扰。因此,创建本土化的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对文学人类学在国内外的产生及发展状况做了简单梳理。通过分析研究归纳出文学人类学主要包括:神话原型批评、原始主义批评和仪式研究三个方面。指出文学人类学的出现及发展是当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带来的诸多问题的一种理论诉求。以跨学科为理论基础、结合了人类学观照自身的学科理念的文学人类学成为了新世纪里寻求文学研究突破的一种崭新呼声。  相似文献   

4.
文学人类学于20世纪初乘西学东渐之风登陆中国,至今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二个时期,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复兴。中国百余年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那就是致力于文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即用西方的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学中的具体问题,并构建出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研究理路。   相似文献   

5.
2011年,以"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题的学术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立项,标志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文章在此回顾了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感谢了支持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前辈,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警醒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学人类学正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关于什么是文学人类学的问题学术界一直有着较大的分歧,笔者在各派理论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总结、概括了文学人类学的学科特征及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2011年,以“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题的学术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立项.标志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文章在此回顾了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感谢了支持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前辈,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警醒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次成为专场会议之一。此次专场会议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关于人类学转向问题的理论研讨;2.对文学人类学元话语和方法论的思考;3.有关文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9.
弗雷泽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贯通古今的知识贮备为以比较研究为特色的新人文学开辟出路径,沿着这一路径,中国学者将中国的学问传统与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全球化视野相联结,逐渐走向了文学研究与人类学视野相结合的跨学科方向——文学人类学。中国文学人类学在历经十余年的开拓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中国文学人类学独特的文化观(文学观),也就是将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无文字民族的多元活态文学提升到大传统的地位,用多重证据法来实现具体研究操作与理论建构的统一性。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凸显了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云南文学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人类学关注的意蕴,用文学人类学理论解读云南新时期文学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3年6月22日至23日,文学人类学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结合研讨会主题及文学人类学近期研究动向,综观研讨会全程,可归纳为超越文字限制的跨学科范式,N级编码理论,玉石文化,神话(兼原型)、族群(兼民族)、仪式(兼民俗)、生态、宗教信仰等文学人类学研究热点以及文学的人类学批评等五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从神话维度、剑桥神话仪式学派和弗莱神话原型理论的关联性、还有方法论方面去探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起点及其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学术界在探讨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中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既造成了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多元性研究的遮蔽,也造成了介绍台湾“文学人类学”研究状况时的某种“偏狭性”认识。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的探讨内蕴着“文学人类学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对“文学人类学”的内涵做出较充分地解释,才能最大限度地划定其对象、疆域及范围等,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的问题才能够在逻辑上自洽,理论上被言说,被讨论。这就须注意“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生成的思想史语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两个问题:作为文学人类学批评两个向度,宗教“灵修”与“深度透视”二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宗教的缺席,会造成文学人类学批评在实践领域何种效果?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文学人类学批评走向的框正及理论的进一步完备。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史学、文学等研究领域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势。不过相比较史学而言,文学领域的人类学转向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文章以文学人类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释、文化诗学对人类学知识的借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移植等个案为例,就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进行了考察,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转向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及实践的若干问题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研究中,还存在有三个问题:一是一些文学人类学批评的文章,重视寻找作品的原始性、原始意识,归结原型及原型沿袭的动因,而忽视或曲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二是不少文学人类学批评文章,在分析、整合作品时,强调了连续性,忽视了阶段性即忽视了作品的时代性和审美价值;三是一些文学人类学批评文章将数种相似但并不一定相关的文化形态合成在一起,随意构建模式。我们相信,随着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和规范,文学人类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继"语言学转向"之绪,对学界知识观和研究范式转向与更新产生重要影响的,无疑是人类学。人类学给20世纪人文思想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相对于哲学、史学乃至科学知识社会学已经开展的"人类学转向"之成就和学术史意义的讨论,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学术史和思想史意义的讨论和认识相对滞后。在科际整合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中具有根基性的人类学,与文学的碰撞与交叉整合将带来何种新局面呢?中国文学人类学如何借助"人类学转向"的知识大变革背景和内在学理,突破百年来的学科本位主义限制,重建可替代植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话语的"人类文学"观和学术伦理,取决于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普世性建构及其可操作性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文学人类学研究越来越成为国际国内学术界的一种跨学科“边界”的范例,因此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然而,毕竟文学与人类学在知识谱系范畴属于不同的学科,二者走到一起的学理背景和操控功能等也因此受到学者们的注意和质疑。以仪式理论为例,就文学人类学叙事中的形式等物化体征进行分析,试图在学理上对文学人类学研究作一些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主体论文艺学的精神生长历程中,检示新时期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及理论特征。作者认为:新时期文学家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与超越及其与西方文化思潮的精神呼应,构成了文学人类学的生成动因和心理背景。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的同步及与新生文学经...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学是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文学的人类学主词是人类学,是一种借助于文学的语言和形式来实现思想表述的人类学文本.而人类学的文学的主词却是文学,即借助人类学的方法、手段来写作文学文本,或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文学文本.它们之间是有着明显分别的,但如果不加仔细辨析,也很不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主题是"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并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神话历史"、"遗产与历史"、"族群与历史"和"证据法"展开热烈讨论,这一议题继续凸显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