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韦玲玲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39-42
唐诗《春江花月夜》和器乐曲《春江花月夜》都是广为人们熟悉的作品 ,虽是同名 ,但表达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间、表现手法、描写对象、作品意境等多方面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 ,从而阐明了两者在意境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正>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唐诗诸家源流》)的张若虚,千百年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若隐若现地在唐诗的星 相似文献
3.
伍微微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2):67-72
唐诗与宋诗因社会环境、时代特征以及诗人性情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唐诗尚情,在绚烂华彩中见自然含蓄,情韵悠长;宋诗尚理,在平淡理智中见清癯精巧,理趣深远. 相似文献
4.
程伟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1,(3):174-176
"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讲究意境是我国古代艺术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地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绪,是作品中呈现的情与景的高度交融、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所诱发并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宗白华先生将其定义为:"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2]可以说在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中,对"意境"所进行的阐述、评论、探讨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诗乐同名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程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74-176
"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讲究意境是我国古代艺术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地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绪,是作品中呈现的情与景的高度交融、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所诱发并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宗白华先生将其定义为:"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6.
作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永恒美丽的谜 ,它常解常新。本文试图从文本结构上对它的深刻内涵作出新的阐释与解读。笔者认为全诗向读者展示的是一幅从对人类童年的讴歌 ,到中年的沉思与叩问 ,再到暮年的孤寂与苍凉的全景图。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刻的启示义 相似文献
7.
董连祥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历代人们对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给予了高度评价。或论其行文、风格 ,或论其布局 ,或论其内容。然而 ,对其半写“天”半写“人”的情形视而不见 ,对其探讨天道与人事之间关系的创作意图 ,更缺乏足够的认识。从反面说来 ,如果看不清它的写作情形与意图 ,不认为是一首“究天人之际”的佳作 ,就无法正确把握它的全部内容和整体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刘国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59-61
<春江花月夜>一诗,作者运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整体思维方法,通过春、江、花、月、夜这些艺术的背景,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宇宙观,使诗篇的形象鲜明、生动的艺术画面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识,哲理意识与艺术画面水乳交融,玲珑剔透,具有极高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9.
梁惠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5):239-242
“乐以诗为本 ,诗以声为用” ,唐代诗人在文字上做音乐的功夫 ,使唐诗具有了鲜明的音乐特性和独特意蕴 ,并导致了后来一些音乐家成功地将其改编为著名的乐曲 ,《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作。诗的基本形式乃是意象的流转、音韵的和谐、节奏的变化。作为诗的《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脉络清晰 ,本身就具有丝竹管弦弹连暗换之妙。根据诗的《春江花月夜》改编的琵琶曲《夕阳箫鼓》或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以其优美的意境 ,美妙的节奏与旋律 ,创造出动人的诗的意境。从《春江花月夜》由诗到乐的改编过程 ,正好说明了诗乐合一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0.
1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其独到的艺术构思,优美的意境,清雅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深妙的哲理,登上了初唐诗歌艺术的顶峰。作为一篇几近完美之作,它如一轮明月照彻亘古的诗河。 相似文献
12.
13.
王晓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1)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双重诗眼“生”与“孤”。作者意在通过自然界与人类的生存现象“合则生”、“离则孤” ,来说明宇宙万物生存的法则规律 ,并由此展示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李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
被抹上了“荒凉”底色、背后时刻感受着“惘惘的威胁”的那样一种月光的意象 ,构成了张爱玲作品“恐怖的月光”的“传奇” ,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源于她童年情结中不幸的情感体验 ,也是她在港战中对人生的悲凉体验 ,其后有许多作家受到她的影响 ,月光的传奇仍在不断上演 相似文献
15.
陶文鹏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10-13
诗歌是一种运用最精美的、带有音乐性的语言创造意象,主要借助意象以抒情的艺术。诗歌必须有真情实感,构思要新,要巧,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诗歌必须有大胆、新奇、丰富的想象;诗歌要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诗飞跃、灵动;诗歌要讲究音乐美,还要注意炼字。 相似文献
16.
胡阿荣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3):113-115
《春舞》是著名旅美钢琴演奏家孙以强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钢琴独奏曲,作品民族气息浓郁,旋律优美,形象地表现了新疆人民的生活。通过从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演奏分析上对钢琴曲《春舞》进行分析,使人们领略民族音乐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王娟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20-24
张问陶的饮酒诗在其诗歌创作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酒伴随着船山整个诗歌创作生涯,饮酒诗无论是从数量之多还是其内容的丰富性来看都成为了船山诗歌中不可小觑的特征。本文将先概述船山的诗酒人生,接着剖析船山饮酒诗的丰富内容,最后由此探求其饮酒诗的风格特色。从而全面地论述船山的饮酒诗创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李白《月下独酌》不同英译本在形、意、神三个层面的比较分析,表明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创造性的移植;但这种创造性移植也有一个原则,即“力求近似”,在形式与意义近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文章旨在找出中诗英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