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仲生 《社科纵横》2006,21(1):85-86
《湘君》、《湘夫人》作为《九歌》中同一表演单元的两章,多认为讲的是湘君与湘夫人因约会误会而出现的一个爱情故事,本文则认为误会的出现是湘君有意为之,并尝试解释湘君这么做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取得优势的前提,而妇女作为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源,则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幸福》杂志就曾宣称:美国的公司中女性管理者较多,这是这个国家仍然保持的少数竞争优势之一。尽管妇女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高达50%以上,迄今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管理人员中有一半,或将近一半是由妇女组成。进入高级管理职位的妇女更是寥若晨星。那  相似文献   

3.
骆宾基,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位东北作家。对于他及其作品,文学史没能给予足够的评介,特别是《老女仆》(以下简称《老》)这一短篇小说,几乎被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者忽略掉了。笔者认为《老》可堪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的杰作,至少在某些方面能与一些优秀作品相媲美。以叶绍钧“为人熟知的优秀”名作——《潘先生在难中》(以下简称《潘》)为比照可以作很好的说明。《潘》是叶绍钧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24年11月。它以军阀混战为背景,主要刻划了一个苟且偷生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而《老》则是骆宾基写于1942年冬的短篇小说。它是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香港为历史环境,主要塑造了一个由麻木、懦弱到觉醒,反抗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乍看上去,这两篇小说  相似文献   

4.
据日本《诸君》杂志1984年第7期报道,日本女参议员森山真弓等就日本国会1984年5月14日讨论《男女雇佣均等法》一事提出不同看法。崎玉大学副教授长谷川三千子认为,《男女雇佣均等法》破坏文化的生态系统。对此,一贯提倡男女雇佣机会均等,并为法案的提出作出努力的参议员森山真弓女士则指出:这次制定的法律是在日本经过多年讨论的结果,是日本妇女劳动的实际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的反映。她希望这个法律诞生后,能够杜绝妇女因为是女人而被拒之门外的现象。在招募、录用、分配工作、受训、升级加薪等各个环节,不要以“女人”为理由而给予不平等待遇。  相似文献   

5.
试论《三国演义》作者的妇女观鲍军海一部《三国演义》在着笔描写众多男子隶功立业的同时,也描绘了许多的妇女形象。虽然除貂蝉、孙夫人外大多着墨不多,但却同样轮廓分明。对这些妇女的描写,有人认为,书中的女性“掉进了以权、忠、义为中心的男性中心”,是女性意识相...  相似文献   

6.
劳动创造人,自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问世以后,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其中的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以下简称《作用》)一文,则一直被认为是精辟地阐述了这一命题的经典著作。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有些同志却怀疑、甚至否定起这个命题来  相似文献   

7.
李明泉在《东岳论丛》1986年第4期撰文认为,把妇女从家庭奴役中解放出来,需要物质技术条件,超越历史阶段地要妇女走上社会,对妇女、对社会都是不幸的事。第一,将妇女解放运动引向荒谬。妇女完全走上社会的结果,非但妇女不能从家务劳动中真正解放出来,反而把男子也给牵连进去。有的“陶春式”的贤妻良母,实际上是参加了近两个工作日的劳动,其劳作苦不堪言。第二,破坏了“自然分工”,造成了社会劳动动力的巨大浪费。在我国,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妇女从事家务劳动依然具有合理性,在不具备完全抛弃“自然分工”的条件下,硬要妇女去干不适合自  相似文献   

8.
据南朝鲜《韩国经济新闻》1988年1月24日报道,南朝鲜目前有53%的公民把自己列入中产阶层。统计资料表明,城市工人1986年平均月收入为南朝鲜币48.10万元,比1981年增长71.2%;农民每户平均月收入为49.95万元,增长62.6%。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的公民1980年占41%,1985年上升到53%;认为自己是下层阶级的公民则从1980年的56.4%减少到1985年的42.6%。报纸认为收入分配有所改善的原因之一是就业人数和妇女就业人数在增加。从1970年至1986年,南朝鲜共增加了605.4万就业人员,参加经济活动的妇女已从1970年的39.3%增加到43.1%。  相似文献   

9.
欧盟成立之初 ,其妇女政策只注重职业生活领域的性别平等 ,但自 90年代中期以来 ,它也开始注重政治生活中的性别平等 ,并提出和实施了一些相关构想和措施。据欧洲委员会称 ,这主要是因为“妇女参与决策过程的不足乃是欧盟发展民主和提高内部凝聚力与世界竞争力的重大障碍”。1 .规划与建议欧洲议会于 1 994年颁布《决策过程中的妇女》决议。翌年 ,欧盟理事会也在一项决议中明确表示力求实现“男女均衡参与决策过程的目标”,并认为这是实现所有生活领域里“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前提”。该理事会在 1 996年 1 2月《男女均衡参与决策过程》的建…  相似文献   

10.
看了《离婚,潘多拉的盒子》一文(《社会》1999.7.),很难平静。离婚后的子女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照,已成了社会问题,进而将成为影响未来公民的素质问题。培养子女是做父母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有推卸责任的漏洞,其主要原因只能是婚姻法不健全。我在俄罗斯工作多年,虽然发现他们的离婚率很高,但是基本上没有发现子女无依无靠的问题,这是因为他们的婚姻法比较健全。离婚后的子女一般妇女方(当然也可以归男方)。一个子女,男女贴女方是其月收入的25%;两个子女,则贴50%。这由当事人的单位和政府合作执行。我认为,这是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Under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migrant women are not confined by the new host society; the unbreakable attachments to the home society constantly affect and shape these wom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gender and position in the host society. As a result of the growing number of Muslim migrant women, both Muslim and non-Muslim communities have begun to be aware of and recognise the rights of Muslim women and the violence that occurs. Yet, unlik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of Islamic feminist groups being established to promote Muslim women’s right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local women’s rights groups have started to work with Islamic faith-based organisations to disseminate the idea of women’s rights in Muslim communities. With a lack of studies regarding Muslim migrant women in Hong Kong, this article draw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culture, religion and migration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in Hong Kong. By analysing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nfluences on minority integration, this article seeks to uncover the capacity of the Muslim women’s rights movement in guarding against gender-based violence in Hong Kong.  相似文献   

12.
包世臣是清代著名的实学思想家,对当时社会情况、民间疾苦、诸般时弊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欲全面认识清代实学思想、经世思想,对包世臣的思想应予关注.由于那时中国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端尚未充分暴露,新的经济、政治力量尚未产生,新思想尚未传入中国,因此,包世臣对"致弊之源"的认识是表层、肤浅的;他所提出的"救弊之策"也多属枝节,难以疗治当时的"天下之病".对于如何"救弊",包世臣还曾提出过一项带有原则性的方针,可是,在当时,清朝统治者对"可忧可惧"的严峻形势并无清醒认识,更谈不上通盘筹划变革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包世臣的"救弊之策"虽曾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但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动作.包世臣早年作的<说储>一书提出过一些"创意改制"的主张,其中,建立"审官院"的建议颇有价值.<说储>一书所提的某些主张确具"改制"的意义.包世臣呼吁士人自觉以"民事"为事,使儒学满足社会人群的需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所表述的乃是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学实学化的诉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这些思想主张,包世臣是身体力行的.此外,包世臣的治学途径也十分独特,值得称道.包世臣这种面向现实,力图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经世致用的学风,对于扭转那时的士林风气曾起了重要作用.包世臣并没有因重农而轻忽工商,他对工商在民生中的地位、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作了充分肯定,这些思想无疑具有某些近代色彩.包世臣的经济思想也具有落后、保守的一面,这突出表现在他对对外贸易的态度上.而他对西方技艺态度的大转变则反映了他"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3.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其独特的隐微-显白论,这个理论揭示了哲学和社会之间的深层冲突以及由这种冲突导致的哲学写作的双重教诲特征。面对政治哲学的当代困境,施特劳斯试图通过重振古典政治哲学找回失落已久的古典文明理想。这种文明理想既有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又不甘于沦入政治洞穴,因而矢志不移地通过哲学追问揭示政治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14.
郑戈 《社会》2016,36(6):1-31
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的范式突变是西方社会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社会乃是自然社会,即符合人的自然性(人性)的社会,这一由亚里士多德首先系统阐述并主导着西方古代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主流学说,到早期现代受到全面颠覆。政治社会被理解为人为脱离自然状态而通过社会契约建构而成的人造物。李猛的《自然社会》一书是对上述问题的系统讨论。该书不乏有创造性综合的见解。但本文侧重于指出其中的几点不足,包括未能发现古罗马人的自由概念与主体权利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未能发现平等而不是权利对现代观念的构成性影响等等。笔者以为造成这些缺陷原因在于李猛放弃了他擅长的社会理论方法,而纯粹从观念史的角度来思考伦理和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冯小茫 《社会》2018,38(3):136-169
家庭是古典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一个基于自然权力的支配架构。奥古斯丁把个体抽离出世俗共同体,还原为纯粹的精神实体,为基督教的社会模式奠定了基点。奥古斯丁否认世俗共同体具有任何终极和德性涵义,导致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共同体形式,以一种“去自然”的方式被解构。奥古斯丁进而在基督教的框架下把人类社会理解为一个基于“平等和友爱”原则的“团契”(societas);在这个抽象的精神性社会里,具有神圣意味的婚约(圣化的婚姻)以相同的原则构建起来,是体现人类社会性的最基础的组织单位,奥古斯丁由此构建起以“婚约”为基本单元的全新社会模式。该模式在中世纪晚期趋于瓦解,但其构建原则却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基于夫妻制度的核心家庭所继承。  相似文献   

16.
百年前,我国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出版《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首次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冯小青进行心理分析,指出小青的悲剧根源在于其性压抑而致其心理变态。由于受到梁启超等学者的赞赏,冯小青为性心理变态者之定论遂不可更改。然而,从文学阐释的角度看,潘先生的研究正是对一个文学文本的科学误读。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中,其理念、理论、原则、实务模式和技巧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理念、福利国家思想等,这种具有西方色彩的助人模式被引入中国后,要经历全方面和漫长的本土化过程。学界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也作过不少的探索。本文对前者有关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通过这种方式对于以往研究社会工作的视角进行一定的整合,进而寻求一种更为新颖的视角去探索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中,其理念、理论、原则、实务模式和技巧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理念、福利国家思想等,这种具有西方色彩的助人模式被引入中国后,要经历全方面和漫长的本土化过程。学界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也作过不少的探索。本文对前者有关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通过这种方式对于以往研究社会工作的视角进行一定的整合,进而寻求一种更为新颖的视角去探索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国旺 《社会》2016,36(6):32-54
李猛的《自然社会》是近年来汉语学界研究现代“政治”秩序的一部界碑式著作。此处所谓“政治”,既指向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更包括人性、道德、社会和法权等多种秩序。本文认为,《自然社会》的核心是对“个体”与“社会”之关系这一经典命题的深化,亦即孤独的现代个体所构成的共同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包括家庭、社会、道德和国家在内的多种共同生活形态的实质及其内在张力。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讨论以下几点:一是鲁滨逊式的孤独包含着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可能;二是格劳秀斯、普芬道夫和霍布斯那里孤独个体的微妙差别对于理解现代人的心灵秩序不可或缺;三是霍布斯式的个体形象指向一种新的现代人拓展自身人性的可能;四是自然法秩序所塑造的人性为现代国家的确立提供了道德动力。因而,本文认为,现代精神的发展尚未穷尽自身,只有更充分地理解其内在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我们才能更有信心地把握自身的处境和命运。  相似文献   

20.
Sweden is famous for its high rates of female employment and fertility. This study uses longitudinal data from a nationwide Swedish company for 1983–1987 to address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parental leave program in facilitating women's combination of childbearing and paid work. In particular, we study how Swedish women used the options of paid parental leave (full time or part time), unpaid leave and reduced hours after childbirth. The flexibility and generosity of the program makes it possible for women to choose the combination of program usage and paid work that fits their family and work situation. We identify five distinctly different patterns of program usage (strategies) that are also found to differ in their determinants. For example, women who plan another child are more likely to stretch out their leave longer, and those older and more educated choose strategies that imply a quicker return to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