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明 《社科纵横》2006,21(5):118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中国的抗战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取得反击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抗战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日侵略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对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并且,在抗战中,人民力量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夏衍作于一九三八年秋的四幕话剧《一年间》,是一部富有时代特点、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剧作。一九三七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空前伟大、空前广泛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军国主义者妄图吞并中国的行动,在全中国范围内卷起了民族革命的高潮。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生存而奋起抗争,民族资产阶级、乡村富农和小地主们对抗战也普遍表示赞助或同情,甚至连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当权派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赞同抗战的要求。团结抗日在抗战之初成为一切不愿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在素有"华东延安"之誉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诞生了抗战歌谣并在全国广为流传,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政治、历史底蕴,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它是沂蒙人民空前自觉的民族精神与抗战歌手敏锐执著的进取意识共同催孕的结果。抗战主题的这种鲜明的时代性与沂蒙古代歌谣优良传统相结合,并赋予它新的艺术形式,使沂蒙抗战歌谣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威力和艺术魅力,值得深入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7):109-111
1937-1949年的抗战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印迹。在抗战文学史上,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发挥了文学的宣传教育功能,成为动员人民投身民族抗战事业的有力武器,而且探索了一条适合抗日战争和中国读者审美习惯的战争文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共赴国难、救亡图存、个人荣辱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此时期的作品,可谓时代的产物、创作千载难遇的时机,成为丁玲创作的新基点,也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一种体现。丁玲的九部抗战作品都是一种民族的记忆与沧桑,既是珍贵的也是最值得保留的文学遗产,为后人研究人类历史,民族史,文学史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笔者以丁玲的抗战小说为例,将民族学植入一种新的历史土壤和文化语境,从民族学的角度来探讨抗日作品中时代特色。抗战时代虽已过去,但是值得反复书写,不仅从国家、民族利益的价值体系,还是从人类自身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产生的作品中"生存""道德"与"民族"的观念来研究民族史,尊重生命、爱好和平对于当下,更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作为一位杰出的领袖人物,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仅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以其优秀的领导品质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伟大的人格丰碑,成为我们民族和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我们学习周恩来的优秀领导品质,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搞好反腐倡廉工作,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领导品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领导者的品德和素质两部分,是领导者行为、作风体现出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行等本质属性的反映。周恩来大半生身居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在几十年的革命实践中,他形成的卓越的领导品质,为人们所敬仰,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概括地说,周恩来的领导品质大体包含以下方面: 第一,以国家民族大业为己任的领导意识。早在学生时代,周恩来就把“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作为己任,1916年10月,他在南开《校风》发表的《中国现时之危机》一文中,就呼吁青年学生,要忧国家民族之所忧,急国家民族之所急。这表明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义务感、责任感。此后,在周恩来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尽管地位和职务变了,但他忧国忧民、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之心不变。建国以后,身为总理的周恩来,一心只想要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的历史进程。其后,经过两党中央代表的多次谈判,在“七·七”芦沟桥事变所燃起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烽火中,宣告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与全国的形势相适应,浙江的两党地方当局,也在差不多同时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抗战期间,它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将各个阶段的历史概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继“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奋起全面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起点。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战胜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中国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这次疯狂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日本人民在这次战争中也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8.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究竟起了何种程度的作用?至今世界各国学者有在分歧。国外有些人无视、贬低甚至否定中国抗战对打败日本法西斯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一些二战史著作中,有的称中国战争为“被遗忘了的战场”,有的著作断言,如果“中国停止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也不会发生改变”;还有著作把中国坚持抗战到胜利,说成是外国援助的结果。显然这些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对客观历史事实的歪曲。中国抗日战争既为中华民族的存亡而战,同时也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而战,它是…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寻求外部援助的思想及其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7,(1):32-37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指出了"中国与世界不可分"这一重大事实,提出了"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的主张,强调了"目前是全世界法西斯阵线与反法西斯阵线的伟大斗争时代"的重要意义。它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政党成长壮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外部援助;事业成功有赖于坚持独立自主立场和寻求外部力量并重的方针政策;它为建立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立场和争取外部援助并重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0.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全面爆发。美国和苏联出于国家最高利益和全球战略的考虑,给中国的抗日以援助。到1941年美、苏二国正式参战前,这种援助的确是宝贵的,它对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起过重要的鼓舞作用。然而,只有把它同美、苏这一时期的其他重要外交、战略决策一起考察,并联系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为造成盟国协同作战的战略态势所作的重大贡献,才能揭示其实质,从而做出合乎历史的评价。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学问》2010,(4)
本文从主权维护的视角重新考察了锡良提出的锦瑷铁路计划,着力于锡良、清政府、列强之间围绕锦瑷铁路计划所进行的利益博弈,并以此为支点,窥探主权维护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2.
丁梦  陈攻 《创新》2023,(1):34-45
基建项目已经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设施联通中的重要载体,中老铁路作为其中的标志性工程,推动了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重要飞跃。通过探究中老铁路在经济、文化、公共外交及科技等不同领域所产生的效应可以发现,中老铁路所具有的经济效应能够加速老挝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推动老挝国内经济实现一体化发展,从而促进中国—中南半岛区域经济的合作共赢。与此同时,中老铁路的文化效应、公共外交效应和科技效应能够进一步推动该铁路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中国与老挝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分析中老铁路的多重效应,对进一步探究中国海外其他基建项目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面对敌强我弱的危险局面,回教同胞克服种种困难,在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的组织领导下,以个人身份或组织团体奔赴海外,广泛开展各种民间外交活动,赢得了穆斯林国家对我国抗战的广泛同情与支持,为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由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联合安阳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长城抗战暨抗战胜利70周年"高层学术论坛,于2015年7月31—8月2日在南开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共有来自20余所海内外知名院校及研究机构的50余位学者,在大会和分组会议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报告30余篇。  相似文献   

15.
“东北作家群”这一概念 ,最早是由现代文学史家蓝海先生在 1946年抗战胜利不久首次提出的 ,解放后王瑶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又沿用了它 ,并且在这一条目下用较大的篇幅评述了该群体的创作。此后 ,这一概念便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界所接受。然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它的研究却未能深入下去。进入新时期以后 ,这一课题才真正引起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 ,不论是初期的资料发掘式研究 ,还是后来的个论式和专题式的研究 ,都无法使这项工作深入下去。学术界一直为没有产生“拳头”产品而遗憾。而《大野诗魂》(马伟业著 ,北方文艺…  相似文献   

16.
《社会》1991年第五期《上海烟民一年烧掉七个亿》一文,通过对1500户家庭的抽样调查,估算了上海城乡烟民一年吸烟支出的总数,得出了“居民吸烟支出十分惊人”的结论。最后提出,应当重视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文章的主旨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象“一年烧掉七个亿”这样提法和统计数字,似有不够科学之处,提出来商榷: 一、原文中说:“若以1989年人均烟的消费水平算一笔大帐,上海城乡烟民一年共烧掉7.1亿”。这个说法,确实令人吃惊。可细细一想,又感到它说明不了多少问题。卷烟是高税利产品,居民吸烟花了七个亿,其中烧掉的,消耗掉的,只是烟的生产成本那一小部份。而大部份则是作为税利进入国家财政,国家又将其作为各项事业的开支。孤立地看“七个亿”,很吓人,但是将它放在卷烟的生产、消费这个系统中来分析就不一样了。所以,我认为,居民掏钱买烟花掉七个亿,同烧掉七个亿的含义,应当是不相同的。二、当前,对政府来说,烟草工业是一个很重要的行业。它既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更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最新成果.它主要由科学发展观、执政党建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创新型国家建设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论等"一观七论"组成,科学发展观在这一理论形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统领作用."一观七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最鲜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五十周年,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五十周年的日子,每一个中国人民,都在为之欢欣鼓舞。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国人眼中实际是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入我国东北开始,而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这场牵涉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民安危的战争,中国战场负担了最重要的任务。江泽民同志今年在莫斯科时说过,仅仅八年抗战中,我国的伤亡人数,就达三千五百多万,这等于现在三个上海市的市民总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严重注意的。日本之侵略中国,筹划已久,很早以前就是他们的既定方…  相似文献   

19.
两宋立国320年,它是秦汉至明清中国封建社会里国祚最长的一个朝代[1].如果稍稍回顾一下在它之前的晚唐和五代,情况就截然不同:前者自黄巢起义以后,"内为奸邪阉宦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逼,号令不出国门"[1](卷146),政权不绝如缕.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是梁漱溟一生思想和政治活动的重要时期,也是他对中国社会问题认识的一个转变时期。从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梁漱溟以"社会改造"和"民族自救"为宗旨,提出了一系列救国主张,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以农村动员为持久抗战之基础,以政治民主化推动各党派的联合,共同对敌,实现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一思想主张体现了其新儒家文化观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