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助动词“会”产生于东汉时期,由“会合”义动词“会”在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的参与下演化发展而来。这一过程伴随着非元语用法到元语用法的转变,而从情态角度来看,助动词“会”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主观化逐渐加深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对结构助词“的”的使用规律。从句子、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加以考察。“的”的取舍对句法、语义结构关系产生影响时,必须用“的”;对句法、语义结构的改变没有影响时,“的”的取舍由语用上的需要决定。“的”的取舍在句法、语义规则上具有强制性,在语用规则上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左传》中以连词“况”作为关联标志的复句,在对“况”字句的句法形式作全面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种句子的语义结构和语用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通过语义角色、语义指向的分析以及对句法成分“省略”问题的讨论,力求深化关于“况”字句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对副词“还”语义考察通常放在“还”字句进行,借此推论出副词“还”在句子中的准确义项、语用功能和句法功能.副词“还”的义项分布广泛而复杂,各义项之间存在交叉现象.针对现代汉语的词汇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本文拟从视域图式角度,对副词“还”进行语义焦点分析,进而探讨相关“还”字句式中语用和句法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一行”是个多音多义词。从词性和语义、句法、语用的角度来探讨“一行(xing)”。从词性的角度来看,“一行”具有名词和数量短语的部分性质,同时还有一定的依附性;从句法上来看,“一行”的句法位置比较固定,具有后置性;从语用的角度看,“一行”经常出现在新闻语体中。  相似文献   

6.
语用平面歧义指同一语句可以解释为不同的预设义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法歧义。研究语用平面歧义可以精细地考察句子的意义 ,深入揭示某些副词的句法语义功能。随着语法研究中语用分析的逐步深入 ,语用平面歧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在近十几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其中对否定句、“也”字句和“最”字句歧义的研究最为全面深入 ,对“更”字句和“又”字句也有较多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分析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兼语式构成的句法、语义、语用条件。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兼语式的形式特点和功能特点做出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解释,在与类似句式比较中,进一步明晰了兼语式这种汉语特有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语音特征、语义结构、语义角色、语义特征、句法结构几个方面对歧义结构“写你的”进行了分析, 说明语音特征是分化歧义的关键因素, 由此论证了在句子分析时, 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集中在语篇层面上,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对汉语的"尤其是"和英语的especially进行对比分析。句法功能比较涉及句法位置、特提句的省略形式和基于语料二者所连接的A、B项的句法形式的异同;语义功能比较主要提出了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举例和进层;最后从语用功能角度总结出二者的焦点标记功能、强调功能和简练功能等。本文旨在探究二者的共同特点、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型世言》中带“着”的存在句进行描写分析,力求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句法、语义、语用相结合,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带“着”的存在句的用法有一个更清楚、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会”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换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动词VP前边的“会”和“能”及其相应句式。“会 VP”和“能 VP”有时可以换着说.如: 他会说汉语 他能说汉语 雨不会停了 雨不能停了那么,“会”和“能”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换用,什么情况下不行?弄清上述问题,对外族人学汉语有帮助,对深化汉语助动词的研究也有价值。 本文力求将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从语法语义两个层面探讨“会”和“能”的内部分化、异同及其在句式中的换用情况,最后谈谈语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事实入手,把“有+VP”分为两类:一类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有+VP1”),一类不能受其修饰(“有+VP2”)。主体部分对这两类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解释造成两类结构与程度副词结合状况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的”字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三个平面的学说对现代汉语中的“的”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并试图详尽地描写其功能。全文共分引言、三种性质不同的“的”、“的1”的句法功能、“的2”的语义功能、“的3”的语用功能、余论六部分。文章分析“的”字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删略变换,比较带“的”格式与不带“的”格式的异同,由此分离出“的”字的性质。论文提供了判别句法的“的”、语义的“的”和语用的“的”的形式标准。  相似文献   

14.
类固定短语“A前B后”是一个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能产性都非常高的格式。我们尝试从此结构的内部构成、句法、语义及语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揭示这一格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先秦助动词“可”的句法语义功能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助动词“可”的句法语义功能考察刘利一“可”在先秦汉语中具有三种明显不同的语义。将“可”放到语法层上来观察,它的三种语义分别对应着三种词类功能。(a)动词。如:“赖富而民怨,乱国而身殆,惧为诸侯载,不可常也。”(《国语·晋语二》)“将杀之,寿子告之...  相似文献   

16.
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划分英语歧义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歧义产生的根源,从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角度将英语歧义分为句法性歧义、语义性歧义和语用性歧义三种类型。大量实例表明句法多义是歧义产生的基础,语义上的多义是歧义产生的条件,而语用则为歧义提供成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也说副词“一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义、语用、句法三方面入手,对大量语料①进行分类、替换、比较等分布分析,可看出“一定”实际上是“一定1”与“一定2”的共同形式。它们虽同为语气副词,但“一定1”侧重于情态意义,而“一定2”的主要作用是传信。从句法上看,能愿动词“要”与“会”可以作为区分“一定1”与“一定2”的形式标志。  相似文献   

18.
“兀来来|这来来”是晋源方言中极富特色的程度副词,它们一方面可以表示低于零度的程度,另一方面又能表示高于零度的程度.且它们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都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副词“本来”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值得深究。语义方面,“本来,。”表示行为或性状的“原初”状况;“本来。。”与“本来。”主要是表达一种语用意义——反映叙事者或说话人对某种行为或性状的强调、评议等情态。句法功能方面,副词“本来”对谓语结构、动态助词及其它副词等都有严格的选择限制。  相似文献   

20.
从语义特征的角度对“连N也V”以及“N1连N2也V”的致歧原因进行考察,发现N、V的语义特征决定其语义关系和句法功能,N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角色是致歧的表层原因,深层原因是N、V的语义特征及其相互选择和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