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化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为恢复与彰显心理学的文化品性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不同的学者对文化心理学的概念、特征还没有一致的认识。综合各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把文化心理学界定为研究人的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现象的丰富性、复杂性;主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注重研究的生态性;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心理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文化品格:心理学理论另一种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理论以精致性、客观性和确定性架构起心理科学的大厦,成为解读心理科学的重要视角。但是,由于受自然科学品性蒙蔽,心理学理论被心理学家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曲解,陷入到了“技术化和规则化”误区。事实上,心理学理论有着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文化视角来审视,心理学理论主要蕴含着的是一种生活实践关怀,一种人生命运的求索,一种社会文化理想的表达,一种对人性品格的不倦追问,更多的是表达性概念而非陈述性知识体系,是应然性意识而非实然性知识。  相似文献   

3.
科布的现代生态经济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占统治地位的现代经济理论的挑战,表现在他对人性概念、经济增长、自由贸易、全球经济、人类中心论等多方面的怀疑、否定。二是建构一种新的后现代生态经济理论。这一理论的特征强调每个人内在价值,强调关系性,强调超越,强调超越极限,强调奋斗目标之可能的共生。科布的后现代生态经济理论对我们极富启发性,但它也存在如忽视经济全球主义之积极意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世界心理学正面临着本土化议题的不断挑战,随着西方主流心理学解释力的下降以及与生活现实问题的相互分离,心理学界正在呼唤心理学本土化,中国心理学也顺应时代潮流,加入了心理学本土化改革的大潮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框架,开展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将中国心理学赋予中国的文化品性,将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  相似文献   

5.
人性假设是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人的方法论,并为人的研究提供基点和参照系.“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生态人”等人性假设是人性研究与人性实践在相关领域的人性概括和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人性假设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人性假设理论为人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为人性涵化提供了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人性发展提供了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态人是指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对如何处理人与社会及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创造和培育着新型的人性模态,并实现着对人的重新塑造.社会生态人人性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人性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提供了合理的人性范式,能够成为科学发展的理想实践者.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对于心理学确定其研究课题、原则、方法、理论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历史上出现的几种具代表性的人性观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认识人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考虑人性观及其中蕴含的心理学方法论原则,以及这些人性观对于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的影响及启示。  相似文献   

8.
浅析人本主义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杨连菊 《理论界》2007,(1):166-167
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起源着手。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健康人格和完美人性作为研究对象,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一种心理学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突出了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把人的社会性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脱离了社会实践,因此,其思想难以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学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学科的诞生,而且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的形成.生态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学科,也构成了新的研究方法论.这就是生态心理学学科和心理生态学方法论.生态的核心含义是指共生.生态的视角是指从共生的方面来考察、认识和理解环境、生物、社会、生活、人类、心理、行为等.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性主张就是天人合一.这是原初的生态学方法论,是强调人与天的合一,我与物的同一,心与道的统一.这应该成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是生态心理学在应用方面的研究,伴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关注而兴起.它与生态学的生态心理学在理论上相互借鉴,注重本土化研究,支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哲学及心理学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性本善的主流人性观,如能应用到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研究中,将推动这一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它包括道德精神、人性精神和生态精神3个方面。人文精神作为一种道德精神是人与人和谐的精神基础,作为一种人性精神是人自身和谐的精神基础,作为一种生态精神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心性心理学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的典范,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突破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全新的视角、哲学的高度对心理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在文化的框架下用心理文化、心理生活和心理环境对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文化的创新,突破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将人看作是主客一体的、自觉生成的、与环境共生的个体。这一理论创新将为中国本土心理学...  相似文献   

13.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建与之相契合的人性素质,通过人的内在力量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价值、技术和制度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并作用于技术应用和制度设计的全过程,使现实的人成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社会生态人"。塑造社会生态人的生态理性、和谐情感、完全意志和适度欲望等人性要素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的素质品质支持。  相似文献   

14.
牛庆燕 《学术论坛》2012,35(9):48-52
现代性的到来以"人的发现"为标志,但是人类在现代性中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人性危机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探寻现代性中的人性危机,重寻生态文明时代的"终极实体"———生命自然,进而推进"道德生态人"的回归,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它超越了"弱肉强食"的"生物自然人"、"个人本位"的"理性经济人",透过"类意识"的觉醒,努力为化解生态难题提供深层的人性价值论的理念指导。合理探讨现代性际遇中的人性危机及其根源,是应对生态困境、构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对于构建"两型"社会并积极推进"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生活实践中探寻道德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考察道德的存在时空及存在方式的特点入手,通过寻找道德(包括道德的和不道德的)与非道德的区别所在,发现并揭示了“道德是人通过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而得到显现的一种品性”。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7,(4):37-42
在西方传统心理学中,人性问题被仅仅看作是哲学问题而基本上被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行为主义以动物性否定人性的存在;精神分析以生物(本能)取代人性的存在。然而,吸收中国道学乃至东方思想体系并倡导向母体——哲学——复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却改变了传统心理学的这一偏见,而将人的价值、意义等问题纳入心理学研究范畴,并以"人的内在本质"肯定人性的存在;而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超个人心理学进一步深入融合东方哲学思想体系并重新攀登了人性能达的境地,不仅充分肯定人性的存在,并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认为人性的核心是"自我超越",同时以"精神性"重新定义人性,提出"超理性的本质",这既是对人性非理性层面地位的提升,又是对人性丰富内涵的深层揭示。可以说,无论是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还是超个人心理学,其人性思想的提出和建构都离不开中国道家哲学以及包括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体系对其的贡献。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心理学家吸收东方智慧,不仅引发了心理学领域的革新,同时也是由西方人吹响向东方学习的号角。  相似文献   

17.
生态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当代美学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动,推动了中国生态美学的观念更新、方法转换、理论建构与范式革命。当代中国生态美学在以“生态”为逻辑起点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生态审美化”与“审美生态化”两条理论展开的逻辑线索,以及“人本生态美学观”“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审美生态观”等三种基本的生态美学观,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生生美学、美生学等多元共生的理论构成。“一点生发、两线耦合、三观互进、多元共生、整体旋生”的理论模型,标识了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生成理路,也促成了当代中国生态美学元理化、体系化的理论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8.
“人性”问题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与我们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因此,管理心理学就应对此予以关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管理流程中的人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而每个人的心理及行为表现又不能脱离其对人的看法。事实上,每个人的世界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乃是人性观、世界观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起指导作用。基于这一点,关于.人性的看法,便成为管理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人性问题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因此不能被抽象地看待。人性不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必须看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管理心理学探讨的人性问题,不是关于人性的一般…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立足于对动物物种内在生命价值的本真书写,从动物自身内在伦理视域呈现的维度展开深掘,是当代动物叙事的一个核心性的伦理价值指向;在此基础之上,由"物态"深入至"人态"的向度,着眼于对人的伦理,人的本质属性的深入探讨,从而在基本品性与普泛情感的双重维度达成对人类意识深处的良知与美好心灵的启发;在人性与民族性的双向建构中达成叙事的深度与厚重度的彰显,也突显了当代动物叙事所特有的人文情怀与伦理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 ,可以将社会交换中的趋利避害作为对人性假设的理论规定。心理学中已有的关于人性利己与利他之争 ,其实归根到底是对人性中趋利避害的不同理解。人性外显为趋利避害 ,行为性是人性的自然前提 ,趋与避是人的自然性的表现 ;适应性是人性的社会本质 ,利与害是人以社会价值判断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性的表现。趋利避害作为人性假设 ,其基本规定就是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当人的某种行为能够为其带来奖赏 ,它就获得正强化 ;当人的某种行为能够为其带来惩罚 ,它就获得负强化 ;人的这种趋利避害带有明显地认知特征 ,人可以根据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