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仿真方法模拟技术在网络组织间扩散过程,分析了加权局域世界网络组织的网络结构、演化、结点、局域世界特征对技术扩散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新结点加入和旧结点退出概率越小、网络平均邻结点数越大、结点学习能力越强,技术扩散速率越快;静态网络中,局域世界内的联系比在不同局域世界间的联系更有利于整个网络组织技术扩散,而在动态演化网络中,这种效果主要集中在技术扩散初期;静态网络中,技术扩散初期局域世界内以结点强度偏好性作为连边原则比随机连边原则更有利于技术扩散,但在动态演化网络中,这种效果持续整个技术扩散过程;动态网络中,“结点度偏好性选择连接原则”比“适应度偏好性选择连接原则”更有利于技术扩散.  相似文献   

2.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近年来两种力量又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学习型组织的新兴趣:一是组织变革的需要,二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是一种存在于组织内部而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开发将成为21世纪学习性型组织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界定了知识流动和知识扩散的内涵,分析了跨组织知识流动中的知识扩散模式,从知识扩散源组织、接受组织和知识流动网络三方面总结组织之间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跨组织知识流动中知识扩散的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4.
组织知识系统的知识超网络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网络模型研究知识系统,是当前知识管理研究者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之一.现有的单一要素模式的知识网络不能反映组织知识系统的复杂构成和整体结构.采用超网络的思想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组织知识系统的知识超网络模型.该模型由三种节点、六种边构成,可用于表示组织知识系统中的知识、人、存储载体等三类要素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因而可反映组织知识系统的复杂构成及结构形态.文中对模型的应用做了初步探讨,包括:知识组织、知识表示、知识结构分析、知识定位搜索、分析组织知识管理活动等.该模型为组织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知识通过网络可以加快扩散.作者基于NW小世界网络视角,构建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模型,揭示联盟的知识扩散特性,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研究发现,减小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增大网络的集聚系数和提高成员间的知识交流频率是促进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提高创新效率、加快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孙耀吾  卫英平 《管理科学》2011,14(12):17-26
知识通过网络可以加快扩散. 作者基于NW 小世界网络视角, 构建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模型, 揭示联盟的知识扩散特性, 并运用 MATLAB 软件进行模拟仿真. 研究发现, 减小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增大网络的集聚系数和提高成员间的知识交流频率是促进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提高创新效率、加快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非正式知识网络上的知识流动小世界现象,利用多主体建模与仿真方法,基于经典WS小世界网络建立知识流动模型,研究了知识流动小世界现象的发生机理.结果表明,知识流动小世界现象的内在机理为网络宏观关系强度分布呈现指数衰减;网络知识流动效率对于网络宏观关系强度分布具有高度敏感性;网络平均关系强度均值的不同会影响网络关系强度分布的演化速度,但不影响其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消费者网络的金融创新扩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创新的时间扩散模式对于创新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消费者网络的创新扩散模型,综合考虑创新扩散数据和现实的消费者网络特征,弥补了传统创新时间扩散模型和新兴社会网络仿真研究方法的缺陷.对我国银行卡扩散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基于消费者网络的创新扩散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在银行卡扩散中消费者内部的"口碑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消费者网络的创新扩散模型揭示了各银行卡产品所面对的不同消费者网络拓扑结构,揭示了各产品消费者群体创新采纳的不同内部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有益于深入了解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内部规律及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9.
公司隐性知识共享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芮明杰  陈晓静 《管理学报》2007,4(3):269-272
知识共享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在公司竞争优势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了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和条件,并从博弈论的视角阐述了隐性知识共享的微观机理;通过一个案例探讨了隐性知识共享的效用。最后,设计了公司隐性知识共享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学者们对社会网络与隐性知识分享的关系研究得出了正向预测、负向预测和无关系3种结论,使人们对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产生质疑,也使组织如何促进隐性知识分享无从入手,为此,采用静态的问卷调查与干预实验两步探索二者的因果关系及干预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营销员的社会网络与隐性知识分享效果具有因果关系;网络技能团体培训是改善保险营销员社会网络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企业隐性知识导航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企业隐性知识特性及其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隐性知识导航方法。该方法包括2个方面内容: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专家导航方法,充分考虑了专家之间的能力差别;基于多关系专家网络的专家导航路径查询方法和相关专家查询方法,充分考虑了专家之间的多重关系,该方法为管理者发现及考核专家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Sociom etryP ro对专家网络进行评价,得到了专家个人特征结果,并指出了改善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隐性知识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出发,以"知行合一"的实践论为思想基础,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过程为切入点,提出一种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结合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结构和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构建融合个人化与情境化特性的问题空间模型,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隐性知识的完备性,并以问题空间为概念性框架,建立开放式的隐性知识获取与持续成长的过程模型。此外,以某轿车厂冲压车间的生产线停机问题为例,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实践,说明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马顺道  李永建 《管理学报》2006,3(3):269-272
依据组织学习理论,对学习历史事件法进行了改进。由于企业的经验知识不完全等同于隐性知识,学习历史事件法同样不能直接应用于隐性知识的转化,为此,提出了适合隐性知识转化的改进型学习历史事件法。改进充分考虑了隐性知识的特征,并专门对隐性知识和经验知识进行了区分。同时,改进的学习历史事件法充分考虑了企业应用的可操作性,保留了量表的形式。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MIS项目开发中,对新改进的量表进行了定量解析。  相似文献   

15.
罗建强  赵艳萍  宋华明 《管理学报》2011,(11):1702-1706
客户隐性知识能否被有效获取是影响延迟策略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探讨了延迟生产系统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总结了传统制造模式和延迟策略实施模式下生产系统管理的区别,提出了延迟策略实施过程中知识管理的运行机理。实证分析表明,基于事例推理的客户隐性知识的获取对实施延迟策略生产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剖析了学习智障的构成要素(结构智障、管理智障、文化智障、心智智障、执行智障)基础上,分析了学习智障对知识转化的削弱作用,构建了学习智障对知识转化影响的结构模型,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259份有效问卷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学习智障的5个构成要素对知识转化过程的削弱作用总体比较明显,但管理智障对社会化过程、结构智障和执行智障对外显化过程以及文化智障对组合化过程的制约作用不明显,但组织整体学习智障对组织知识转化过程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习型组织中知识共享的智障及治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可军  廖建桥  文鹏 《管理学报》2009,6(5):580-586
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出组织学习的2个层次、组织学习过程的2个阶段及知识共享不畅的3个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组织学习智障的分析框架.认为从知识共享的角度,动机不足造成个体与组织认知智障,机会缺失与能力匮乏造成个体与组织行为智障.然后针对以上4种学习智障,提出了相应的HRM策略,以促进组织内知识共享、克服组织学习智障.  相似文献   

18.
组织学习模型简要评述——基于知识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芮明杰  陈晓静 《管理学报》2006,3(6):745-753
组织学习模型研究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展开研究。分别从“系统”视角、“技术过程”视角、“学习类型”视角和“社会过程”视角对已有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内外组织学习模型展开简要的评述,肯定它们的优点,指出它们的不足,以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把组织知识划分为顾客知识、竞争者知识、技术知识3种类型,提出组织知识、学习导向与新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模型,构建结构方程和层次回归模型,利用L isrel和SPSS分析软件对长三角地区189家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顾客知识对新产品市场绩效有正向影响,但对新产品创新效率没有影响;竞争者知识对新产品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但对新产品市场绩效没有影响;技术知识对新产品市场绩效和创新效率都有正向影响;学习导向对新产品市场绩效和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并正向调节顾客知识与新产品市场绩效、技术知识与新产品创新效率的关系。最后给出提升新产品创新绩效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