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英语是“形合”特征明显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明显突出的语言。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信息结构上的差异,往往给翻译中的理解和转换造成了许多障碍,而以主位推进为英-汉翻译的单位,不仅从理论上为英-汉翻译单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且在实践上有益于译者,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正确地解读和分析英语语篇,并有效地进行翻译转换,生成自然、流畅的汉语语篇。  相似文献   

2.
对认知主体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即客现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其中认知世界是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翻译研究与翻译涉及的互动的多重世界,主要是两种语言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紧密相关。语篇翻译译者应深入分析原文文本的微观语言世界,主要在预测目标读者所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和解读译文时可能获得的译文识解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在语篇表达上的异同,坚持译文与原文在语篇微观认知世界上的最佳相似性这一语篇翻译的认知啄刚,构建译文语篇的做观语言符号世界,借此译文读者便可能获得译者所期待的对译文语篇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3.
作为语篇知识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一项新课题,语篇翻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跨文化的多边交际活动,其实质是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信息传递。首先阐述了语言性语境与语篇的关系,字、词、句一旦进入某种特定的语境,其意义便豁然开朗。语境可提示和帮助人们从语言意义推断出相应的语言内容。随后,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模式,行文语序组织的相异之处,并提出语篇翻译中应调整语序,以突出中心信息。最后,探讨了文化语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翻译是译者把负载着文化信息的原语语篇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转换成译语语篇的形式从而完成文化移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翻译本质上是个人或多人基于体验认知、多重互动和概念整合机制,理解原文化语境中语篇的意义和功能,并将其理解据特定的翻译目的用目的语语篇表达出来的过程、程序、产品.逆向汉英翻译者须充分考虑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表现上的异同,预测英语读者解读译文时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贯彻句法翻译法并在内容、结构、文体等层面上实施相关、一致的补偿,以建构基于原文连贯的译文语篇连贯性,使读者建构译者期待的译文语篇认知世界.  相似文献   

5.
论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英语篇翻译连贯性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反映了各自的现实世界与认知方式,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间认知世界差异造成了可译性限度和目标读者的认知盲点。在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可将翻译语篇生成过程视为把原语语篇下心智连贯转化为具有相似心智连贯的译语语篇的过程。在汉译英生成英语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性表征上的异同,预测分析目标英语读者解读译文时的认知世界知识,根据忠实性原则,实施相关的、一致的表征补偿,从而恰当建构基于原文连贯的译文语篇连贯性。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语篇结构存在诸多的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和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模式和语言文化的不同。对翻译文本进行语篇分析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语言间语篇结构的差异也是译者需要慎重处理的。归化是在翻译中译者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之一 ,也是处理语篇结构差异的重要手段。译者无论是翻译应用文体还是文学文本 ,都不免对其语篇结构进行归化处理 ,而翻译中语篇结构的归化程度取决于译文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是建立在体验哲学基础上的翻译理论,对语篇翻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入手,分析了语言认知和体验对语篇翻译的影响,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了在语篇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语境下商务语篇的译文连贯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商务语篇的翻译目的是要使源语语篇的社会功能在译文语篇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译文语篇的连贯构建是保证语篇深层语义得以传达、语篇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一环。然而,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对语篇连贯的解读。因此,译者应通过必要的连贯策略,为译文读者营造新的文化语境,调整其背景知识结构,以实现译文语篇的连贯。  相似文献   

9.
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然而目前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行为(翻译决策)及其相应的制约因素的研究尚嫌不足。以《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中译本为例,以语篇分析为基础,从原文分析、翻译策略的制定、译文分析三个方面,运用翻译规范理论,深入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及受制机制,以期探讨该研究对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语篇是翻译的基本单位。构建语篇的两个重要标准是衔接性与连贯性。随着语言研究的重心从句子转移到整个语篇,翻译实践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而使得译者意识到要对原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就必须将原文语篇看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语篇分析理论为翻译过程中的基本立足点,从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抓住原文的精髓以及作者的真正意图,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风格、言外之意,最终达到准确再现原文语篇交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 ,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习惯 ,因而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给语言带来重大的影响。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 ,而且是文化的翻译。因而翻译中的文化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翻译目的论提出将翻译作为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将译文在目的语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功能置于翻译的首要位置,为企业名称翻译的灵活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翻译工作不再是"为翻译而翻译",即目标不一定是制造一个与原文对等的另一种语篇,而是在于达到预定的效果。有鉴于此,文章认为,应用翻译教学在理论上主要应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社会学的视角诠释翻译现象,凸显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和译者的主体性。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是译者在受制于多元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选择、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社会活动。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择当译之本",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目的语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考究了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著述的社会活动,指出鲁迅翻译科学小说的取材适应了中国"科学救国"的翻译社会环境,翻译策略的取向实现了汉语世界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15.
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影视翻译是翻译大家族中的一员,由于外国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与中文迥异,影视作品的翻译必然受到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翻译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文章通过对外国影视作品中文翻译的研究,阐述了其口语化、口型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和大众化等语言特点。同时,讨论了影视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并详细论述语义声画同步、语篇连贯等影视翻译中的翻译手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转换过程,将它作为一种过程进行研究,实际上是探讨翻译时的认知心理过程。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活动,其中的言语理解和言语产出、概念的转换、语言与思维的复杂关系等内容都需要借助认知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因此对翻译的认知心理过程有一个由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全面认识是必要的,有利于思考更科学合理的翻译教学方法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基于语言表层形式集“转换生成”与“逆转换生成”为一体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两种语言表层形式之间的静态、机械对应。专业翻译具有普通翻译的一般特征,包含“分析”、“转移”和“重组”三个过程,还具有其独特要求:译者必须精通专业知识与双语专业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担任译者和译文读者的双重角色,才能保证准确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8.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柯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知识和话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知识是权力的象征,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能够实现其文化控制地位.强势文化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文化交流中获取说话的权力,并对弱势文化进行操控.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势必会受到这种文化霸权的影响,这体现在译者对翻译题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中.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工具,而是一种在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话与交流.弱势文化通过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介绍自己本民族的优质文化,有利于抵制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9.
"伪翻译"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翻译"现象在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大量存在。作为"假面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不应被当作赝品而排除。翻译和"伪翻译"同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中所进行的话语实践,体现了话语、权力、政治之间的博弈。真伪翻译之间的截然二分并非不容置疑,用以界定伪翻译的那些性质在翻译中也大量存在——翻译作为"改写"(勒弗维尔意义上),呈现出的是与原文的差异和背离。对伪翻译的思考,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权力政治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治话语翻译是以外国读者、受众为目标,将源信息由汉语转换成目的语并对外发表、传播的过程。中国政治话语的规范翻译是向国际社会准确阐释中国政治主张、治国理念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具有传播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以生态适应论为指导,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就我国政治话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翻译生态的能动选择与适应策略进行了论述。本文指出:政治话语的翻译过程就是译者能动地就政治话语的宏观生态环境,即源语目的、源语语义、源语特征及目标语言、文化等进行适应、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