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对陆象山的心学作了比较研究,认为陆象山心学中关于“心官”、“仁和忠信”、学习方法和修养方法等有关论述中体现了“心理特性”等思想,对中国古代心理思想有着可贵的建树。  相似文献   

2.
编后语     
今年1月18日,是陆象山逝世80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心学创始人,我们特与金溪陆象山研究会合作,在国内首次推出这个文论专辑,以飨读者。陆象山(1139──1193),名九渊,字子静,号象山,抚州金溪人,著名心学家。在南宋,他是“抚学”,也是“赣学”的代表。陆象山处于动荡不休的南宋,在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十字路口,他高标独帜,自成哲学体系,以其开创的“心学”,横扫陈腐之见。他的易简,他的呼唤人的“真我”主体意识,他的关于“人性”“人情”,眼睛向“下”,以及对“存天理、灭人欲”程未理学的叛逆,和“要决…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现代概念,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教学目的。800多年前虽然没有这个名词术语,但在陆象山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与之相通的朦胧理论和实施雏形,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是不无启迪的。淳熙十四年(1187)陆象山先生登贵溪应天山讲学,一不建斋舍,学生自己结庐而居,裹粮而食;二不立学规,从容讲道,启发人心,四方学徒大集。居山五年,来见者逾数千人,甚至乡村父老也策杖来听,可见其讲学之盛。陆象山的教育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其中心在于“心学”,而“心学”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第一代新儒家中的熊十力被认为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而梁漱演的直觉说则与象山的思想方法有内在的密切关系,贺畴的“新心学”更与象山学说相关。第二代新儒家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对象山思想有相当深刻的研究。牟宗三在根本上指点出象山的“成德之教”,达成为我们把握牟宗三的象山学之前提,牟宗三还认为从陆家山到刘藏山这一段是儒家内圣之学的最高峰;唐君毅则视陆学为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之学滁复观认为要把握象山思想,必先把握义利之辨的总枢纽。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特质与创见方国根王阳明生当明朝中叶正德、嘉靖年间.平生致力于“破山中贼”与“破心中贼”的宏伟事业,特别是在理论上力倡象山(陆九渊)之学,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说,构筑了更系统,更彻底和更富有理论色彩的心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陆象山的人性论源于孟子,但又有“心学”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人性论思想体系。概略地说,一是以“心即理”致思路线构建其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二是以“本心’’论证其人性为善,三是以“物欲,,和“资禀”观论证其具体人性的善恶和差异。  相似文献   

7.
800多年前,一代思想巨子陆象山(1139──1193)诞生在江西金溪。他一生活了54岁,除做过几年地方官吏外,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兴教、治学,即使在仕途也不忘游学、讲学,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的光芒和人格的力量,是不会受官职大小影响的,也不会受时空限制的。近年来,到金溪寻访大师足迹,探讨陆学的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陆学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今天,研究陆象山确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一、陆象山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华民族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位哲学大师,陆象山高扬“心学”大旗,创立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心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象山心学思想体系以“心即理”为基本命题。象山所言之“心”,既是认识心,又是道德本心。象山所言之“理”,既是客观宇宙普遍之理,又是本心所固有的德性价值之理。象山的本心思想,既受到了孟子等人的重要影响,又受到佛老的深刻启发。就如何“发明本心”,陆象山提出了“先立乎其大者”“存养本心”“优游读书”等具体的修养方法。在当代社会,象山“发明本心”的工夫论对于人们树立道德信仰、实现心理健康以及转变为学求学的态度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一位构建“心学”大厦的先哲、一位作育人才的大师、一位正直务实的官员三个问题,从不同侧面对陆象山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对传统经学采取尊重与怀疑的辩证态度,这是由他立学的宗旨和问学的态度决定的。他主张自立、自得、独立思考、大胆疑问,也因此形成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精神,创立了心学一系。象山经学可说是传统经学的心学化。其心学开一代学风,对推动中国学术的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象山心学的核心是"心即理",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以"自然"作为参照,二者的哲学本质、形态、属性、功能和旨趣都迥然有异,总体而言,象山心学以儒家思想为宗,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老子思想为道家思想精髓,体现了深刻的自然主义。象山心学与老子思想各成体系,屹然同为圣贤的气象。  相似文献   

12.
陆九渊高足杨简的易学成就 ,完善了南宋心学学派的易学思想体系 ,并下启明代王阳明与近代熊十力的的以自我意识为主轴的易学理论体系。其思想特质在于 :不言义理 ,亦不谈象数 ,而专言“人心”。以“复心”说来证明“人心”乃一排除“恶”的纯粹至善的道德灵明 ,且以“反观”说为其修养工夫之要旨。  相似文献   

13.
从现象学还原的层面比较了王阳明心学与萨特存在主义现象学,分析了阳明“真己”与萨特“自为”的相似点,阳明“人心遮蔽”与萨特“意识物化”的相似点,以及阳明“致良知”与萨特“现象学还原”的相似点,认为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之间可以相互诠释,从而使王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在精神上找到对话之点。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因其晚岁于贵溪象山建精舍讲学,故“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象山先生是南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鼻祖,其所创之学,自肇始至明代益臻完备,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国家内政不兴外患未已。面临这危机四伏的局势,封建统治者亟需安邦治国的人才,以加强对人民的  相似文献   

15.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1472—1529)的心学,是实践道德论,是关于人的道德生活的学说;他从中国传统的心理学、伦理学的道德论出发,建立起了包括本体论、修养论、事功论、知行论、人性论,乃至文化的人格美学思想的统一体系。‘心学’是以‘心’为基本观念,而建立起来的哲学思想。此学肇端于三王(尧、舜、禹)‘十六字心传’;接受孟子及禅学的影响;大兴于宋、明;以宋·陆象山、明·王阳明为其代表。王阳明‘心学’的特色是以心为宇宙的本体,以心为一身之主宰:“众理众德皆摄归于心;做人、立身、处事的工夫,当求诸心。”所以他说:“圣人之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南宋心学大师陆象山“荆门之政”为例 ,探讨儒家德治观念及其实践性的问题 ,儒家德治观念与当代“以德治国”方略的关系问题。从儒家的德治观念、象山的政治思想 ,以及象山治荆之具体政治活动出发 ,可以看到 ,儒家的德治观念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具备有实际的操作性 ,值得今人反思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 ,合理地运用于当今中国的政治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谭嗣同心学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了他对落后、消极的民族心理的剖析和批判。指出:谭嗣同讲求心学,置重“心力”,提出“以心力挽劫运”的口号,把改革民族心理作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途径,拉开了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思潮的序幕。但他夸大“心力”的作用,主张以道德良知去克服道德沦丧,重视人心改造,忽视了社会变革对转移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陆象山的老学观是其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象山认为,无论是从时空还是从同异、是非之理看,都不能简单的视老学为异端;之所以称老学为异端,是从其理论和现实的根据而言的;同时,象山还肯定了老学作为一家之说的可取之处。文章从象山对老学的认识、理解出发,对象山的老学思想作出分析和评判,从而丰富、深化象山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心学不仅是哲学的建构,而且是实践的学问.由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方面表明,王阳明心学在实践中主要解决知行关系问题,并着重于个体内心的逆觉体证,转化人心从而安顿生命,因此可以说治心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实践环节.在治心中,王阳明提出四句教的治心方法,针对三种品级采取相应进路,循循渐进,实践可以体会良知的妙用,体验心体之乐,提升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人人可以成圣.王阳明治心方法圆融,但有走向情欲横流的危险,而且这种觉民行道的路线理想化,在现实中有较大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