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红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15
汉语动词重叠主要有单纯动词重叠、VXVX、VVX等类型;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核心是表量的增加,依据动词性质不同分为两类,动作行为动词重叠后主要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是时量的增加,心理动词、能愿动词重叠后主要表程度加深;重叠手段、动词性质、语言系统性以及X的性质都是影响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2)
近代汉语动词重叠有很多具体形式,对此,前贤时哲有过较深入研究,李思明对《水浒全传》、《金瓶梅》、《红楼梦》,唐韵对《元曲选》,许仰明对《金瓶梅词话》的语法形式作了较全面的考察。我们意在此基础上对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形式作一综合的、更深入的探究,以便对该问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纳西语多重叠.从造字法中的重叠现象归纳出一些典型的类别和意义,与词法和句法重叠中的语法意义进行比较,以人类认知的视角考察重叠带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把汉语动词重叠与俄语方式限制动词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除了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相同之外,还在构成的语义特征限制、时体、体词化、语体等方面相同,验证了汉语Vv是一种形态,属于完成态(体),解释了汉语Vv表示习惯性、可能性意义的原因,并指出了二者的主要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把汉语动词重叠与俄语方式限制动词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除了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相同之外,还在构成的语义特征限制、时体、体词化、语体等方面相同,验证了汉语Vv是一种形态,属于完成态(体),解释了汉语Vv表示习惯性、可能性意义的原因,并指出了二者的主要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张晓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8-90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指出动词重叠并不是动量组合,它与动量补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也分析了造成人们对动词重叠形式认识差异的原因从客观上说,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和短语的界限不很清楚,动词重叠后,究竟是词还是短语没有明显的标记,造成分辨上的困难;从主观上讲,人们所持的标准不同而导致认识上的不同。最后,在进行了比较分析后,将动词重叠划分为十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从语法构造和语用心理看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玉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3):114-116
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既与内部语法构造有关 ,又受外部语用心理的制约。语素多少、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素的搭配模式等影响着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性。从心理感受出发 ,人们是否愿意接受动词、形容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所愿意接受程度的强弱是衡量动词、形容词重叠与否或重叠性强弱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动词重叠研究50年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词重叠一向是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近 2 0年来研究的方法、角度有所突破 ,研究的范围、视野进一步扩大 ,动词重叠的研究日益细致深入。从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语法意义、适用句式及功能、可重叠的范围等方面 ,勾勒出 50年来动词重叠研究的轮廓 ,旨在展示其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9.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正考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本文探讨的是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的产生及其表义功能的承传。研究表明,V1V2V1V2式产生于元末明初;V1V1V2V2式产生于唐代。V1V1V2V2式承传了唐前VV式的表义功能,表示动作行为的久长或反复多次;而V1V2V1V2式承传了唐后VV式的新功能,表示短时、尝试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汉语重叠的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如东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1):30-33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 :( 1 )重叠的语义基础及其分类。( 2 )语法重叠和语用重叠。( 3 )重叠的语法义和修辞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曹保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602-604,620
菲尔墨的格语法理论是分析句子成分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方法,它重点研究语言深层结构中动词与名词语之间存在动作与施事、与事、处所、工具、客体等格的关系。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人类所有语言。汉语属性词部分存在动词性成分,也可以利用格关系来推断其所修饰的词是什么性质。 相似文献
13.
转喻现有研究成果表明,高层命题转喻对语法结构产生影响,高层情景转喻产生间接言语行为。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框架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动词结构和间接言语行为背后不同性质的转喻机制本质上都属于认可操作现象,认可操作在图式化连续体的不同层面上进行可以分别产生语法结构和间接言语行为两种不同语言现象。用认可操作统一解释动词结构和间接言语行为与认知语言学试图为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出发点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南潮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4):136-139,144
主语和宾语是谓词题元结构和句法操作结果的表征,识别主宾语必须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展开.题元关系体现动词和主宾语的语义选择关系,宾语必须受动词题元管辖.功能词类的形态特征核查驱动一切句法操作:T的EPP特征,Tr的格特征必须得到核查,[Spec,TP]为句法层面的主语位置.现代英语中,时态句T的EPP特征强,主语必须显性出现.现代汉语中,T的EPP有强弱之分,允许主语以显性和隐形两种方式出现. 相似文献
15.
绝句是在唐代兴起的一种短小灵活的诗歌样式,它以极其经济的手段,表现最为广阔的生活,描绘最美好的境界,抒发最丰富的情怀。在绝句的英译过程中,由于中英诗歌的语篇特点不同,原诗与译文在诗意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本文将原文与译文视为不同的语篇,从语篇照应、语篇的指向性和经验功能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得出绝句具有三个语篇特点:经常使用省略形式,以读者的联想与共鸣来贯通诗意;语篇指向性比其英译本要模糊;用简洁明了的诗句来表达复杂的经验功能。 相似文献
16.
17.
王振来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11-14
语义功能语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语法理论,它有助于认识语法的本质,建立新的语法观,扩大语法研究的视野,充实语言学的理论系统;更新语法学的研究方法,提高语法学的研究品位;科学地揭示语法发展规律;是今后汉语语法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林素容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137-140
分析了传统语法教学的弊病和借助语篇教授语法的理据,并以虚拟语气为教学范例,阐述了以语篇为依托,以运用为目的语法教学新模式,使语法规则与语篇阅读、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相结合,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
齐晓伶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3)
法条竞合作为立法中存在的一种事实现象,对法条关系的判断是一种事实判断.研究法条竞合理论的目的和归宿是为司法适用提供前提依据,即当现实中出现一个犯罪行为符合刑法分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条文时,为选择适用的法条提供事实依据.法条竞合的司法适用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实质是构成要件的竞合.法条竞合的理论属性是法条关系,它不属于犯罪形态论的范畴,法条竞合研究的就是法条之间存在的事实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