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体论问题,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域。有研究者认为实践的思维方式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存在本体论。也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本体论形式。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应该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表露的“本体观”思想中去寻找答案。本体论意义的历史变迁以及西方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也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从实践本体化到本体实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刚 《东岳论丛》2003,24(6):62-65
正是对本体论内涵的不同理解,导致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不同理解。"实践本体论"实际上是把实践"本体化",还停留在传统"实体本体论"的水平,仍然是一种绝对化的理性"独断";而新兴起的"生存论"的理解,则是把本体"实践化",关注本体论承诺的"指向性",才真正揭示出了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3.
哲学就是本体之学,研究哲学就是要探究本体及其本体的原理与原因.本体论的最基本含义通常被界定为"关于存在的学说"、"关于存在的一般理论"、"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学说".在这种意义上,本体论成为哲学的理论追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的任务是从阿多诺与马克思颠覆传统本体论上异同性出发,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在精神实质上的格格不入,以便在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建构中使我们能真正转向实践和面向现实,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5.
魏晋玄学的基本主张是崇本举末、体用不二。这是一种新型本体论,即事实本体论。它主张:现象和本体一起共同构成存在的真正存在方式,二者的统一才是存在的本体。名教与自然的统一、形神的统一、言与意的统一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国际法基本理论研究需要、也能够得到加强并实现创新。为此,本体哲学思想可以被引入国际法哲学研究中。目前,在中国法哲学领域内对本体概念的使用,主要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直观性地借用,另一种是解释性借用,最后一种则是引用旧有的哲学的本体观。国际法的本体,是关于国际法本质的抽象存在,是一切关于国际法的现象与意识的来源。国际法本体论,是关于国际法本体的理论,是国际法法哲学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其只回答“国际法是什么”、“国际法的基本架构如何”以及“国际法如何作用于国际关系”等最为本质的问题。在国际法哲学研究中引入本体与本体论概念,可以凸显构建国际法理论的两大基本元素。将国际法本质问题与非本质问题的研究区分开来,能够更好地透过国际关系现象把握国际法的本质,更好地促进国际问题的解决与国际法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汤建龙 《江淮论坛》2002,18(5):47-51
本文旨在讨论哲学本体论的实质及其理论形态,把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相互矛盾、对立的认识在三个层面上作出统一的理解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或是对本体论思维的超越,这三种理解是不矛盾的,而是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本体"在"本原"意义上使用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相对于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当"本体"在"本质"意义上使用时,和旧唯物主义相对,作为实践的、革命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传统本体论思维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人类最先看到的是物质性或经验性本体,然后上升为精神性和先验性的本体认识。但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本体”理解面临着理性基础无法证明的困境,不得不向东方哲学的本体论方式趋近,在中国哲学这里,无论是“仁”本还是“道”本,都见证于人的生存直觉,它们的神圣性在于它们的现实性和日常性。生存论意义上的本体不是逻辑认知的对象,不能从具体生存中分离出来,它是人的日常过程和人的生命敞开、呈现状态。尤其在禅宗这里,本体论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最高峰,扫荡一切本质主义的本体论而全面赴人日常生活,肯定平常生活即是存在的“如是”本体.  相似文献   

9.
论本体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家们对本体论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本体是否客观存在以及能否被认识历来存在着不一致的意见,其中认为本体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客观主义和认识主义本体论观点占据主导地位。从辨析哲学史上本体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出发,对本体产生及其实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本体并不是客观自存的,而是哲学家在其所处的特殊时代根据自己的价值追求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人经验构想的事物本原系统。作为哲学思辨的构想物,本体的特殊性质体现为认识上的超经验性,逻辑上对其他事物的始基性、共相性和本质性以及构想它的价值指向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佛学的本体观念与世界上大多数哲学都不相同 ,它是一种非本体的本体论。它以缘生为理论基础 ,否定外在的本体 ,并以性空为实相 ,顺化而为实相非相的本体论。建立在缘生基础上的因果论 ,多因多果以及因果无限延续 ,不仅凸现了非本体的倾向 ,而且置因果必然性于条件偶然性的架构之中。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之辩 ,进一步说明非本体论超二元对立的思维基础。言不可言之趣 ,说不可说之理 ,则是佛家非本体的本体诠释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通过“实践”表达了“人”与“文”的开放性双向动态 ;2 0世纪西方的语言哲学通过“语言”表达了“人”与“文”的开放性双向动态。它们都是在“人文世界”的意义上解释生活 ,并由此指向真实的生活之根。人文世界也由此成为现代哲学承诺的“本体”。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承认本体论 ,而在于现代哲学承诺的本体与传统哲学承诺的本体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哲学只有建立在现代本体论的基础上 ,才能坚守住哲学的领地而不至于沦落为“非哲学”。  相似文献   

12.
本原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分析了本体的含义以及本体与本体论的关系,进而探讨了各种本体论的论证方法、理论意义,本原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关系,说明了本原本体论也是物质本体论的一种。在当代,物质本体论的理论作用并没有如人们所经常认为的那样重要,必须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才能适应现代哲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体论”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以说哲学就是本体论 ,这是因为本体论问题是根源于哲学的本性、特点以及人类的生存本性即实践本性和思维本性。因此 ,“本体”是永远无法消解的 ,本体论的存在有其合法性。但由于传统哲学把自我否定、自我批判本体论式的意向性追求和无穷无尽的思维指向性 ,把说何物存在的本体论承诺问题变成了事实上何物存在的本体论事实问题 ,即“实体本体论”,从而导致了本体论的危机。现代西方哲学要拒斥、消解这种实体本体论 ,重建新的本体论 ,但由于缺少辩证思维方式基础 ,因而具有某种局限性。我们认为 ,重建新的合理形态的本体论 ,摆脱本体论的困境 ,只有确立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超越辩证的综合态度 ,合理形态的本体只能是辩证的本体。  相似文献   

14.
李泽厚先生的《第四提纲》简要而系统地勾勒出他的“人类学本体论”(或称“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建构“心理本体”作为“内的乌托邦”的设想。这个体系糅合了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儒家哲学,体大思精,感佩之余,又有许多疑惑,尤其是他的新儒学倾向令笔者不敢苟同。特申管见,以求教于李先生。 李先生对他的体系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和推导,其思路可概括如下:“人活着”是第一个事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学观念的变革、重建,不能停留于文学主体性和文学价值论的探索,还应当推进到文学本体论的构建上,即:文学本体和人的生命本体相关联,把文学放到人生存发展的根基上,与人的自由解放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在重建文学本体论的思考中,首要步骤就是使本体论的研究中心从本体回到存在本身,文学作品在言说存在中显示出作家的某种终极关怀,从而使现实本身显示出真正的超验本性.  相似文献   

16.
自创建“中国诠释学”的问题提出,迄今为止这一概念仍然处在内涵模糊、所指不清的状态,因而我们有必要追问何谓“中国诠释学”。“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诠释是把过去的语言意义融入现在的语境之中,或把现在的感受融入过去的语言之中。诠释离不开本体,本体也不能离开诠释,诠释是一种本体性的认知。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的真正形态,本质上表现为以《易经》的本体宇宙论及其演化为范型的理解理论和诠释方法。当代学者的中国诠释学构想有其理论贡献亦存在不足,“本体诠释”具有原初的中国哲学性、普遍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刘之静 《人文杂志》2004,(4):183-186
我们通过对《论犯罪与刑罚》的另外一个层面的研究 ,可以发现贝卡利亚通过心理本体化 ,使外在的概念通过内化使其成为人的心理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论犯罪与刑罚》更像是一部心理学文献 ,一部心理本体化了的刑法哲学教科书。真正贯通于《犯罪与刑法》一书始末的是一种心理本体化思想 ,这是贝卡利亚真正的杰出的创造。《论犯罪与刑罚》中“关于死刑”和“刑讯”两章 ,是不可多得的卓越的心理本体化文献。在这两章中 ,包含了众多丰富和深厚的心理本体内容 ,这使我们不得不惊叹这位思想家正是克尔凯郭尔、卡夫卡、加谬、萨特、奥威尔、福柯等大师的先驱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政治批判代替哲学理论批判;二是认识论研究压倒本体论批判。因此,要建设适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应该是开展本体论的批判和重建。从我国哲学研究的现状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批判和重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从否定、断裂方面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代哲学传统的关系,确立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的思维路向;第二,系统清理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建立富有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第三,融中、西方本体学说之长,重新思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建立适合本民族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19.
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然维度上,以存在为本体论意义的研究路向遭受了多方面的诘难,因为这种研究范式容易导致本质与现象、存在和价值等关系的割裂。以观照人类安身立命的价值为本体论研究的路向应是现代语境下本体论研究的应然出路,这是本体论哲学研究的本性所致,中国哲学本体论研究也提供了历史性佐证资源。  相似文献   

20.
成中英创发的本体诠释学经过了三十余载的持续发展已于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这源于其深刻的理论动机与长期的实践坚持。融贯古今中西的本体诠释学从整体的层面对中西哲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反思和相互理解,从本体学的视角透视中西哲学各自的本体发展规律和特点。聚焦于西方围绕ontology发展出的实体哲学的演化轨迹及其在当代突显的知识与自知、科学与道德的割裂问题,本体诠释学强调根源性的重要,提出了动态的生成着的具有根源性的"本体"以补足实体论式的本体论。同样,在植根于东方传统哲学的深刻内在体验同时,本体诠释学也指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需要在外在性与分析性上的开拓。从观、感动态循环和人的四个性向出发的本体学、本体诠释不仅促使中西哲学各自反思自省,而且为两者在当代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找到一条途径,进而在互释的实践和本体的生长中寻求人类的相互理解,共同面对知识、自知和价值在当代造成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