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反公地悲剧"是美国学者黑勒针对产权分散和多头管理而提出的一种管理浪费现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很容易造成"反公地悲剧"的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反公地悲剧",其主要形式有地方保护主义行为、部门保护主义行为和团体保护主义行为.要克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反公地悲剧"行为,必须整合产权,让使用权和管理权得到统一;下放权利,让责、权、利得到统一;提高认识,让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2.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反映的是公共物品问题."公地悲剧"是公共物品过度使用的结果,"反公地悲剧"则是公共物品被闲置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公地悲剧"在于产权不清,所以需要明晰产权;"反公地悲剧"在于产权支离破碎,故要整合产权.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都具有"公地"特性,注重两种"悲剧"的研究,积极寻找有效对策,避免发生在国有企业这块公地上的"悲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3.
城市近郊的乡村旅游以其自然、轻松的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乡村旅游地开发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在乡村旅游地开发中,也存在诸如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环境受到污染、旅游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公地悲剧是人们对公共物品过度使用而产生的不良结果,而反公地悲剧则是公共物品得不到有效利用被闲置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在乡村旅游地开发中解决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不能完全依靠群众的自觉行为,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公共资源,既有产权空缺、人人拥有使用权利的公有资源,也有存在多个产权所有者、人人可以阻碍他人使用的反公有资源。公有资源会导致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的"公地悲剧",反公有资源会导致公共资源使用不足和使用效率低下的"反公地悲剧"。"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是城市社区公共资源整合面临的双重困境。促进城市社区公共资源的整合需要有效政策工具安排,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调适城市社区公共资源产权不明晰与产权碎片化之间矛盾,避免城市社区公共资源产权属性的极端化,形成良性循环的"钟摆效应"。  相似文献   

5.
王薇  龚华生 《学术界》2006,(3):185-189
区域历史品牌由于产权模糊性和利益区域共享性使其成为品牌上的“公地”,易导致“公地悲剧”。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的管理者在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代表区域形象的区域历史品牌发展危机面前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作为,同时应防止不当干预和越权行为,为区域历史品牌的发展和区域形象的提升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环境史的视角及方法,探讨滇池公地悲剧的诞生及其形成机制、内涵特征和治理策略,提出从环境成本内部化、经营管理市场化、价值取向生态化三个方面加强滇池治理保护新思路.按照环境正义原则,应树立“污染付费”、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理念,并完善相关机制;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探索湖泊经营管理权流转;校正片面的政绩观,对抗自然的“理性经济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代之以在自然中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人”.  相似文献   

7.
姜渊 《天府新论》2019,(1):111-119
本文以A村渔业习惯法的发展与演变,考察个体在面临冲突与“公地悲剧”时,自发形成并遵循的三类分配规则。“木桩渔网”习惯法的实质是“先占先得”规则,该习惯法在渔业资源充沛的前提下很好地解决了渔民间的冲突问题。“预悬名牌”的实质是“事先宣告”规则,该习惯法将“先占先得”规则的效率发挥到了极致。“抓阄轮换”习惯法的实质是“随机轮流”规则,该习惯法遵循公平原则对渔业资源进行分配,从而消弭了因“公地悲剧”而再次发生冲突的风险。通过这三类习惯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人类是如何巧妙运用所有权,解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问题;也可以发现面对“公地悲剧”时,公平分配规则是人类应当踏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农用水集体供应机制中"公地悲剧"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田灌溉用水集体供应机制在实践中暴露出的产权模糊 ,所有者缺位 ,责、权、利不明的缺陷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公地悲剧”问题 ,已严重影响了灌溉水资源的可持续有效利用和集体水利设施的良性运行 ,制约了集体农田水利的发展。解决“公地悲剧”问题的关键 ,一要清晰划分产权 ,二要建立制度约束。具体措施是要组建各种类型的水利合作经济组织担当“集体”角色 ,并且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督促各方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现象普遍存在,出现了利益博弈、内耗加剧、产权整合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因此,应采取产权制度化厘定、多元主体联席管理与开发、流转市场建设等制度与措施,有效突破"非遗"开发中的"公地困局",使我国"非遗"传承与开发取得良性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太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太空.但是太空越来越遭受到哈丁所说的"公地悲剧"的危险.越来越多的"牧羊人"(行为体)在太空公地上放牧更多的"羊群"(功能各异的航天器),导致"草地"退化,即太空轨道越来越拥挤,卫星有可能相互碰撞;卫星频率变得稀缺;太空碎片越来越增加了撞击航天器的几率.为获得最大收益,美国还增加武装的"羊群",即采取太空武器化政策,进一步导致太空安全环境的恶化,影响着人类持续利用太空.在目前无法签署禁止太空武器化条约的前提下,解决太空安全的公地悲剧的途径,似乎只有曼瑟尔·奥尔森提出的小集团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目前,有三种小集团方式可提供太空安全:欧洲集体太空安全;中国发起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中国与欧洲、俄罗斯开展太空合作,迫使美国在太空安全问题上采取合作态度.  相似文献   

11.
荣鑫 《兰州学刊》2009,(3):13-16
诚如大卫·里斯曼所言,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然而,消费社会并不止于物的“丰盛”,其成为其所是的根本在于其具有完备的符码规则、话语体系。正因此,其呈现出平等、民主化的幻象。要透过幻象进而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解读消费社会的区分逻辑达成。笔者认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该区分逻辑的锁钥。在文章中,笔者在结构主义语境中对区分逻辑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解读《消费社会》中的区分逻辑。由此,揭示消费社会真实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12.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两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三进”是“两课”的根本要求和归宿。如何卓有成效地使正确理论“三进” ,是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后继人才的大问题。多年来“两课”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题组经过调研论证 ,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坚持“三进”重在“入脑”、教学内容务求科学、方法手段贵在创新、师资素质与时俱进的改进思路。得出结论 ,为了实现“三进” ,必须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 :价值取向由传授知识到转变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教育理念由教师中心到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性转变 ;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灌输式到研究式学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6.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7.
张维祥  段勇 《晋阳学刊》2007,42(2):37-41
自由是人的本性,但它必须通过人的物化活动,在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中才能具体地实现出来.这样,人的自由本性又表现为人的自主活动特性和人的社会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人的自主活动和交往关系的发展,人们在客观上提出了全面发展自己的要求.但全面发展是离不开人的自由的,自由既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又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形成有自由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18.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9.
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是社会各界关注较多的一个"热点"话题.走出困境的思路在于政府与农民社会关系机制的重构,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组建基层乡民社会的"中间组织",使之成为凝聚与表达农民自己利益的实体资源,;同时也借此实现"以社会制约权力",改变民众在与国家基层代理人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并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非规范性行为"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20.
李怡 《江汉论坛》2007,4(9):73-79
对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关键词的梳理当从留学界开始,尤其是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与词汇的演变起了更为明显的作用.影响现代中国文化理念的诸多词汇如"民族"、"革命"、"世界"、"进化"、"新民"、"心力"等等都与留日知识分子关系密切.在我看来,其中的"个人"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自我"对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甚巨,或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的新的立场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