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审美的大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于现象层面,显现为艺术活动领域内"美的消解"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美的泛化";反映于观念层面,亦有主张审美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倡导"环境美学"以及鼓吹人的"审美化生存"等不同的取向."审美回归生活世界"与时下流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之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后者属"审美回归"的重要表现,而由于其孳生于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土壤中,有着明显的商业化运作与传媒控制的背景,又常会给"审美回归"带来某种程度的"异化",需要加以警惕.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它拓展了审美活动的领域,改变了审美活动的方式,而最根本的乃在于凸显了美的本原,对审美与生活世界的关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进而为审美化人生的构建创造着前提,且预示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型态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实践美学要在“本体论”上继续拓展,可能的方向之一,就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哲学,是回到生活实践的哲学。从现象学的哲学视角来看,这种“现实生活”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统一,人类正是置身在“生活世界”内,并与“生活世界”互动的一种感性生成的现实存在,它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审美精神。由这种哲学思维范式出发,就可以将理论哲学的视角回归到人类生活实践本身,将主体与客体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质直观,将感性与理性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真呈现,将传统美学的视角回归到“生活美学”(PerformingLiveAesthetics)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刘悦笛提出"生活美学"的新主张,有其两个方面的深刻理由:其一,当代社会艺术与生活日趋同一使"艺术否定生活论"、"艺术自律论"及其理论基础"主体性关学"难以为继;其二,更高的、全面的现代性要求重构审美精神从而来论证"生活美学"的必要性."生活美学"要得以确立,关键在于能否从本体论上论证生活与美之间的本质关系,并由此出发解释各种美学现象,刘悦笛以现象学的哲学视角为主,结合马克思、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杜威的思想做到了这一点.但遗憾的是,"生活美学"的作者却没有对"生活"做出更为具体和准确的界说,"生活美学"要确立自己与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就必须说清楚生活与实践、生命等范畴的关系,理顺"生活美学"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的关系.与此同时,"生活美学"试图在一种对生活的本质直观中超越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美学.然而,超越主体性美学是可能的,但否定主体性或将主体性与客体性等量齐观于一种混沌状态中,却无异于返回到前现代美学,乃至返回到一种前人类的自然状态.历史上那些号称取消了主客二分的哲学和美学,无不暗中承认主体性的这一地位.但无疑,"生活"的确可以被解释成为一个比实践、生活更广的因而可以把实践、生活扬弃于自身之内的范畴,从而"生活美学"不仅可以成立而且是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语境中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世界从本质上而言是活动的世界;在活动中蕴含着体现马克思辩证法的生成性思维;依据活动对象的不同,生活世界可以划分为劳动、交往和精神三种形式;依据活动的性质不同,生活世界由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两个领域组成.  相似文献   

5.
儒家美学可以被看作一种以"情"为本的"生活美学",儒家美学的基石就在于生活践履之"礼"与生活常情之"情"及其两者的合一,这是来自于郭店楚简的新启示.在孔子时代,"礼乐相济"仍是儒家美学的主导,然而随着"乐"的衰微,这种统一便转化为"礼"与"情"的合一,而且"乐"对人而言的内在规定就在于"性感于物而生情"之"情".儒家美学当中的"情",既是践行之"情"又是生存之"情",它恰恰是介于Doing 与Being之间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情"加以初步规定:1. 情与巫:从"巫史传统"到"化巫入情";2. 情与礼:从"礼乐相济"到"礼作于情";3. 情与性:从"情出于性"到"心统性情".  相似文献   

6.
王晓丽 《天府新论》2007,1(5):18-20,28
以活动性质为标准,生活世界可划分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两个领域,日常生活世界是个体再生产的领域、非日常生活世界则构成社会再生产或类的再生产的领域。与此相对应,人的自由发展在两个层面上表达出来:首先,从理论上而言,人的自由发展即是个体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的宰制,走向非日常生活世界,成为真正的类存在物。其次,立足于现实而言,个体在日常与非日常相统一的生活世界中,自主地将综合于一体的特性和类本质具体化,形成人的个性,由抽象走向具体,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存在论美学"对古典"本体论美学"的挑战.虽然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存在主义曾因其所产生过的巨大社会影响而引人注目,但对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美学资源的重视迄今仍很不够.本文试图从柏格森的"生命绵延"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说和海德格尔"生存筹措"说入手,对这一思想的美学特色与贡献作出某种总结.  相似文献   

8.
生活世界本身是先于一切理论研究之世界.但是,对生活世界的研究则是自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概念后才正式出现的.当然,这里所指的"研究"是专指以"生活世界"概念的名义而把"生活世界"作为"课题"来研究之理论研究.其实,就生活世界的实质内容而言,胡塞尔并非是最早对生活世界进行关注的哲学家.应当说,马克思才是真正将人们的关注焦点聚焦到生活世界的最早的哲学家.中国学术界对生活世界进行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距今也有二十余年,期间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是不可低估的.遗憾的只是,"返回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到目前为止似乎已成了一句空喊的口号,犹如一个游子有了"回归故里"的念头却在归途中迷误了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9.
潘知常 《社会科学战线》2021,313(7):165-175
生活美学是当前的一大热点,但是,因此而引发的问题也值得思考。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何谓"美学"、何谓"生活"、何谓"生活美学"。一般而言,作为部门美学的生活美学是有其存在根据的;作为美学本体论的生活美学则是值得商榷的。而且,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生活美学应该是化身为"牛虻"与"拾垃圾者",去对在生命的生活之维中出现的"俗美"与"庸俗化"加以反思与批判,因此,是美学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休闲美学的内在理路及其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学视角研究体闲是由休闲、美学等各自特征以及交互关系所规定的.休闲在本性上是一种快乐,是一种追求日常生活意义的美;而美学的审美内涵实际上又与自由的游戏(体闲)特征极为一致.两者之间的内性关联为确立体闲美学奠定了合法的基础.当代休闲美学研究应着手于日常闲暇活动的审美关联,着眼于日常休闲体验的审美提升,并着力于日常休闲生活的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美学主要由韦尔施、费瑟斯通、鲍德里亚、舒斯特曼、曼德卡的言说中体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其要点有三:一是由艺术与生活在历史演进中的交汇而形成;二是由形式观赏与功利内容相结合而形成;三是日常生活美学形象同时异化成为后现代的仿象。由对这三点的不同读解,形成了日常生活美学的不同立场和对之的不同褒贬。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伪命题,真正存在并值得讨论的是"日常生活非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究其实质,只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的自我放逐。它以逃向日常生活的方式重返日常生活,不但没有解决美学所面对的虚无主义的内在焦虑,反而加剧了这一焦虑。"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的是期望掩饰虚无灵魂的努力,误以"拟象化"为"审美化",而且在反对"唯美为尊"的同时,也反对"以美为宗",最终使得美学研究陷入困局。要走出这一美学困局,则必须重构日常生活,重构审美与艺术,以审美与艺术作为日常生活的救赎。  相似文献   

13.
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也是人的基本需要.审美活动普遍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其范围远远大于"艺术"活动.但是,这并非否定审美的无功利性.近年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带有对于"审美"的误解.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只能说是日常生活资料的审美化,实质上是商品和消费的审美化.从表面上看,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比以往更加广泛,实际上却是审美活动被利用和夸大,掩盖了商品消费全面侵占日常生活的真相.因而我们提出:让消费回归消费,让审美回归审美.  相似文献   

14.
在<论语>文本解读的"效果史"当中,成人为仁是传统认识中的主流;但是,现代解释学背景下人的主体性,仁、礼的突出显现与表达,产生了对作为整体的伦理生活本身的割裂,对于如何过一种伦理生活的"规划"的遮蔽.在解除阅读暴力的"现象学"还原之下,透过<论语>的文本世界,还原出民族传统伦理生活的"原生态"世界,一种整体性伦理生活规划的"道德世界观".同时,相对于以"行动"为基础的伦理生活规划,<论语>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以第一人称的"行动者"为基础的伦理生活的可能形态.这对于面对日常生活世界"道德分裂症"的现代人来说,开辟了如何规划伦理生活的"第三条"道路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生活世界"内涵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世界"的思想是胡塞尔后期的主要思想.本文认为,"生活世界"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作为一种根本的文化形式;蕴含新的人文精神的原初意义;赋予先验现象学实践哲学的意向;为现象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观察世界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以"神化"、"泛政治化"、"单面化"为表现形式的"符号化"现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要重焕生机,必须采取"去符号化"策略,从"生活世界"观点看到,确立"为了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中来以及让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去符号化"目标.  相似文献   

17.
生活美学从"经验"本身出发来考察日常生活领域中存在的审美现象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论证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同时,还批判了现代美学由于过于强调艺术的独特性、代表性而导致的审美偏见,打破了"以艺术为中心"的现代美学理论以及审美经验的现代内涵在美学领域中的垄断性统治和排他性倾向,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审美领域并丰富了当前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论"味"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本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为美学概念.作为美学概念的味论,由一个静态的表达审美心理感受的滋味之"味",发展为动态的审美体验的辨味之"味",然后又回归为诗性言说的创味之"味".其内涵演变与其美学意义相辅相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艾伦·卡尔松对传统的建筑观念作了革命性的改造,他将建筑从传统的艺术范畴解放出来,让它回归服务人类日常生活之本性,使建筑的审美内涵发生质的改观;他同时又提倡日常生活建筑的审美欣赏,将审美视野扩大到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人造结构物,使建筑美学的领域大大拓展.这一方面为其建筑美学向环境美学过渡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也为其环境美学开辟...  相似文献   

20.
民间笑话是一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的美学形态。笑话产生于日常生活语境之中,以消遣和娱乐为目的,由普通民众创造、表演和欣赏。同时,笑话内含着丑与美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严肃主题,充满平民大众朴素的审美理想。笑话作为一种消遣的艺术,具有生活与艺术的双重属性,需要回归日常生活的审美语境下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