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解放前赫哲族的学校教育姜洪波与私塾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同样是赫哲青少年接受系统知识教育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比较正统的教育形式。二者之间虽然有部分相通的属性,但在教学目的、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育质量等方面,与私塾教育形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清...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美国在家上学的人数不断增加,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公众的认可与关注.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方式是家庭学校成功的重要因素.家庭学校充分发挥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加之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应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家庭学校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世居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长期以来,是以渔猎为主的一个勤劳、朴实、坚毅、勇敢的民族。 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粘着语类型。早年靠“削木、裂革、插草”以记事。现在只有少数老年人通本族语言,男女老少皆通汉语,  相似文献   

4.
民族语言意识是反映民族语言学习和使用实际状况的重要方面,本文在调查基础上,对蒙古族小学生民族语言意识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民族语言意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口头流传的百科全书──“伊玛堪”海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生息着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少数民族——赫哲族。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人口为1476人。赫哲族是一个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赫哲族人民运用一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种链接在校园网上的多媒体技术实验课程的网上互动系统。该系统利用学校现有的局域网资源,提供交互式的教与学的通信方式,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学网站的系统结构、内容设计及具体实现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多年以来,以街津口赫哲族中心校为代表的赫哲族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为赫哲族文化与技艺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却受到冲击,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新形势下赫哲族文化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1 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朝鲜族人民取得了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从幼儿、小学到大学都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用本民族语言扫除了青壮年的文盲;同时建立了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各类科学研究单位、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为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9.
清代至民国时期,赫哲族通过与满族、汉族等周边民族的交换活动,学习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引进其先进的生产工具,改变了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生产方式和分配形式,增加了赫哲人的自主交换意识,推动了赫哲社会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赫哲族成员贫富两极的分化,并使阶级差别逐渐产生.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任务新课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高校讲授很大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研讨班讲话要求学好党史“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中办出台《意见》,要讲授好党史,学好决议,汲取党百年历史经验。民族高校要用好思政课平台推动党史学习,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把新时代民族课程思政打造成“金课”,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民国时期青海和西藏地区的旅游流网络的整体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不同旅游节点在青藏地区旅游发展的相应地位.研究发现,民国时期青藏地区的旅游流网络可以很明显的分为两个子群,并且分别以布达拉宫和塔尔寺作为子网络的中心节点,而两个子群之间的链接则主要依靠青海湖-布达拉宫路径.网络中心性特征的分析表明,布达拉宫在民国时期青藏旅游流网络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并且是一个独立性非常强的景点,塔尔寺次之.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在旅游流向的广度和独立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布达拉宫、塔尔寺、扎什伦布寺在民国时期青藏旅游流网络中处于比较竞争的优势,在当时的旅游竞争中拥有着更多的机会和区位优势,并且可以很好地桥接其它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12.
As globalis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familiar in our everyday lives, one readily visible phenomenon i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migrants from outside the borders of nation states. This influx of migrants inevitably makes societies more complicated racially and culturally, and a ‘multi-racial’ or ‘multi-cultural’ society is no longer the monopoly of migrant societ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or Australia. This spread of multi-racial and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in the world, however, does not mean that we have achieved racial and cultural co-existence (among nationals, and needless to say between host society and migrants) without hierarchies. In the face of a constant flow of migrants, both the host states and host societies need to control migrants, to ensure that migrants will co-exist with the host society as the host society wishes. Hierarchy and difference need to be created and maintained by the host society to control the influx of migrants in their everyday lif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Singapore society draws a border between itself and female migrant domestic workers. For this purpose, it examines both everyday discourses of Singaporean employers about female migrant domestic workers and the efforts of the Singapore Muslim Converts’ Association to teach such workers to become ‘good Muslims'.  相似文献   

13.
14.
宣统<盐井乡土志>在汉文史志中最早记载了在西藏盐井定居的么些人及其来源和迁入时间,文章对此作了介绍并考证其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宣统<盐井乡土志>的记载,对于纳西族历史研究和滇藏毗邻地区地方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一些西方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有关“族群”(ethnic group)及其相关理论已成为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学术界却忽视了与西方民族学和人类学术语“族群”、“族群性”等同出一源的俄语术语。本文在对俄罗斯民族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术语этнос、этничность和этническаягруппа与相应的英语术语ethnos、ethnicity和ethnic group进行源流、释义对比分析后指出,双方学术观点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对этничность(ethnicity)的理解上,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个术语指“民族(或族群)的性质和特点”。差异之处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表示民族(或族群)实体的术语不同,俄罗斯学者用этнос,西方学者用ethnic group;(2)俄语этническаягруппа特指民族的亚体或部分少数民族,而英语的ethnic group已由原来仅指处于社会边缘的少数人集团和亚集团,扩展到泛指社会上因文化或血统关系而具有明显不同意识的所有集团,甚至包括一国之内占人口多数的民族集团。  相似文献   

16.
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神似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范畴,从现代语言学角度出发,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理解翻译实践中神与形关系的关键,翻译实践中度量神似的若干因素及其价值也应在此基础上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7.
维护西藏社会稳定中的社会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出发,阐明了社会化在维持社会系统稳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从西藏社会的特殊性出发,研究了我们该如何把握维护西藏社会稳定中的社会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林 《回族研究》2001,(4):63-67
本文从外交、商业、军事等方面追述伊斯兰教在唐代活动轨迹的基础上分析了伊斯兰教在中国文化传播的性质问题。提出中、伊两大文化系统之间的文化传播是出于丰富各自文化的需要。伊斯兰教在中国载体移植型的特殊文化传播方式不仅决定了异质文化间的排斥力和文化选择机制不能阻碍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文化传播 ,同时也决定了伊斯兰教在中国早期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伴生性质及其在中、伊两大文化系统中所具地位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宗族血缘观念的深厚和聚族而居的特点,决定了土地买卖的宗族性特征非常明显,买主身份从宗亲血缘的视角来看,呈现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显著特征.在买主身份方面,亲族购买者比例较高,原因在于亲族对族人出售的地产具有优先权;所以,土地在宗族内交易的比例较高,几乎占地产交易的一半.最后,宗族对寡妇出卖土地的行为更为慎重,有大量族人作为中人参与、见证寡妇的土地买卖.究其原因,主要是宗族在地方社会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力决定的;另外,还在于国家法律对宗法族规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元明两代朵甘思灵藏王族历史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卫荣 《中国藏学》2006,2(2):144-159
明朝所封五位教王之一灵藏地方的赞善王,在明代西藏和中央王朝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缺乏系统记载,学界对其一直知之不详。灵藏占据青、康、藏古代交通之枢纽位置,灵藏赞善王王族,兴起于元代,在元代即受朝廷封赐,委以官职,明永乐时又受封为王。灵藏的这一地方势力,与明朝廷的来往始于洪武中,终于天启六年(1626),几乎与明王朝相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