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书的好的书名,应当是确切地表达作品内容、精炼、醒目、甚至还富于文彩的。它能够使人发生兴味,引起联想,加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红与黑》便是这样的好书名之一。《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司汤达的代表作,它的副标题是“一八三○年纪事”。小说揭示了一八三○年法国革命前夕波旁复辟王朝最后阶段的法国社会现实。主人公于连·索黑尔是个平民子弟,靠精通拉丁文被德·端那市长聘为家庭教师。不久,他与市长夫人发生暖昧关系,事情败露后被迫转入神学院。过了一段时间,又被介绍到  相似文献   

2.
勃兰兑斯曾说:“从许多方面说来,司汤达都是极度现代化的。”这里勃兰兑斯所说的“现代化”自然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化”,其含义不尽相同,可是,读者从司汤达的杰作《红与黑》中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现代生活的调子,以至“在20世纪中叶,无论是在法国或在它的国境以外,人们都把司汤达的小说当作现代作品来读”,却是事实。尤其司汤达在其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对社会,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更加拉近了他同现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距离。司汤达作品中的现代感,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论题,本文试图从《红与黑》中对主人公主体意识的刻画,以及小说独特的心理分析构思,两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司汤达的《巴玛修道院》是作者生前就获得赞誉的唯一的一部作品。小说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通过人物活动展现的、对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社会生活的生动描绘,都能与作者的杰作《红与黑》相媲美,它和《红与黑》被称为司汤达的创作中的“双璧”。值得一提的是,《巴玛修道院》是司汤达的“域外小说”,写的人物是意大利人,  相似文献   

4.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问世后曾长期受到世人的漠视和引起争论,而终于越来越显示出熠熠光辉,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世界名著。它的英文译本1958年版序文中说得有理:“如果说有任何一本书值得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那么理想之作就是《红与黑》”。然而对于这部杰作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评价,却至今众说纷纭。何新同志在《论于连·索黑尔》中说:“于连究竟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骗子”,“这个问题是理解和评价《红与黑》的焦点”。我们认为,这句话正好反映出长期以来对于连认识上分歧的症结所在。人们往往各执一端,不是把于连奉做英雄或伟大人物,就是把他贬斥为个人野心家或骗子。于连果真非居其一端不可么?现在重读这部小说,我们却越来越深信,这个人物尽管才能出众,性格不  相似文献   

5.
一 斯丹达尔是巴尔札克同时代的法兰西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红与黑”写于一八二七年至一八三○年间。小说是作家根据一八二七年法院公报一则消息写成的,原先定名为“于连”,到一八三○年才定名为“红与黑”。  相似文献   

6.
《红与黑》的现代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许多方面说来,司汤达都是极度现代化的”。诚然,勃兰兑斯在此所说的“现代化”,与我们所说的“现代化”,其内涵不完全相同,可是人们从司汤达的杰作《红与黑》中强烈地感到了一种现代生活的调子,却是明显的事实。司汤达虽然处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空间,然而他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对历史以及文学创作的思考,提近了他同现、当代人的思想距离,以至“在廿世纪中叶,无论是在法国或在它的国境以外,人们都把司汤达的小说当作现代作品来读”。司汤达作品中的现代感,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论题,本文试图从《红与黑》中对主人公主体意识的刻画,以及小说独特的心理分析构思两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玛特儿是斯汤达的名著《红与黑》里于连眼中的“骄傲的怪物”,虎妞在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看来则是一个“不要脸”的“母夜叉”。“怪物”也好,“母夜叉”也罢,人们分明可以看到,这是两个有肉有血的“女人”。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和时代,但作为女人,他们却有着某种程度相同的痛苦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巴马修道院》在我国的影响远比不上《红与黑》。其实,这部小说的命运比《红与黑》好得多。它出版后不久,就受到已经成名的巴尔扎克的盛赞。巴尔扎克在自己主编的《巴黎评论》上,用七十页的篇幅为《巴马修道院》写评论,称它是“五十年来最美的书”。西方不少研究司汤达的学者认为这部小说的价值在《红与黑》之上。《美国百科全书》就称《巴》是司汤达最好的小说。还有不少人认为两书高低难分,于是将它们并称为司汤达的代表作。纠缠于名次的排列未免有些学究气。不过,这种争论起码可以说明《巴》的成就是不客忽视的。本文拟从创作意图、人物形象和时代内容等几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初步的评论。  相似文献   

9.
《人生》和《红与黑》都是以政治为经、爱情为纬来编织情节,塑造主人公的形象的。《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和《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不仅“形”似,而且“神”同,我们通过比较研究,不准看出《人生》的主人公性格塑造、心理刻划、情节结构以及与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女性形象的设置,都有着对《红与黑》的借鉴。《人生》的创作成就,为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继承和借鉴外国文学遗产又一次提供了范例,对于繁荣我们社会主义文学园地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我国广大读者中,早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部史诗性的世界名著的研究,也越来越取得新的成果。批评家们对《红与黑》真实地揭示了法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的社会现实,尖锐地抨击了波旁王朝最后,也是最反动的君主查理十世统治末期的封建贵族、教会僧侣的反动腐朽,以及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向往和赞颂,都给以了一致的评价。《红与黑》作为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它的积极的  相似文献   

11.
于连·索黑尔是小说《红与黑》中的核心人物,也是欧洲文学史上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长期以来,世人对他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仪就这个论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人们对待于连,正如对待司汤达一样,有一个由“冷”到“热”的过程.《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1783—1842)生前文名寂寞,他的小说没有得到文坛的重视和公允的评价,只有巴尔扎克器重地,专门写了一篇《贝尔先生  相似文献   

12.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公正的舆论摘掉了司汤达头上“二流作家”的帽子,确定了他在法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正确位置以来,他的一部《红与黑》更是倍受世人阅读和称赞。然而,这部杰作中作家的正面英雄于连,却一直被人毁誉不一。这似乎已经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马拉松案”。这椿公案,在我国已作过结论。因此,于连已作为一个虚伪的极端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3.
狄运昌,创意界的”大叔”,备受广大的业界新人尊崇。现任TheGate大中国区主席兼创意执行官。有一本书叫《红与黑》,在广告江湖也有一本书,两位主角的《红与黑》,他们是狄运昌和叶茂中。狄运昌有一顶标志性的红帽子,也是他个人品牌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司汤达的《红与黑》无疑是一部经典名著。看《红与黑》,当然是先被于连吸引。我无法对其所影射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感动我的,是人物本身。喜欢他的自尊与自怜。他的自尊中充满了任性和固执,这当然不是什么优点,但是,很个性化。让人感觉:这就是于连。我敬仰这个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挣扎的人物。一叶在浪尖上颠簸的扁舟,即使葬身海底,也悲壮得美丽。人们总说他是一个野心家。我觉得他不过是一个顺应了“人往高处走”的生活逻辑的典型。他是一个真正的波拿巴灵魂的皈依者。他的野心让我喜欢他。如果我们不能像五柳先生那样有…  相似文献   

15.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公正的舆论摘掉了司汤达头上“二流作家”的帽子,确定了他在法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正确位置以来,他的一部《红与黑》更是倍受世人悦读和称赞。然而,这部杰作中作家的正面英雄于连,却一直被人毁誉不一。这似乎已经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马拉松案”。这椿公案,在我国已作过结论。因此,于连已作为一个虚伪的极端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6.
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化界的一位奇人.这位奇人为世界文学留下了几部奇书.《拉辛与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一部.这本书之所以令人称奇,不仅因为文体的解放——对话体,书信体,戏剧体兼容并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不仅因为一书兼二任——为浪漫主义摇旗呐喊,又为现实主义奠定基石,而且因为它象《红与黑》一样,“在反映这个历史时期某些‘本质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并不低于今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那个时代的阶级关系,阶级矛盾以及其发展趋势,变化规律的认识,这是足以使我们吃惊的.”  相似文献   

17.
大凡懂点外国文学的人,决不会不知道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鸿篇巨制《红与黑》,却又很少读过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芒丝》。究其原因,一是《阿尔芒丝》一直未得到它在法国文学史上应得的地位,再就是迟至1986年,《阿尔芒丝》才有了完整的中译本。在司汤达的全部著作中,《阿尔芒丝》虽不及《红与黑》那样声名显赫,《巴马修道  相似文献   

18.
《红与黑》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名著,这已是没有什么异议的问题。但,关于它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评论界的意见却是大相庭径的。或曰资产阶级野心家、或曰贵族阶级的奴仆、或曰骗子加流氓:正所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众多的臧否之中,笔者也想参加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不想备一说,不过是参加讨论而已。 一个汝拉山区木匠的儿子,外省神学院的小修道士,出现在巴黎权势与阴谋的中心——德·拉·木尔爵府,竟然引起那么多的惊扰和纷乱。侯爵之子罗伯尔伯爵说:“若是再有一次革命,他会把我们都送上断头台去的。”侯爵小姐玛特儿认为他“是又一个丹东”。这除了说明复辟时期法国贵族的精神力量太脆弱以外,还能不能从于连·索黑尔身上看到引起这  相似文献   

19.
对《红与黑》中主角于连的评价,过去的文学评论界基本上是否定的,他是被作为一个不择手段,一心向上爬的野心家的形象而受到批判的。更有甚者,有些人对近些年来社会青年中的不良风尚和犯罪行为的产生,也说成是受于连的影响,这些评论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回顾《红与黑》问世以来的一百五十年间,它一直是受世界各国读者欢迎的一部小说,并起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一九四○年,在德国法西斯占领下的法国,投身于地下反法西斯斗争的爱国青年,曾用这样的话互相鼓励:“我们要象于连·索黑尔一样,为某种理想而生,为某  相似文献   

20.
世界文学画廊中,艺术大师们塑造了一组组读者熟悉的形象:英雄典型、吝啬鬼典型、多余人典型、野心家典型、美的女性典型、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典型……而《包法利夫人》中的医生包法利、《红与黑》中的市长德·瑞那、《安那·卡列尼娜》中的官僚卡列宁等也似乎同病相怜,无以名之,姑且叫做被遗弃的男子或“戴绿帽的丈夫系列形象”。这三个人物虽非三部作品的主要人物,但都是刻划得有深度的艺术典型。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在《包法利夫人》英译本导言里赞赏它“全部人物的现实性(最小的人物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