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学者对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制度,增强我国巨灾风险管理能力旱已达成普遍共识.本综述从农业巨灾定义、特征、属性、认定标准入手,对巨灾风险管理理论、农业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以及建立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设立模式、筹资来源、层级设计、基金管理等方面,整理、归纳了学术界的已有观点,认为基金发起主体选择和基金运作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指出建立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应坚持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相关法规建设滞后。巨灾风险管理法规建设应基于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立法的规律,以使所建立的法规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立法在立法思路上应该加快以巨灾保险为中心的非工程性措施的相关法规建设,并以非工程性措施为主导来构建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在模式上应采取国家巨灾风险管理上位法之下的各种自然风险单独立法的方式,逐步推进针对特定风险的立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国民的正常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灾后重建以及灾后赔付等需要巨大的资金,而巨灾债券可以将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直接转移到资本市场,有助于扩大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提高保险监管效率,同时有利于加快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本文从我国发行巨灾债券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了发行巨灾债券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发行巨灾债券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及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我国历经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两起特大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万亿元.在政府主导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下,政府承担了风险管理的大部分责任.面对巨灾造成的巨额损失,仅靠政府财政手段,不仅使财政收支压力增加,政府信用风险加大,也不利于巨灾风险问题的全面解决.构建政府财政、商业保险和慈善救济一体化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设计与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巨灾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商业化、事前补偿的巨灾保险有助于最大限度提升巨灾风险管理的效率、最小化巨灾事件的经济后果,是巨灾风险管理发展的趋势.我国应该逐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涵盖政府、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资本市场和潜在受灾者五个主体的巨灾风险商业化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霖 《南方论刊》2010,(12):38-39,35
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是整合力量、有效提升防灾救灾能力,分担巨灾风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克服传统保险法局限性、更好地发挥保险业功能的需要。以我国巨灾保险先期实践为基础,以国外相对成熟的法律制度为借鉴,其构建极具可行性。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中,应首先确定立法体例、立法原则及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之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灾保险制度缺位是我国保险业长期的缺陷,应当创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以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要.我国巨灾保险立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应选择合适的立法模式,并从适用范围、实施形式、风险分摊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巨灾保险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8.
透过汶川地震看我国对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给我国造成了近500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面对如此巨大的灾害损失,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呢?风险管理理论和国外巨灾风险机制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立巨灾保险补偿机制才是应对巨灾风险损失的长效机制.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民的巨灾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尽快出台巨灾保险法规,实施半强制性政策保险与再保险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建立巨灾风险基金,适时推出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制度安排,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的巨灾风险保险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将通货膨胀有效地控制在了5%以下。但是,考虑到我国保险产品中保证利率低的特点,仍有必要研究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总的来说,通货膨胀率和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债券投资和银行存款占到了保险总投资的85%。通货膨胀对保险负债的影响则与保险产品的特点有关。通货膨胀对保险企业经营结果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保险投资收益率提高和保险经营成本上升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胀风险只是保险公司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种。有效控制通胀风险有赖于保险公司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而中国保险业最大的风险是不能有效识别和驾驭风险,因此,对我国处于垄断地位的中资保险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并提出完善中资保险控股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对保险业主体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对灾害损失的补偿基本上依靠国家财政拨付和民间捐助,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国家巨灾风险管理机制,这使受灾者得不到充分的补偿,同时国家也面临者巨大的财政负担。2008年南方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让我们重新审视巨灾保险体系在灾害救济中的重要性。我国应借鉴国外保险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国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政府应转换职能,由灾后承担主要损失转变为支持完善巨灾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由巨灾造成的损失严重危害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可以运用国外资本市场金融创新--巨灾风险证券化,来有效应付日益严重的巨灾风险.文章从巨灾风险的定义和特性入手,分析了国际巨灾风险证券化主要产品及其在我国实施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并提出我国发展巨灾风险证券化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使保险市场能和资本市场一起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巨灾发生后,本应发挥作用的财产保险在灾后的赔付中缺位,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巨灾险的思考。在发达国家,巨灾险已成为一种分散巨灾风险的常效机制,而国内巨灾险业务方始起步,法律保障制度构建也还未上路。通过对巨灾险及其法律制度的域外考察,中国现行的巨灾保险制度需要深刻的检讨,根据目前条件,中国的巨灾保险宜采用立法促进、商业保险机构担当并由政府推动的方式,通过对立法机构、政府、保险业的角色及职能进行定位、对赔付及巨灾险的运作方式进行规定,构建起中国巨灾险的运作制度和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14.
银行、证券、保险三行业因其业务特性不同,从而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风险表现的特征也不同。各行业的风险管理既表现出针对主要风险、服从业务特征的共性,也表现出在具体管理技术、方法上的差异性。因此,三行业的监管导向及监管实践都存在着差异和侧重:银行业突出系统性、监管协调和对资产的监管;证券业强调监管对象的多层次性、监管的透明性和对业务的监管;保险业以承保风险为核心,突出母国鉴定和对负债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权力的维度是分析转型期的失业风险的重要维度。我们从失业风险的形成与扩散、失业风险分配、失业风险话语三个方面分析了权力的影响。区别于传统的风险管理,我们提出的失业风险管理建立在对现代性的反思之上,强调权力重组是失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魏柳玥 《理论界》2022,(6):36-41
在资本市场不断发展、投资需求日益增长的大环境下,融资融券成为二级市场交易的一项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业务环境的变化,交易主体和交易模式日趋多元,对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以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新环境下融资融券业务开展过程中呈现的各类新型或异常的交易行为和现象,探究其风险特征和风险隐患,揭示目前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的盲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风险管理工作实践经验,探讨应对新环境下业务变化的风险防控路径,研究如何建立更完善的证券公司两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境内重大自然灾害频发,政府一直充当着巨灾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组织灾后救助和发起民间捐赠,并提出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在巨灾风险保险体系的构建和运作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关键,应科学确定政府的巨灾保险法定职责,制定促进政府履行职能的巨灾保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防范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有效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用衍生工具是一种可以用做分散,转移、对冲信用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它在设计理念、交易规则和风险收益特性方面都与传统的衍生工具不同,这种新的衍生产品为我国风险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市场经济国家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三种典型模式比较分析显示,这些国家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比较健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应对巨灾风险中的作用,政府给予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大多设立了巨灾风险基金。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应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加快构建巨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0.
浅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风险导向审计的起源和基本原理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基本程序比较,分析风险导向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基本关系,探索如何利用风险导向审计工具进行内部审计、促进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