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强调话语与权力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话语与权力永远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话语产生权力,权力也产生话语;话语是权力争夺的对象,只有争到话语的权力才是真正的权力。话语权力理论给翻译研究也带来启示,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转换的翻译更是权力争夺的场域。尤其对于在翻译中长期被遗忘的女性角色来说,话语权力把性别问题重新放大,让女性看到了为自己争夺权力的机会。基于话语权力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本文结合话语权力、性别和翻译三个方面,提出在翻译中争夺女性话语权力的命题,并以女性译者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翻译实例为证,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女性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实现对权力的争夺。  相似文献   

2.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女性主义翻译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解构了原作者和原文的父权话语权力,颠覆了忠实在翻译中的权威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的颠覆性和变译中的变通性构成对话关系,两者都是对忠实的叛逆,使译文具有混杂性和互文性的特性,通过译者在翻译中掌握的权力话语,实现译文话语权力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柯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知识和话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知识是权力的象征,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能够实现其文化控制地位.强势文化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文化交流中获取说话的权力,并对弱势文化进行操控.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势必会受到这种文化霸权的影响,这体现在译者对翻译题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中.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工具,而是一种在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话与交流.弱势文化通过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介绍自己本民族的优质文化,有利于抵制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布迪厄社会学中"惯习"、"场域"的概念入手,考察西方传教士受"西方中心论"思想持久影响在翻译实践中对中国典籍的归化和过度异化处理,撕裂性的介绍以及由此体现的权力话语和文化殖民倾向。在当今这个存在着文化等级、文化霸权的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翻译工作者理应肩负典籍外译的责任,恢复中国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和翻译生产场内争夺文化资本和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5.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考查翻译实践活动,认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行动本质,体现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操纵。本文着重探究后殖民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旨在寻求反对文化霸权、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后殖民语境下,汉英翻译过程中常常充斥着不对称权力关系.本文认为这种不对称权力关系一方面是由于英语强势文化的话语霸权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的汉语文化向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的主动靠拢并对之主动接受而造成的.汉英翻译只有努力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广出去,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才能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争取到应有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其中的文化负载词极其丰富,被看作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从权力话语理论对比分析杨宪益与霍克斯两译本对其中文化负载词的不同处理,作者认为,中国翻译界应该培养出更多象杨宪益这样采用异化策略的翻译工作者,以更好地向外界传播中国文化,使其在国际上享有应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社会里,由于供需的无限导致文化迅速解体,利润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从而为广告文化对女性主义的消解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广告文化的男性中心话语权消解了女性主义的舞台,造成了女性主义的缺席。因此,寻求广告文化中的女性主义,让女性话语权回归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话语权是人们表达意志的权利和资格,也是一种潜在的现实权力,其政治属性决定了话语权均衡的必要性;这一均衡有利于党员主体人格独立、主体意识自觉、主体情感认同和主体素质提高;并在均衡话语权的基础上,建立优质话语权主体的培育机制、党员话语权的均衡机制和弱势党员话语权的帮扶机制,实现党员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译者缺失话语权是不争的事实.主要体现在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材缺乏主动权,翻译方法受到主流思想的束缚以及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创新等方面.这可以归因于翻译作品原文化的强势、原作者的强势、国内外翻译理论的强势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论述了译者话语权的重要性,分析了译者话语权缺失的原因,探讨如何在翻译领域建立译者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从当代译学对翻译进行外部研究的趋势出发,分析了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译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即都是从文化或政治语境这一宏观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关注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强大操纵能力,还具体探讨了目的语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和文化地位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作家借用多样的中国文化元素,用英语表述其在美国生存体验和精神状态的跨文化创作,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翻译"的实践行为。在"文化翻译"的实践中,他们自然担当起文化译者的职责,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对中国并没有亲临体验的实际经历,只是少数有过短暂的回国寻根之旅。因此,他们对中国了解和认知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神秘朦胧的面纱,但他们为什么还要执意充当中国文化的翻译者和诠释者呢?他们的"文化翻译"杂合文本背后隐藏的象征性权力:话语权的争夺、"解殖民"做出的努力和混合杂糅身份的塑造,可予以解释和说明他们的书写意指。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其文化政治批判的策略引导翻译研究从语言的内部层面走向了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语境,由此给予翻译以深刻而具现实意义的揭示。我国翻译研究有必要全面反思中外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不同,找出一条既植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又借鉴到西方先进理论的研究路向。中国的翻译研究应当在走出边缘、争取自身话语权的同时谨防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力图寻求与西方话语的真正对话,达至多元共生,互动互补,从而获得研究视野的开拓和方法论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评论符号权力的生成与"公民写作"期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是一种思想性信息,也是一种权力符号。当代中国的评论正在实现着话语权从政治殿堂走向寻常百姓的部分位移,初步具有了“公民写作”的意义。在社会利益和市场利益的双重作用下,评论产品的生成要经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多种资本塑造,评论符号权力的实现也被解构为话语权、渠道权和视听权的共同作用。解构评论这种思想产品的生产过程发现,资本在评论权力的实施中仍占据着支配地位。“公民写作”虽已初见端倪,但还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5.
从当代译学对翻译进行外部研究的趋势出发,分析了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译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即都是从文化或政治语境这一宏观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关注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强大操纵能力,还具体探讨了目的语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和文化地位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生出权力,黑人要想得到最终该有的身份地位.就该努力去恢复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希腊语"philosophia"等西方语言的汉译单词,其译者是日本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西周。西周本来可以用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概念"理学"来翻译,却自创新词"哲学"来替代"理学"。虽然最初中日学界的许多学者都认为译成"理学"更为合适,但在近代东亚却是"哲学"译语被接受而得以广泛传播,并一直沿用至今。表面上看来,这似乎只是西学东渐过程中学术概念翻译上的用语选择问题,实际上其中潜藏着近代日本人寻求改写东亚学术版图的宏大追求,那就是利用西学东渐的历史契机,通过一系列学术概念的创造性翻译,改变上千年"华夷秩序"中日本文化的弱势地位,从而达到主导东亚学界学术话语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是完全客观的机械的运作,翻译过程就涉及到了译者的主观理解和表达.一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还受到原文框架的限制,其所处的时代、空间的约束.这包括政治文化导向,经济地位等因素.本文就以三个历史时期的<圣经>翻译为例,展述译者是怎样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翻译,行使其话语权力,使基督教文明得以传入中国,为国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权力话语影响到翻译过程的各个环节。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应突出汉语文化的话语权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文章主张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在平等的文化交流中宣扬中国文化,在获得平等话语权力的同时,促进中外交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传播理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视角阐述了翻译的原动力之所在,认为翻译的原动力来源于翻译中的四个方面:信息传播、拟态环境、话语权力以及议程设置。梳理翻译的原动力对有序整合翻译中的各种力量元素,充分有效地发挥翻译的作用,具有实质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