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第三者”这一社会现象早已不是什么热点了,关于“第三者”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群体的报道还并不多见,它的成因有若较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从本文展示的各类“第三者”不同的心态中,读者或许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无奈。本期还刊载了几篇有关“第三者”的文章,我们决不是鼓励、提倡有更多的“第三者”,而是期望广大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它,从而正确地对待它。  相似文献   

2.
与西方只是在个性、共性、个别性、普遍性这些概念上打转转不同,中华古代文论在塑造典型人物上,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典型人物形象的根本特征,就是要形神兼备,让读者感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同时又在它身上能够见出深刻的社会意义来。中国古代的“传神写照”说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典型论。  相似文献   

3.
观念定位罪刑法定原则中充满着悖论、因此它或许不是人类社会中最有效和最合理的刑法制度安排,但肯定是法治时代我们可以选择的“次好”的制度。尤其在当前中国更需要这一原则,这就涉及到对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的观念定位问题。在以往的刑法学研究中,欧陆诸国及我国学者们多从保障公民个人权利、限制司法权的角度讨论罪刑法定的意义,这一结论的重大意义当然值得肯定。但这种研究只是在“泛权利论”的意义上讨论问题,多少显得有些抽象和缺乏针对性。我宁愿从这样一个角度切入问题:既然罪刑法定的基本功能是限制司法权,但由于司法权本身具有扩…  相似文献   

4.
一、法治的基本含义法治的全称是“法律的统治” (The Rule ofL aw) ,在实行法治的国家 ,其最高权威不是某些随心所欲发号施令的个人或集团 ,而是按照人民的意愿建立起来、由独立的司法机构执行、并以权力制约方式维护的整套法律制度及其运作方式。建立法治是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之一 ,可以把法治国看做是按法治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德语文献中的法治国的实质含义是“依法而治”或法制国 ,而不是现代普遍意义上实行法治的国家。它带有实证主义法哲学的意味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 ,欧洲大陆司法传统一直不承认最高立法者应受更高级…  相似文献   

5.
孔子与中国的礼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礼”,而不是“仁”,更不是“天人”。“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而孔子就是以提倡“礼”而闻名的。但是,对于孔子关于“礼”的学说的性质和意义,人们却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礼”的学说代表了孔子的社会政治观点;有的认为,“礼”的学说体现了孔子的宗教观;有的则认为,“礼”的学说主要反映了孔子的人文观。有人想从中挖掘出新的意义,以弥补现代“法治”社会的不足;有人则揭示其中的保守性,证明其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阻碍作…  相似文献   

6.
在有关人类行为的自我控制方式中,有一个概念值得注意——这便是法治。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往往多有歧义。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法治”理解的不同。二是“法治”概念始终与另一个模糊的概念——“人治”相联系,由于人治的含混性,“法治”一语在学理上产生了众多的歧义。欲要解读法治的精义,首先应从“人治”这个概念人手。  相似文献   

7.
在报业市场有一个惟一不变的定律 ,即一切皆变。社会信息需求在不断地变换内容 ,报纸的“卖点”在不断地转移方向 ,广告客户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更重要的是读者群在不断地分化组合。一般来说 ,构成报业市场的要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报纸生产者 ,另一方面当然是报纸的消费方———读者 ,正因为读者有了了解社会各方面新近变化的情况 ,以及获得娱乐和精神享受的需求 ,才有了报纸 ,从这个意义上讲 ,报纸是为读者而生产的。鉴于读者对办报人而言意义重大 ,近年来出现“读者市场”的提法。从主观意义来看 ,“读者市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读…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什么是法治 ?其含义是什么 ?自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先秦哲人提出“法治”并阐述其思想以来 ,历代思想家前仆后继地探索着这一亘古的命题。《牛津法律大辞典》对法治的表述是 :“一个无比重要的 ,但未被定义 ,也不是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 ,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笔者认为法治有以下含义 :(一 )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法治从被提出时开始 ,就与“以法治国”、“依法治国”等…  相似文献   

9.
冲突是政治的源泉,政治的本质就是使人们从冲突走向一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政治妥协。政治妥协不是投降、不是软弱,更不是反动,它是一门政治艺术,是一种政治策略,是一种社会调节机制,是在民主制基础上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可行性合作。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深刻理解“政治的灵魂——妥协”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用接受美学的观点,重新审视文学史上的李杜优劣论。历代读者由于受当时社会风气、政治观点、审美思潮及读者个人审美趣味、文化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对李杜有不同的评价。正是不同时代的读者对李杜的不同理解和误解,才使得人们不断地创造着、生发着对他们作品意义的新的阐释。李杜诗歌正是在读者这种不断理解和误解的过程中,其作品意义在不断地产生“层累”式的迭加。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们的作品才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得到了永生。  相似文献   

11.
哲学操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从哲学到哲学操作一个哲学问题是否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甚至是否是一个哲学问题,这取决于它在哪一种“搞哲学”的方式中被理解.“搞哲学”是哲学的操作(philosophizing)这与哲学(philosophy)不同.在传统哲学中,“哲学操作”并不是一个问题,不是一件被反思的事情.传统哲学的操作被含糊地说成是“沉思的”(contemplative).传统哲学中的思想分歧被认为是源于对事情的不同理解或不同的看法.哲学的真正意义就这样被掩埋在“看法”之中.  相似文献   

12.
以乡土社会为视角来探索中国法治进路,并强调国家法向民间法的妥协,这是对我国法治所承载的史命的误读,而且这种研究结论也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客观上,由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距,中国的法治从一开始就不是“农村包围城市型”。相反,是“先城市、后农村型”。就法治探求而言,“乡土法治学派”的态度是比较消极与急功近利的,他们研究的视野主要是现实中的非法治化现象,这主要源于他们认为中国的法治是“爆发型”,而非“潜移默化型”。  相似文献   

13.
韩非的人情论不是没有善恶判断的价值中立,置于“相为”关系中就会发现,它蕴含着鲜明丰富的价值观。韩非认为“父诮子怨”的自为心是依赖相为关系而产生的,因而主张“以利之为心”的利他价值观。韩非不是将利他作为善恶的标准,而是作为维护相为关系的方法,它具有工具性价值,终极目的在于通过相为关系凝聚国力、统一天下。只有坚持长远利他,才能增进不同主体的共同利益进而巩固相为关系。富强也是相为关系中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共识,君主的利他体现在满足臣民的富贵愿望,臣民的利他体现在满足君主的霸王愿望。韩非更深入地认识到自为心会导致君臣利异,根源在于臣民想获得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利益。针对君臣利异,韩非提出了公、私之分,公利是践行法治所增进的国家利益;私利不是一般意义的个人利益,而是破坏法制所获得的个人利益。君主要守护公利,要防止臣民破坏法治。韩非强调把公利作为需要维护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信息”这个概念,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接着,它又漫步于社会科学。信息是什么?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信息确实给哲学的头脑带来“痛苦”。它是隐身人,看不见,摸不着,却感觉到它的存在。让我们从一些熟悉的情况说起吧。甲向乙传递一封书信,信上有文字符号:“我明天去你家。”信息是什么呢?信息不是书信,也不是文字符号,更不是甲或乙本身。信息是由书信文字等材料、符号、信号载荷,在甲与乙之间传递的“我明天去你家”这一消息内容。因此,所谓信息,就是物质世界中,物质之间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中传递或交换的消息内容。那么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关于物体自身的性质、状态、运动等等  相似文献   

15.
发端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当它们抛弃了西方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并为存在主义本体论唱起挽歌时,迎来了一个符号化的意义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典型”概念或范畴称作一个符号化的意义世界:作为符号或代码(而不是作为具有固定含义的实体),它不仅从属于艺术系统,而且还有自己独立的系统、自己的语义家族和领地。其内涵不断消亡,又不断繁衍,它的意义不是建立在自身的规定上,即“自身是什么”上,而  相似文献   

16.
《家庭科技》2011,(10):2
亲爱的读者,又到了收获的金秋,非常感谢您在过去的一年对《家庭科技》的厚爱。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读者当做我们最可信赖的朋友,为您奉送实用的保健知识和新颖的居家生活资讯,感悟人生的美好,并因此让家庭生活更健康、更和谐,是我们作为编者的最高荣耀,希望您能从《家庭科技》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字里行间感受到我们的爱。  相似文献   

17.
吴岩岩 《理论界》2012,(8):64-66
目前国内学界对西方法治文化中具体的法学流派、思想制度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较多,而对孕育这些先进法律思想、制度的"本土资源"却少有涉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法治本土资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正如英国法学家梅因所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而传统的中国社会恰恰是一个讲求等级和身份"伦理型"社会,而非近代西方意义上的"契约型"社会,文中尝试比较中西方文明从诞生起在经济基础、人文精神、社会结构等方面产生的诸多差异,以让读者更清楚认识到在构建社会秩序的方向上——法治本土资源究竟产生了怎样根本性的影响,希望在当今法学界大多数学者都在追求如何有效进行法律移植的学术氛围中,让更多的人能关注到更深层次的法治人文精神层面改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的不是翻译的目的问题,而是翻译的动机问题。郭沫若翻译《浮士德》的目的是简单而明确的:让《浮士德》、对中国的文艺和中国的读者施加影响。至于翻译的动机问题则不同了。动机是一个规范的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或者是“与满足某种需要相联系的活动动因”。假如主体从事的是一项政治活动,那么探讨这项活动的动机就是一个政治学—心理学的课题;如果主体从事的是一项文学艺术活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不同,它不是以其内容,而是以其方法,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着眼点是各种不同文化的差异与相似性,即比较文化或跨文化的方法。“跨文化”一词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相当于其它学科中的“比较”的概念.跨文化心理学所使用的比较方法,其来源有二.一是传统心理学方法的跨文化延伸,如心理测量的跨文化应用,二是一些相关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等采用的比较方法向心理学研究的移值.此外,从更广的意义上看,跨文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表明了语言与存在的不可分割,二者是表里关系,语言与存在“同在”。哲学要求的语言,不是日常语言工具,而是更具体、更实在的语言,是和“存在”“同在”的“语言”。哲学所思、所说的那个存在,是具体的、时间性的、历史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哲学家”与“存在”同“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真的不是一种理论的工作,而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要求的语言,不是工具性的,而是存在性的,而存在性语言,则更需要生活。于是,哲学离不开母语。坚守自己母语的同时,应努力将不同语言的哲学思考成果化解,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丰富和扩大自己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