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产业区位分布是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作为中间投入产业,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属性迥异于制造业及消费者服务业产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所倚赖的主要因素亦有所不同.以台湾地区的城市为研究样本,建立生产者服务业区位分布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可对台湾的生产者服务业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台湾生产者服务业区位布局主要取决于集聚经济、产业关联程度、人力资本、城市规模及企业总部需求的影响,同时,生产者服务业自身发展阶段、内部子行业属性也会对产业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于江苏来说,国际制造业基地目标意味着在10年内制造业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3倍。如何实现这一极具挑战性的战略目标呢?大力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产业集群具有独特的竞争合作机制,能促使成员企业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和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空间、地理区位、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江苏省应当重点发展信息、石化、医药、纺织、装备、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6大制造业集群。  相似文献   

3.
我国制造业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基于米得法特-维纳克、欧曼、若丁和维纳布尔斯制造业区位决定模型,利用广东省2000、2003年的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对广东省制造业区域转移决定因素进行的计量分析表明,临近市场和经济规模是决定广东省制造业区域转移最显著的影响因素,而工资水平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企业不同职能出现空间分离趋势。总部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管理层,控制着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流向和规模,决定了城市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通常集聚在大都市。基于2009年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500强企业总部的分析表明:中国大型企业总部主要集聚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一些省级中心城市,服务业企业总部的分布相较于制造业更加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和副省级城市。运用离散选择模型模拟企业总部区位选择的结果表明:政府激励、路径依赖、集聚经济对企业总部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地市场效应是空间经济模型的核心特征之一,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工业品的需求的一个细小外生变化会带来产出的超比例增加,使需求扩大区产生一个更大比例的产业再定位.本文在空间经济学O-T-T框架基础上建立一个包含两部门、两要素、三区域的开放经济下的本地市场效应模型,以此分析本地市场需求、贸易成本与制造业分布的关系,并尝试从模型结论说明经济危机背景下外需下降、外资减少对我国制造业区域分布格局的影响,阐明在从出口带动转向平衡的内需维持的经济模式过程中中西部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危机是调整我国制造业分布格局的一个契机,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机会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有助于扭转制造业空间分布失衡的现状.另外,加快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降低区域贸易壁垒,会进一步帮助我们转"危"为"机",使经济刺激的政策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将数字经济的影响纳入两部门需求约束模型,构建了基于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新型需求联系的扩展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服务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服务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会引起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共同增长,优化整个产业结构。同时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9个地级市的数据,验证了数字经济对服务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影响,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带动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但是对服务业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证明,不能单纯地将服务业比重的提升视为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这为理性认识近年来中国服务业比重提升和“两业融合”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分析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文章首先在一个三区域经济地理模型框架中分析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均衡。主要结论是:如果国内的边疆与内地两个区域是对称的,那么与外部经济的一体化越是紧密,越有利于国内制造业活动的集中。在国内的边疆与内地是不对称的情况下,与外国的贸易自由化会提升边疆地区对企业的相对区位吸引力,把国内制造业企业吸引到边疆来;如果外国经济是专门化农业,而国内经济有相同数量的农业和制造业,贸易自由化后边疆的区位吸引力增加;如果外国经济中制造业的劳动力份额比国内大,贸易自由化后边疆的集聚力减弱;如果国内经济的制造业份额小,此时制造业集聚于内地,而当本国经济制造业部门占优势时,边疆的集聚力将增强。文章结合中国边疆地区的禀赋结构与发展特征,认为沿边开发开放政策的着力点应在于提高边疆地区的集聚力。为此,要加强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把边疆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沿边开放的国际重要通道枢纽;要全面深化改革,消除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降低交易成本;要加强边疆地区的金融发展,实现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人民币化,建设沿边金融中心,通过金融的集聚作用提升边疆地区的向心力;要加强边疆地区对外贸易的平台建设,通过边境口岸、边境自由贸易区等,释放开放带来的边疆地区的外部市场潜力;实施投资补贴,鼓励国内制造业企业在边疆地区设厂,提高边疆地区的制造业份额,循环累进,实现区域规模报酬递增程度的增加,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制造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现象,文章构建了一个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市场规模、市场潜力和运输成本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作用。通过动态面板的GMM系统,运用中国2000-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提出制造业主要向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集聚;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制造业集聚有显著影响;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水平也有利于制造业集聚。最后,文章提出了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系统地考察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对我国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各省份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和核密度函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空间相关性以及动态演进过程。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非均衡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在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以及部分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低值地区主要聚集在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在观测期内,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持续提高,各区间内的地区差距持续变大,在未来几年,该趋势可能会继续保持。本文明确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发展现状、地区差距和演进趋势,对我国数字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根据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部门比较发现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不是90年代初政府部门和经济学界一直倡导的服务业。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的制造业规模和人均制成品占有数的国际比较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和产量是非常小的。因而,经济结构转型中应以发展制造业作为重点,也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是扩大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加速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1.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影响和决定一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十九大以来,我国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不断创新、加强与国际接轨力度。基于2006—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构建DEA Malmquist模型测度各类装备制造业在各年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提供一条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整体呈上升趋势,每年以8%的比率增长;从TFP指数分解来看,2012—2013年、2013—2014年这两个时间段的TFP指数呈不稳定增长态势,先快速增长之后快速下降;对7类装备制造业子产业的创新能力测度发现,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指数M小于1外,其余产业均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多数子产业的 PTEC与 SEC值都等于1或趋向于1,纯技术效率变化以及规模效率的变化对装备制造业子产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船舶交通、建筑能源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而其成本问题正成为当前制约其更广泛应用的核心问题,其中尤以制造成本占比最大,因此,对复合材料的制造成本进行合理分析、管理与控制显得特别重要.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制造工艺成本模型(MPCM),以风机叶片这一典型复合材料构件为应用实例,对复合材料制造成本组成元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复合材料成本关系.研究表明:在复合材料构件生产过程中,基于MPCM模型的制造成本分析,可以有效地甄别制造成本中的低效利用部分,再结合生产工艺进行合理的技术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复合材料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利润.  相似文献   

13.
机车是铁路运输企业十分重要的可移动运输资源,铁路可变成本的很大部分就是由机车运用产生的。鸟局通过推行精益生产制,调整机车空间布局,优化运行交路,改善生产流程,充分发挥了机车资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始发直达列车开行、专用线和站场枢纽整合,机车运用数量和成本都得到了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机车是铁路运输企业十分重要的可移动运输资源,铁路可变成本的很大部分就是由机车运用产生的。鸟局通过推行精益生产制,调整机车空间布局,优化运行交路,改善生产流程,充分发挥了机车资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始发直达列车开行、专用线和站场枢纽整合,机车运用数量和成本都得到了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影响集聚经济的因素主要可归为运输成本和生产密度这两大类。考虑到生产密度本身又与运输成本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在影响集聚经济的所有因素中,运输成本的重要性始终都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尽管相关的新技术在方便了远程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也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其却始终无法轻易地改变经济地理的内在规律;原因主要在于:无论如何,空间距离均有可能使知识、技术、产品、人员的交流与互动会变得更加的便利和有效。应该说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已在相当程度上检验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也就是评价两个系统相互支持和利用的有效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相对有效性"概念可用来评价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资源相互利用的有效性情况.本文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看作是互为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通过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得出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有效性指数和状态协调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是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产物,其形成程度取决于价值环节片断化和空间重组过程中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之间的对比。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对其边际成本曲线的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则是影响其边际收益曲线移动的源泉。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移动共同决定了价值环节片断化和空间重组的程度,即决定着全球价值链的形成程度。  相似文献   

18.
碳中和是涉及自然、社会、经济、行为、技术、能源等多系统交织耦合和多重反馈的复杂巨系统,面临跨系统跨部门耦合性、分行业异构性、技术成本动态性、技术和行为演变非线性、社会经济不确定性等诸多挑战。开展“双碳”目标约束下碳排放技术体系研究,亟需建立能刻画上述挑战内涵的方法和技术。为此,从复杂系统的视角,自主设计构建了自下而上的国家能源技术模型(C3IAM/NET),耦合“能源加工转换—运输配送—终端使用—末端回收治理”全过程、行业“原料—燃料—工艺—技术—产品/服务”全链条,实现以需定产、供需联动、技术经济协同的复杂系统建模。为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优化、时间表和路线图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该工具成功应用于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路径的优化设计,但为了方便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关于模型应用的相关内容,将在本文的姊妹篇(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与路线图研究)中介绍。  相似文献   

19.
模块化对制造经济的影响可从行业及企业两方面来考察。在行业方面,模块化使行业原来那种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及客户服务的纵向链关系,演变为具有并行特征的扁平化网络;在企业方面,模块化增加了新的定位参数,即技术人员在模块化生存中的角色是设计师也是模块生产者。当“模块化”规则打开了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时,利用“模块化”利益重构武汉制造业,无疑是占优的选择。发展武汉现代制造业的新思维包括成为研发和设计基地,培育有竞争力的大产业,鼓励高技术装备企业的发展,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元素到发展经济的大战略中,吸引创新投资基金的投入等。  相似文献   

20.
西方经济学从收益和成本角度对企业规模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指出企业在一定的内部资源和社会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佳边界,超出此边界则产生无效率投资。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发展的“外部性成本”更加突出,企业的边界不仅要受到内部成本和收益的制约,还要受到维护公共利益的外部“权力”的制约。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以“铁本”事件为背景,阐述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民营经济忽略企业的“外部性成本”而导致的投资膨胀问题,并指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