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对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必须肩负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重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将高等教育改革推向创新阶段;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心,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培育者;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以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目标,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改革发展高等教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日本金融大改革的经济背景;阐述了日本为促进其金融业的竞争与发展,保持和加强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计划从1997年到2001年用5年时间对日本金融体制进行大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彻底改革日本的中央银行体制;改革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证券市场管理体制等。并提出了日本金融大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略论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段启咸邓小平为党恢复了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根本的“拨乱反正”;他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说明更快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深层体现;他关于改革经济体制是我国发展生产...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体制束缚了农民的主体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农村改革成功起步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论,对深化农村改革乃至整个中国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条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根本措施在于落实和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确立农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在于确立农民产权主体地位,农业生产资料产权清晰化的实质就是落实农民产权主体地位;要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落实农民产权主体地位的不同形式,“三权分置”改革可以实现产权清晰化、农民主体地位、公有制三者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刘少奇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刘少奇在有关的论述中明确强调就是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二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刘少奇提出应当划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较长的阶段———新民主主义阶段来发展经济,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以生产力为中心。刘少奇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超过生产力水平;分配问题属于生产关系,必须以生产力为中心制定公平合理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幸福观的哲学之维即从唯物主义出发,在主体上、形式上、目标上继承唯物主义的哲学先进性,为实现人民幸福的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向;实践之维在于全体人民结合新时代国情通过劳动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民生之维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力图通过提高生产力完善制度机构,在关注民生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幸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后革命时代,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毛泽东认为:一个是以建设为主题的革命,即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一个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革命,即“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直至“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则认为:一种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的革命,一种是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改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别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革命重心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发展生产力的战略转移。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逐步确立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观念,这是对传统革命观的超越与发展,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在新时期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上,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发展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问题上,把文艺服从和围绕“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为服从和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文艺的价值标准问题上,把抽象的政治标准发展为具体的生产力标准;在文艺创作的目标模式问题上,将单纯的“道德新人”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批判继承中西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将“两用”原则和“双百”方针奠定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上。  相似文献   

9.
汪征鲁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中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价值观在其成立至今的84年里,经历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或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转换;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至解放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也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对于解放思想,加深改革开放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一、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贯穿社会主义过程的始终。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总是相对稳定的,当活跃易变的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强化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工具,手段,沟通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有助于解决经济改革中的各种矛盾,为市场良性发展奠定方向保证;成为中国教育的灵魂,应对网络社会的呼唤,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现时代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起点;坚持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上发挥作用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其原因;从农村到城市是其时序;三步走是其战略步骤;既要调整生产力自身系统、又要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其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政治体制是其保证。  相似文献   

13.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其经济理论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手段;二是搞经济建设,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是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实现“三步走”的战略,农业是基础,教育和科技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反“和平演变”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论述了邓小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快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社会初期是没有城市的,当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就产生了城市。由于生产的发展,必然引起工商业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也就必然引起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以及城乡利益的对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分工最终也导致了城市的产生及其发展;反之,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中心城市。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  相似文献   

16.
评“第一生产力”的几种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在本质上是人的劳动力和自然界物的自然力的结合及其相互作用的物质交换过程。人类生活的生产、生产力的形态和技术形式,不是单一不变的。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不是生产力的要素。知识形态的科技生产力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物质生产力。"转化"是实现"第一生产力"的前提,是科技自身发展的前提。"人的因素第一"是对生产力基本要素的联系和整个生产力系统而言的;"第一生产力"是"人的因素第一"的深化和当代表现形式,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展现与确证,更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战略思想的深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共产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证明,发展先进生产力要求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要求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要求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要求正视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现实,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长期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8.
刘少奇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思想主要从两方面展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之中心任务问题;实现前述任务所要遵循的道路、原则和手段问题.关于前者,他着重阐明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路;至于后者,则着重论述了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改革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思想.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础上,从世界总格局和中国现实国情出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一)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转移战略;(二)实现"三步走"奋斗目标的现代化建设战略;(三)改革开放发展战略;(四)尚贤用能的人才战略;(五)"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祖国战略;(六)发展自己,开拓未来,一切向前看的国际战略。  相似文献   

20.
关于国有企业劳保问题的思考王素清国有企业改革是今年改革的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国有企业重建新的体制,改革影响发展生产力的各种陈规旧章,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劳保制度的改革。它吸引着社会广泛的注意,牵动着千家万户;不仅关系着离退休职工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