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经济史学家李埏教授自五十年代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大讨论中首创“多种形态并存说”以来,一直在土地制度研究领域求索不止。他考察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多种土地所有形态之间矛盾运动的丰富内涵,探究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貌、特征及历史渊源。从理论上首次明确了土地国有制的概念和体系,并将它置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之中,尤其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察,深刻揭示了土地国有制的周期性运动规律与历史演进趋势,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拙作《战国新兴地主阶级说质疑》经详细论证后指出:战国秦代是土地国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私有制始终没有确立,从而也不可能产生出一个以土地私有经济为基础的地主阶级。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地主阶级形成于两汉时期。随着两汉土地私有制的相对成立,在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制度的要求下,一个以军功官僚为主体的地主阶级才逐步产生。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这个并非主要靠经济手段而形成的地主阶级,其性质特征与传统公式化的理论说教有着极大的差距,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发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的讨论,意见纷纭,迄今仍有各持一说者。有的持国有制论,有的持私有制论,有的持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论。我们的看法属于第三者,同时认为就各个不同时期而言,还要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国有制论和私有制论,各有其片面性。我们应从历史实际出发,引出应有的科学结论,切忌只从条条框框出发,“原则”加“例子”。须知中国封建制,特别是秦汉以后的中国专制主义封建制,同别的国家相比是有很大的特殊性的。  相似文献   

4.
以战国中叶的商鞅变法、魏晋时期的占田荫客制和中唐两税法为标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夏、商、西周是土地私有制的萌芽时期,战国秦汉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期,魏晋至隋唐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时期,中唐至明清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定型和成熟时期。关于土地制度的演进阶段和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我们另有专文论述。本文着重动态考察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特点,及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论明朝国有军屯土地的私有化吕景琳在进入地主封建制以后,土地私有制是基本形态,但它的发展成熟又是一个过程。随着封建王朝周期性更替所造成的大片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封建国家往往在这个基础上实行部分土地国有制的分配与经营。明代国有土地称作官田。官田的种类很多...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制度建设从封建经济制度向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转变的过程,也是将自己的制度建设融入到世界历史的制度建设中的过程。其本质上,则是经济制度的价值性从纯粹的体现为“物”(作为制度的制度)的价值,转向体现为以人为中心的制度的伦理价值建设之路。一、经济制度变迁历史轨迹的勾勒中国经济制度的历史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封建大一统经济制度与自然经济时期自封建社会产生之后,封建国家统一的土地私有制制度和自然主义的小农经济方式的中国经济制度,直至建国前都没有太大的改变。也出现了一些所谓民族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7.
汉唐间的土地买卖,以及与此相连的封建土地所有权问题,历史上就有争议,至今仍然意见不一。较早的争论出现于马端临《文献通考》。该书评论唐朝均田制,引了叶适的一段言论:“要知田制所以坏,乃是唐世使民得自卖其田始。……唐世虽有公田之名,而有私田之实……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马端临说:“水心言唐方使民得立券自卖其田,而田遂为私田。此说恐未深考”。他认为“秦开阡陌之后,田即为庶人所擅”,“民得以自买卖田土矣”。两人都把土地买卖与土地所有权联系起来,但在时间上看法不同。解放后,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中,再次碰到这个问题。一些同志指出:“根据经典著作的指示,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史实,土地买卖可以作为衡量土地所有权的标尺”。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封建社会的土地买卖,不过是一种“诡诈的买卖”,它“不但不能证明‘自由的私有权’的建立,反而意味着在封建社会的农民是以土地所有权的丧失而换取使用权为其特征”。更有同志提出:“所谓经过买卖的私有,只是在封建法律下被承认的,而法律是统治者所订”,因而认为土地所有权“在专制封建主义的中世纪‘就是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封建的土地国有制”。这里的分歧就不仅涉及汉唐时期(乃至封建社会)土地买卖的性质、意义,而且关系到对封建土地所有权的理解了。本文试图结合汉唐间土地买卖的事实,对“封建式的私有”谈点粗浅意见,供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一)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老挝都处在封建领主制阶段,实行土地国有即王有制,不存在土地私有制。(二)老挝封建领主制的特点主要是:1.在土地国有制下,各阶层有条件的领有、占有和使用土地;2.村社成员即农奴在定期调整分配的基础上平均使用土地,地租和赋税合而为一;3.寺院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由村社成员耕种,寺院的经济关系成为整个封建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土地兼宗教性和封建性于一身,佛界的权力和世俗的权力结合在一起,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三)领主分封制是当时老挝国家分裂、衰败的主要原因,对后来老挝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日本封建土地国有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封建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封建土地国有制,这种所有制形式在印度是一典型。其他东方国家是否也存在这种財产形态?如果存在,各具有哪些特点?这是研究东方封建社会史必須首先解决的重要課題。本文拟就大化改新以后日本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对日本封建土地国有制形式及其特点試作粗略探讨。一、日本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公元七世紀中叶,日本史上发生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即所謂“大化改新”,这是以天皇为首的封建主上层統治集团所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演进轨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土地私有制的演进阶段战国中叶的商鞅变法,魏晋时期的占田荫客制和中唐杨炎两税法,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演进历程中的三大转捩点.以此为界标,可相应划出四个发展段落来:第一阶段:夏商周三代井田时期.以土地公有与私有的斗争为该时期的中心内容.战国商鞅变法前,是井田制度占统治地位.所谓井田,按赵俪生先生的科学界说,是原始共产制社会遗留下来的农村公社土地制度在阶级社会初期的次生形态(《有关井田制的一些辨析》,《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从西周到鸦片战争,一直是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这一生产方式经历过两大发展阶段,即:封建领主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生产方式阶段.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前者向后者过渡的变革时期.当时,铁制工具的应用,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封建领主的统治地位,买卖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土地私有制,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形式,这些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为新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新兴阶级的壮大,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新的理论思想体系,他的思想较为集中地记载在《论语》之中,他的经济思想就是其理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萧铮认为人们对所有权的追逐促进了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不论是从历史发展还是现实需要来看都有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而就中国的经济、政治等状况来看,土地国有不具可行性。萧铮捍卫土地私有而诘难国家所有,一是要通过维护与发展私有产权来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出于维护既有政治秩序与政治稳定之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东汉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东汉时期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特点。东汉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由不够成熟向成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其封建地主制经济较前有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大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特别是富民地主中的大商人豪强的经济力量大为增强,出现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地主田庄;主要生产者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了;在地主阶级内部形成了世族地主阶层。  相似文献   

14.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土地制度上实行了均田制,与均田制相配合还改革了赋税和推行了三长制,取得了显著的政治经济效果。北齐、北周、隋、唐初都坚持均田制,直到唐中叶才废止。可见均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时近三百年,影响深远,不容忽视的土地制度。北魏均田制虽然在本质上并不否定封建土地私有制,但它产生于政府掌握的官田在数量上超过私人占有土地的特殊条件之下,政府授予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到最后一个王朝为止,围绕着土地占有关系的矛盾,中国历史上爆发过无数次动摇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因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直困扰了地主阶级思想家们二千年之久.历史上曾出现了不少土地思想和土地政策,无论是董仲舒的限田论、王莽的王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的均田制、李觏的限田政策,或则是林勋的所谓井田制和方孝孺的复古井田制思想,到丘浚的配丁田法……等等,但都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成为封建社会不能治愈之顽症.到了近代中国,土地问题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课题。虽经历了一个由地主阶级改革派试图改造和修补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的过程,如龚自珍《农宗》中阐述的土地思想,是要借宗法制度来维护封建的剥削关系,按宗法关系占有土地和组织生产,使地主阶级私有关系长期保存下去。到太平天国革命农民提出带有绝对平均主义色彩的《天朝田亩制度》,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如陈炽主张像英国那样办资本主义农场和梁启超所向往的资本主义的农业经营方式,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提出带有资产阶级空想特点的土地公有制和土地国有制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以孙中山提出的较能完整体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纲领。所有这一切主张或政策措施,只不过对地主土地占有作一些限制或者土地重新分配,或者鼓励地主向农业资本家转化,但都没有主张取消地主土地所有制,故均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更不可能实现“耕者有其田”纲领。唯有中国历史进入现代,中国共产党运用暴力革命的手段,依靠广大农民阶级,彻底摧毁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的宏伟业绩。毛泽东正是在这土地问题上显示出他超越前人的见识和解决问题的卓越能力。他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抓住每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切实可行的主张和办法,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纲领、土地分配标准和办法,真正实现了数千年以来农民的愿望,做到了“耕者有其田”。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探索毛泽东的土地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周期性的大灾荒和残酷而频繁的战争,由于封建社会一直釆取多子平均继承财产的制度,还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占有权转移十分频繁和不稳定。为了减轻因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动造成的对政治统治的冲击,减少因经济的波动而引起的政治上的稳定,封建统治阶级就釆用了种种办法,以减轻和缓和土地转移对政治统治的冲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官僚制度,并使这种官僚制度尽量与土地的占有关系脱节,不受土地占有权转移的影响,以割断土地占有关系与政治统治的直接联系,不因土地占有关系的不稳定而影响到政治统治的不稳定。这种逐渐从土地占有关系中游离出来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中国封建官僚制度在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某些独有的特点。首先是权利的相对不稳定性,官员常被撤换或罢免,职位升降无规律。其次是封建等级之间的相互依附性,上下级之间变成主仆关系,结成“朋党”,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巩固等级地位。再其次是权力的贪婪性,表现为由于权力的不稳定引起对权力的滥用,并促使当权的官吏尽快将自己的特权转让给子孙。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重大改革与启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从优化土地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经济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出发,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了四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把封建所有制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私有制土地制度。它是通过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公尝、宗教等封建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和农村劳动者而实现的。它的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高度统一,农民生产积极性泽高。以农户家庭为经营单位,生产规模细小,适应当时农村低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发展要求,土地产权可以流动,允许买卖、出租、典当、赠与等交换活动,有利于土地等资源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8.
《天朝田亩制度》新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平天国起义时揭橥了上帝教教义和反满“民族大义” ,没有提出农民的土地要求。土地私有不符合太平天国上帝教反对私有制的教义。与历史上的“均田制”比较 ,太平天国立国后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没有类似“桑田”与“永业田”私有的规定。《天朝田亩制度》的“分田”与“均耕”只是平均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 ,以实现在此基础上的产品的平均分配和“同享”。重审《天朝田亩制度》 ,可以发现“平均分配土地”只是对其的误解。  相似文献   

19.
杨志玖同志近作“如何体会经典作家关于东方土地制度的理论”一文,对士地制度之谜澄清不少,但还有余蕴,特作此篇。土地制度,就是土地所有权的形态。随着社会发展,土地所有权有各种不同的历史形态;但论其性质只有两种:公有、私有。它所呈现的各种形态,也不是天花乱墜,而是循着一定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商品经济系统范畴的提出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一个重大形态或历史阶段。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从马克思到现在,人们对这方面理论的研究尚不很深入。这突出地表现在其理论范畴本身的单调上。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商品经济仅区分为两种类型的范畴。即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的小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而且,在马思看来,无论是简单商品经济还是发达商品经济,都是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前者亦即小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