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为开创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有必要探求过去的五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主要包括1、必须正确地坚持现代文学研究的指导思想;2、必须辩证地看待作品的社会影响和作品的艺术成就;3、必须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4、必须科学地对待文学史的划分;5、必须培养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现代文学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寻作为生命现象的疾病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被赋予的隐喻功能,运用作品细读及归类分析的方法,挖掘出现代文学疾病抒写当中所隐藏的社会、文化以及道德内涵。认为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疾病不仅仅是在陈述一种个体生命的痛苦体验,而且常被当作对文明的隐喻与批判;反映出现代文人的浪漫风气;包含着作家对主人公的道德评判指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马良春在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的过程中,对文学史的研究提出了一看法: 他认为,过去我们的现代文学研究存在两大弊病:一是缺少历史的特点,就作家谈作家,就作品谈作品,文学史的撰写成了作家作品论的拼合;二是太拘泥于三十年的时限(1919年——1949年),很多问题的研究不能揭示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要改变过去的弊病,从文学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关键是要法意思潮的发展。历史证明,每一个作家及其作品都是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4.
韩人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韩人形象大都是英勇的反日爱国斗士;当代文学作品中,韩人形象则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重在描摹现实生活,挖掘人性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甲午论”,把现代文学的起点从“五四”向前推移了近30年。其立论的根据是1887年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定稿、1890年陈季同在法国发表法文中篇小说《黄衫客传奇》和1892年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在《申报》附刊《海上奇书》连载。然而现代文学的诞生,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必然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思想特征的标志性事件或作品,能够代表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并随之出现新的文学局面,开辟出新的文学时期。“甲午论”提供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量变的现象,是在旧文学体系中出现的个别新因素,显然尚未达到质变。“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主张“人的文学”,实现了思想、文化从旧到新的质变,才是现代文学的起点,鲁迅的《狂人日记》才是现代文学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市民生活、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 ,对老舍的研究多以他的长篇小说和戏剧为主。而在老舍短篇小说中也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小市民形象 ,他们构成了老舍作品中“市民阶层”独特的人物画廊 ,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7.
心血凝成的精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梁惠陵由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严家炎和孙玉石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已问世。此书收有近80位作家从1918至1949年间发表的有代表性的名作144篇,其中诗歌75篇、散文36篇、小说29篇,戏...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存在着一个现象 :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文学的学术资源甚至将之搁置。表现在 :一是语文教材现代文学作品的遴选与现代文学的文本资源脱节较大 ,二是中学教师教授文学作品的教法与教授内容与现代文学的学术资源脱节严重。原因在于教育理念的陈旧和教师人文素质的低下。对现代文学研究界而言 ,难使研究的当代性得到充分发挥。解决学术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问题 ,策略应是做到“两合作”、“两指定”、“一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创作规律的角度,阐述了张恨水的小说创作从改革章回体起步,虽然走的是一条与新文学作家作品相逆的道路,最后却殊途同归,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雅与俗、作品的艺术品位与商品属性诸关系的处理上,无疑会给当代文坛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学"向左转"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而民俗叙事始终主动参与并推动此进程。丁玲是其中转得顺利成功的典型作家。在文学书写的过程中,丁玲始终以女性的视角,采撷婚姻民俗参与作品叙事,赋予作品以生活质感和历史厚重感,为我们总结现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婚姻民俗参与范式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1.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文学文本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艰难性及其深层原因,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下对权利崇拜与金钱崇拜的后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中,文学的接受主体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读者对文学的人文精神的接受与追求作品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变成了对于文学刺激性与消遣性的阅读;读者主体性在退化,读者与一些追求世俗化的作者共同联手解构当代文学的理想精神,从而使得表面繁华的当代文学实际上在退化衰弱。大量的文学文本存在也仅仅是一种缺乏读者的潜在“文学作品”。文学文本要实现其文学作品的转换,当下读者必须经得起时代的物质考验,要培养自己阅读经典的兴趣及从整体上提高读者的文学意识。  相似文献   

12.
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现当代解构主义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批评理论力作《阅读的伦理》将文学批评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从相关概念的梳正、个案文本的伦理解读等方面阐释了文本的阅读与伦理的关系。但现代阐释学认为 ,文本是不可辍读的 ,这就决定了所有阅读都将是“误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梁启超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出发,分析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他如何跳出传统窠臼开启新文学,并着重论述后者。本文注意到,进化论和辩证法这两种科学思维方式较为普遍和娴熟地运用在梁启超文学观念中。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大型图文杂志<良友>画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坛舞台,大量文体杂陈、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都在此一展风姿,真实反映出当时的文学时尚.其初创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新旧文学共存,而且曾发生过从旧派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变,折射出中国新旧文学决裂并逐渐融合的戏剧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从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现代思潮流派期刊研究、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关系研究、现代诗歌研究、现代文论与批评研究、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及文学史的编写等六个方面对新时期以来湖南现代文学研究三十年作出总的综合论述,认为湖南现代文学研究三十年成果丰富,成绩斐然,不少学术成果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重大性。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赏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有画龙点睛之妙,尤其是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可以从起、承、转、合的戏剧手法中,牵引观赏者蛰伏的情感,以回应对人生更深刻的体会.本文以现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以及颇受好评或得奖影片为主,尝试对现代文学与电影中存在的焦虑与自我实现作哲学的分析,以便更深入地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当下文艺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文艺传播媒介接收到名目繁多的文艺作品、文艺思想和文艺信息。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耕读形式也随之丰富多彩。现代耕读文化代替了古代耕读文化,但是,现代耕读文化却在文艺传播多样化的今天偏重于“耕”,而忽视了“读”,现代耕读文化的发展堪忧。  相似文献   

18.
日本现代“变形”题材作品中的“翻案”之作多承袭中国古代同类作品的素材加以改写,表达出完全现代的主题.其中的“变形”因素完全成为象征性的表达手段,日本的批评家对这些因素的含义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这让我们看到了“变形”这一古老母题是如何在新的文学语境中继续生存繁衍,焕发出全新的活力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公共领域是解读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有益视角。启蒙运动一方面是对以人为本的个人主体性的强调,另一方面是对理想社会公共性的期待。启蒙运动的这两个核心要素分别融入到18世纪作者文本创作、作品流通、读者阅读的实践之中。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的互动主导了由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参与的实践话语,它们的语言交往行为是公众舆论发展及公共领域形成的依托。作者—作品之间的文本生产关系、作者—读者之间的文学批评关系,这两者的互动成就了公众舆论实践话语,在这种语言交往行为中,文学公共领域得以形成。文学公共领域借助文学作品,即以美学形式呈现的语言交往行为实践,推动民众在表达个人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凝练共识,成就社会公共性,实现政治变革。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笔下,集人情厚重纯朴与山水潇洒灵秀于一身的济南城市形象,既是一种实写,更是一种文学创造,它包含着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从乡村到城市、传统到现代转换过程中的困惑与矛盾,流露着中国知识分子对古老传统文化的伤逝之怀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