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迫切需要理清乡村产业兴旺与国民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等之间的关系。乡村产业兴旺,并不意味着乡村产业要为当地经济增长作多大贡献,但应进一步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增强当地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各地为此要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乡村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同时,作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产业兴旺应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促进,协同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作用,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乡村产业兴旺要靠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供动力和支撑,靠惠农强农政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浅谈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进党章,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大战略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中国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已然开启。乡村产业融合,是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实现产业兴旺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乡村产业融合应当秉承“稳固一产、精致二产、做活三产”的思路,通过深度挖掘多种生产要素,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并打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服务支撑体系,逐步突破乡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困境,为实现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发展之匙,以期利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全局,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表现在:投入产出较高,产品质量优良,产业特色高效,绿色生态安全,三产融合发展,要素配置合理,经济效益显著,支撑体系有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加快科技研发和推广,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长效脱贫、走向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全面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率,需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文章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为主线,进一步阐述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所内含的五大目标任务及其内在逻辑和有机联系,探讨新时期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若干问题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推动资源贫乏型乡村实现产业兴旺,是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从袁家村的发展实践出发,可以提炼出资源贫乏型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的演化机制:在初创期,发现乡村隐形资源,通过社会关系汇聚资源并借助社会信任调动资源,建立社会资本共建机制,打造产业发展起点;在扩张期,深挖现有资源,借助资源重组和资源拼凑策略,建立多元合作共治机制,推动产业规模壮大;在成熟期,吸引增量资源,通过交叉持股打造利益共同体并借助三次分配平抑收入差距,建立股份合作共享机制,推动产业从扩张走向成熟。这一解释不仅为资源贫乏型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从理论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是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不仅以农村经济收入增长为目标,更是乡村综合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贵州省黔县根据学术伦理要求,本文中的黔县及相关地名、人名均为化名。的产业发展实践为例:近年来,贵州省内相对偏远的农村社区结合本地优势,探索优先发展精细有机农业,辅以特色手工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的综合发展路径,偏远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能够有效投入产业发展过程,从而将产业发展“楔入”乡土实际,塑造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内生性发展道路。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农村的产业发展模式不能照搬沿海地区农村的经验,以剩余劳动力外流为特征的外生性发展路径仍然是偏远地区农村家庭生计的主要来源。产业兴旺的定义和衡量标准须切合当地实际,产业兴旺的动员与受益主体是当地群众。乡村的外生性发展与内生性发展模式本质上不互斥,二者相互补充并将在远期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良好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全面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数字经济发展为乡村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因此,为解决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难题,实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一要完善乡村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筑牢数字人才根基;二要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丰富数字文创产品类型;三要创新“文化+数字”产业模式,培育乡村文化品牌;四要加大吸引外部投资力度,夯实乡村经济基本盘;五要优化乡村文化产业管理体系,提升乡村管理效能,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乡贤的特征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性因素。在乡村空心化及精英严重流失的情况下,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亟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作为新时代的一种关系型社会资本,新乡贤是现代乡村社会资本的"人化"凝聚,也是汇集乡村振兴强大合力的重要媒介。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和优势,释放人力资本活力,既是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紧缺问题的需要,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0.
"精准脱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新时代我党针对"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决定。两大战略的本质规定性都是通过政府输入外源性发展要素来实现对象(乡村社会、贫困人口)的内源性发展。在两大战略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一方面,发展乡村产业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基础和着力点,另一方面,实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依托,因此,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是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展开工作部署。乡风文明,就是要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这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然而,目前我国乡风文明建设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亟须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尽快扭转农村社会道德滑坡的不良局面。具体而言:一要提高全社会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三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四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新发展阶段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势必要寻求新动能。数字经济在乡村产业专业化、融合化、信息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能从效率提升、产业变革和结构优化等方面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存在着数字化转型能力不强、要素协同运转不通畅、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以及产业衔接不充分等制约。因此,需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乡村产业数字化,提升乡村产业要素协同度和乡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健全乡村数据分享机制,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有效衔接,进而有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农"思想的大传承,这是基于"三农"在开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独特作用。邓小平时代"三农"工作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出发,既服务于改革开放新实践的需要,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布局,把"三农"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中谋划,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战略视角;胡锦涛时代的"三农"工作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我国"三农"工作的一次重大调整,是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务实性,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三农"工作的一次过渡,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满足了唯物史观的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坚持人民至上的乡村振兴战略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成果由农民群众共享,最终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农村文化、兴旺农村产业、保障社会稳定、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存在服务设施投产失衡、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人才短缺、服务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完善部门协调和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机制、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结构、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打造“有标准、有内容、有人才、有网络”的现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相似文献   

16.
乡村创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主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基于2013年中国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移民就业经历对"城归"人口创业类型与动机的影响。结果显示,移民就业经历对"城归"人口创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明显提高了"城归"人口个体型创业的概率,但对企业家型创业概率的提升作用较弱,这在纠正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移民就业经历使"城归"人口形成积极的社会认知,进而对创业产生积极影响;具有移民就业经历的"城归"人口在严格实施正式制度的社会氛围中所建立的社会信任与阶层认同,是其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总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根本问题是产业兴旺。发展农村产业应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其次发展以特色加工、旅游等为代表的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特色产业。资源禀赋不同的城市郊区、近工业园区地区、农业基地示范区、欠发达山区等,可以因地制宜,走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产业发展路径不同的地区都可以通过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使人、财、土地等要素得到充分保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顺畅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国乡村承载了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为乡村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而发展红色旅游在激发乡村产业活力、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当前,红色旅游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产业融合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多元主体联动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聚焦现实问题,通过强化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内涵、凝聚多元主体等有力措施发展红色旅游,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理论逻辑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统一于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促进农民增收是二者衔接的基点。在实践逻辑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可分成“巩固”和“拓展”两个阶段,应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五位一体”机制:在乡村产业发展维度,做好产业扶贫政策同“产业兴旺”目标衔接;在乡村生态文明维度,做好易地搬迁生态修复、生态扶贫政策同“生态宜居”目标衔接;在乡村精神文明维度,做好扶智扶志政策同“乡风文明”目标衔接;在乡村社会治理维度,做好驻村帮扶政策同“治理有效”目标衔接;在乡村民生保障维度,做好“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同“生活富裕”目标衔接。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的必然选择。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有机融合催生了创意农业,它运用文化的力量实现乡村农业资源的价值再造和乡村文化的有续传承。台湾创意农业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已经风生水起,显示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而依托强大的市场资源和高速发展的科技水平,大陆的创意农业也已经蔚然成风。两岸创意农业各有优势,应从制度设计、资源整合与运行机制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创造现代乡村蓬勃发展的生机,为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断裂化”、乡村环境“破败化”、乡村人口“空心化”和乡村精神“衰落化”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