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特殊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高龄空巢老人问题日益严峻,他们与中、低龄老人相比,在需求方面具有更大的特殊性,处于更为弱势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特点的描述,详尽分析了他们在日常照护、医疗护理、生命安全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特殊需求,以期能够为提高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完善城市社区为老服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老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对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初步分析和探讨了农村老人的养老方式及观念变迁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区域比较。研究发现,“养儿防老”已变得难以为继,多数老人在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自我养老,“土地养老”在部分农村地区较为盛行,但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较为盛行自我养老,中部地区盛行家庭养老,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盛行土地养老。究其原因,可从土地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三个面向对其作出解释。为顺应当前中国农村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的发展变化,从可能性、必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四个层面提出了农业养老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给人身保险市场带来深远影响。基于江苏省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和人口地域结构的变化描述以其对人身保险市场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构建检验模型,研究人口结构转变对江苏省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少年儿童抚养比、有配偶的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比对人身保险市场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男女性别比对人身保险市场发展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老年人抚养比、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平均家庭户规模目前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此,提出江苏省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李琰 《社区》2008,(11):48-48
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人口结构迅速老龄化已成为法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尤其是二战后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一代人开始步入老年队伍。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法国人口总数的21.1%,其中85岁以上高龄者达108万,到2010年估计将超过160万。法国社会已达成广泛共识:帮助老人安度晚年应当成为全社会共同承担的一项责任。  相似文献   

5.
人口结构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生态环境变迁与人类自身发展相互作用的历史产物,研究掌握人口结构变动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包括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这两大因素的人口自然结构,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生物基础.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人口性别结构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1至2012年中国农村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人口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少儿抚养比下降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老人抚养系数升高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前农村人口结构转变将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农业经济的增长将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其对居民消费上升的贡献会随着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而被强化,但随着老人抚养比的上升逐步被弱化。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交付的综合平衡及模型设计倪波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变化,中国农村到二十一世纪二三十年代将出现老人数量上的特大高峰,农村老人的抚养系数到那时亦将达到极大值。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限制,中国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事业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8.
三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后果是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老龄人口的增加。城市中机构养老的方式开始成为家庭养老的一种补充。由于这一养老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家庭养老方式密切相关的孝道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突,因此它所带来的人们对"孝道"认知的改变值得特别关注。通过对南京养老机构中老人及其子女的个案访谈资料,初步分析和探讨了与机构养老有关的养老方式及其孝道问题。结果发现,城市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包括子女工作忙、家中无人照料、住房紧张、与子女关系不好、长期生病等。对于机构养老的态度既有满意的,也有观望不定的,还有消极抵触的。而其子女的态度也是既有积极的,也有矛盾的。但无论老人还是子女,都不认为老人进机构养老是子女不孝顺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今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城市由于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结构,面临着更为庞杂的养老问题,尤其是城市空巢老人的供养问题。只有实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两种方式相结合,加快实施专业化人才培育及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等措施,才能改善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人口问题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所关注,这是因为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中,人口的多寡增减往往是一个王朝兴盛衰败的标志,也是创造社会财富最活跃的动力。研究唐代的人口数量及其地理分布,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一时期中的种种重大历史问题,而且可以使我们从其前后的人口数量和地理配置的变化中来寻找内在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来解剖历史,服务于社会。一、唐代人口变化情况纵览有唐一代,享国二百八十余年,前后人口情况变动较大,就其总体情况而言,呈驼峰状。现参考岑仲勉先生《隋唐史·唐史》第四十节所考订的人口…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孝道有许多敬老、养老的思想和措施,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中国传统孝道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养老中起到了保障、凝聚、调控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时,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孝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老年人口问题加剧和养老资源非常有限的双重困境。文章根据老年人口需求和解决老年人口问题所需资源,将老年人口问题分为四类:物质问题、照料服务问题、精神慰藉问题和社会参与问题。分析表明,2000年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问题以物质问题和社会参与尤其是劳动参与问题为主;2030年到2050年,以照料服务问题和精神慰藉问题为主;2050年到2100年是全面提高老年人口的物质、照料服务、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水平的时期。并简要分析了这一演变对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孝亲观念应该是随人类进入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阶段而产生的,传说尧、舜时代,便有了孝的观念和行为。具有信史依据的孝观念、孝行为和孝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内涵由"孝死"向"孝生"转变,成为子女善事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对"孝"进行理论升华,完成了对儒家孝道理论的初始建构。历代统治阶级都很重视对孝德文化的弘扬,甚至将其制度化和深入到启蒙教育等生活的各个角落。进入近代以来,孝文化与整个传统文化的命运紧密相连。"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虽然是应该肯定的,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对传统孝道文化不能简单对待,而必须溯其源流,辩证分析,去糟取精,实现由传统"孝道"文化向现代"孝德"文化的合理转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转型期老年人生活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转型期在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化使老年人的社会地位日趋衰落,家庭养老也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从人口、家庭、经济和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探索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影响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几大因素;从经济来源、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剖析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老年人所面临的家庭养老危机;提出了改善老年人生活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遏制城乡差距扩大,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性问题。通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对秦皇岛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融入城镇的各种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国际残疾研究的模式经历了宗教/道德模式、个人/医疗模式和社会模式。残疾社会模式否认残疾是个人问题,强调社会环境因素对残疾的限制作用,认为残疾是个人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残疾人权利是一种公民权利。残疾社会模式有许多具体模型,如功能限制模型、失能过程模型、政治结构模型等。国内残疾养老保障体系的研究还少有引入残疾社会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残疾养老保障体系的建构愈显迫切,但目前我国残疾人养老保障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残疾社会模式对我国残疾人养老保障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对清末至五四时期文化和政治上的偏激倾向持一种批判的立场,在中西文化的位置怎么摆、共和抑或立宪、“民主主义”等问题上,采取一种可贵的中庸立场,从而在当时思想界发挥一种矫枉过正的作用。梁启超是戊戌一代人中唯一一个超越了戊戌时代的人,而且越到后来越表现了一种守成的倾向,甚至几可视为一个现代保守主义者。正是这种守成倾向使他具有一种在当时人看来落后、过时甚至反动,但现在看来却十分正确的中道精神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十几年间,学界对“民本“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民本思想的流变、民本思想在近现代的转变、当代中共的民本思想和有关研究状况的梳理等几个方面。这一时期“民本“问题的研究还拓展到中国经济思想史和当代民营经济、近现代新闻史和唐诗研究之中,孟子、黄宗羲、孙中山和中共主要领导人是受到较多关注的人物,各种“新民本主义“是引人注目的新说法之一。这段时期“民本“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重复性研究较多、对近代状况从历史角度系统梳理不够、基本资料整理滞后、基本概念混用,以及学风欠佳等问题。学界当在注意解决具体的学术问题的同时,能从学风上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