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后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产生,有深刻的理论原因。把阶级斗争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无论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还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介绍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时都把阶级斗争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特别重视,并且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他甚至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误认为是阶级斗争学说。偏离了科学的阶级划分标准,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又一重要理论原因。在土地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套关于划分阶级的科学标准,但在合作化中,却把“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作为分析社会阶级关系的依据,从而偏离了阶级分析的科学性。以“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划分阶级,是导致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错误估量的主要原因,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承认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规范性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马克思对阶级利益与经济基础的强调,一般认为马克思哲学与承认理论是相对立的。通过梳理“主奴辩证法”与异化劳动,交换价值与承认关系的物象化,以及阶级斗争与“为承认而斗争”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承认是马克思劳动异化批判与交往异化(即物化)批判的规范性标准;马克思通过坚持无产阶级的利益,坚持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异化或物化问题,这是由于现代社会建立在“物的依赖”基础上,承认就必然表现为生产资料占有、物质利益分配等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包括社会和谐的价值理想;阶级斗争理论和对阶级社会阶级对立不和谐现象的批判;对资本奴役劳动这个当代社会最大不和谐现象的分析批判;对人与物关系种种不和谐现象的批判;追求人与规律、必然与自由关系的和谐等。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当代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对商品、市场、资本努力用其利而避其弊,从而为符合马克思理想的和谐社会到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阶级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方法。为了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阶级?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正确地进行阶级分析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常识,似乎人人都已懂得,其实不然。我们认为戴清亮同志的《阶级分析的唯物辩证法》一文的一些观点,就很值得商榷。他认  相似文献   

5.
如何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来,我们犯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搞“以阶级  相似文献   

6.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的阶级斗争,这是关系到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安定团结搞四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科学地总结了我国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内部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作出了新的正确的结论,为我们当前和今后正确地进行阶级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周可 《学术论坛》2022,(4):50-58
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导读割裂了《资本论》的政治维度与理论维度,在实践中容易导致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在理论上也站不住脚。马克思本人的提示和当代学者的政治式解读,都揭示出《资本论》商品篇与阶级斗争的紧密关联。虽然《资本论》商品篇没有直接讨论现代社会的阶级斗争,但其中的阶级叙事表现为:一方面,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暗含着现代社会阶级理论的前提预设,勾勒出作为商品占有者的个人所具有的独立、自由、平等和所有权等特征;另一方面,通过考察商品交换关系的人格化、社会分工体系的作用,以及商品的拜物教性质,马克思揭示了商品占有者背后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关系。内含于价值理论的阶级叙事构成了《资本论》阶级理论的逻辑起点,划清了与资产阶级理论家的现代阶级理论的界限,因而具有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6,(2):38-46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基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维度,当前对于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研究,应聚焦如下问题:何谓阶级?何谓阶级斗争?如何看待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何时退出历史?何谓无产阶级?何谓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何谓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战略性?如何理解一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非单一性等等,并作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时代的评述。  相似文献   

9.
今年五月,李其驹同志在《关于过渡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中,对于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李其驹同志为了探讨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规律性,提出了两种观察社会现象的方法:划分阶级的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从李其驹同志对于这两种方法的理解来看,我认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的法国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法国自身的经济状况和阶级结构塑造了法国的政治传统,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理论,不仅孕育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学说,也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当代"法兰西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学界的一种理论建构,表现为以异质、多元、解构等为核心特征的激进思潮.它浓缩了后革命时代欧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反应,迎合了新自由主义的转向.从法国政治传统到当代"法兰西理论"的演化,反映的是从阶级斗争到理论抗争、从内部批判到外部超越、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哲学理论的嬗变,反映的是政党政治和阶级逻辑的退却.  相似文献   

11.
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布迪厄阶级理论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集中讨论了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在指出布迪厄对经典阶级理论进行了关系主义改造 ,以及其理论的经验基础来源于法国资源的特点之后 ,作者梳理了布迪厄阶级理论及马克思与韦伯的师承关系 ,认为布迪厄把阶级理论安置于其社会空间理论之中 ,并根据资本的构成和数量来判别行动者的阶级性情 ,而阶级斗争也变成了争夺对于社会世界表征政权的符号斗争。最后一部分结合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与中国语境 ,对布迪厄的阶级理论进行了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1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思想。笔者认为,马克思是从异化的实践和革命的实践两个方面考察历史,并把异化的历史和扬弃异化的历史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一思想贯穿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阶级斗争理论、政治经济学成果和晚年对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林彪、康生、“四人帮”及共同伙,在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上散布了一系列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他们在这方面所散布的反动谬论,是林彪、“四人帮”那条极左路线的理论基础,曾经欺骗了不少群众。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到处乱打棍子、乱扣帽子、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都是在这一“理论”的煽动下干出来的。为了彻底肃清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流毒和影响,进一步落实党在各个方面的政策,澄清他们在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上散布的谬论,对于认真执行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彻底平反冤假错案,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集中力量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打算就阶级的产生、划分的标准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来批判他们所散布的反动谬论。  相似文献   

14.
<正> 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机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康生也不例外。他虽然没有什么理论著作,但却利用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到处发表讲话,作报告,散布种种谬论,危害极大。本文试图就阶级的划分、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斗争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剖析康生篡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种种谬论。  相似文献   

15.
阶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这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已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所反复证明.坚持和正确理解这一观点,对于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当前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去年十月间,李秀林、郑杭生同志在《没有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见一九七九年十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的论点:认为阶级本身"是一个经济实体"、"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阶级对立加剧和工人运动高涨的情况,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分析这一矛盾发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运动及其阶级斗争的规律是不以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研究会第一次年会,于一九八○年三月四日至九日在成都举行。会议就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时,大家一致认为林彪、“四人帮”诬陷刘少奇同志搞“阶级斗争熄灭论”应予推倒。因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随着阶级的消灭,阶级斗争也会逐步熄灭。我们不是“阶级斗争熄灭论”者。因为阶级斗争尚未熄灭;我们是“阶级斗争逐步熄灭论”者,因为阶级斗争正处在逐步熄灭之中。对于人民内部还存在不存在阶级斗争,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人民内部还存在阶级斗争。因为现在讲阶级斗争,已经不是过去剥削阶级尚存在时完整形态的阶级斗争,而是同剥削阶级残余的斗争,阶级斗争也是一种残余形态。这种阶级斗争,并不全部表现为敌我矛盾,同时表现为人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形成主要是由经济决定的,但现代社会,阶级形成和分化虽然仍然是经济现象,是在经济领域里进行的,但它离不开政治权力的介入,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的结合能更好地作出解释。阶级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过自我调整,阶级斗争日益趋于缓和,一些国家的资方、工人协商谈判形成制度,马克思的通过阶级斗争取得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在西方国家不能得到证实,还需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人们的生活状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得到了不断改善 ,但“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划分标准仍应当是“生产关系”。当代“中间阶级”的扩展趋势表明 ,过去许多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正日益融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之中 ,日益具有“共同阶级或阶层”的特征。分工虽然日趋精细 ,阶级结构却日趋简单。阶级结构的现实变化趋势印证了马克思当年的分析和预测。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 ,我们也应当实事求是地承认“有产者”与“无产者”存在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面临着时代提出的种种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在当今世界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产生了“新中间阶级”、“新小资产阶级”、“专业——管理阶级”等一系列“中产阶级”理论。主张这种理论的人把绝大多数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商业、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体力劳动的人都划归中产阶级,称作“白领工人”。由于战后这一阶层的迅速扩大,他们便得出结论:西方社会已经“中产阶级化”,无产阶级将逐渐消失,其社会作用日下。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当代无产阶级的发展变化,而且关系到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理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