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7):244-249
《琼斯皇》《毛猿》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代表作。两部作品在剧本的内在表现力和舞台的外在表现力(舞台表现手段)方面都具有新意:在剧本方面,打破传统形式的剧作法,以一气呵成的多场次戏剧结构形式展现情节和主人公的内心,具有气氛紧张、结构紧凑的特点;象征手法的使用增大了作品的容量,赋予内容以更深的含义;大量的独角戏和独白的恰当运用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戏剧冲突的重视使作品始终带给观众紧张感。在舞台的外在表现手段方面,运用非写实的布景、表现人物内心的面具、烘托气氛的插曲、具有多种作用的音响效果,这一切都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对观众的心理、情感、视觉、听觉造成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生态戏剧构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剧作法,使得生态之于剧场实践的意义在新的语境中得到重新认识,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旨趣与批评范式。生态戏剧构作一方面围绕“戏剧能为生态做什么”的探讨,构建出舞台表演绿化策略,形成新的物人关系;另一方面将剧场空间实践作为一种媒介来处理当代环境问题,实现了剧场性与生态性的关联,带来了戏剧制作的新方法和新挑战。生态戏剧构作打破传统剧场功能,通过对文本的生态诠释,层层叠加到表演、道具、服装、布景等戏剧元素中,反过来,以上诸多元素的结合又赋予戏剧作品鲜明的生态主题,有效地拓展了西方戏剧创作与研究的空间,对推进我国生态戏剧艺术发展也具有参考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德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和诗人,也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最富有独创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独创性集中表现在叙事剧的创立上。布莱希特把古往今来的戏剧分成两大类:传统戏剧,或称纯戏剧性戏剧、亚里斯多德式戏剧;叙事剧,或称非亚里斯多德式戏剧、史诗剧、辩证戏剧。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通过舞台演出,“把社会表现为可以改变的”,戏剧的崇高使命是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认识社会,并积极投身到改革现实的斗争中去,而传统戏剧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他试图创立一种崭新的戏剧。二十年代末…  相似文献   

4.
邹红 《江苏社会科学》2000,3(1):151-156
从戏剧及其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诗与剧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表现首先是剧源于诗,剧属于诗.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戏剧和诗还是一个整体,处于和谐统一的关.系之中.其次则是诗、剧异畛,是剧从诗的分离.从近代戏剧开始,由早先的以剧本为中心转变为以表演为中心,剧不再做诗的附属品而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第三是剧向诗的回归.不加区分地将戏剧与诗混为一谈固然不对,为了舞台性而抛弃文学性也不对,只有将二者适当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戏剧发展的正确选择.因此,剧向诗的回归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回归.它对我们当前戏剧的启示就在于,戏剧必须寻找并恢复失落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 世界古代戏剧舞台,是由富有迷人的艺术魅力的古希腊戏剧、宗教色彩浓郁的印度梵剧,以及绚丽多姿的中国戏曲等三大戏剧文化体系构成的.如今,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已悄然地退出了世界戏剧舞台,唯有比它们晚出的中国戏曲,仍然急管繁弦,异彩纷呈,在世界戏剧舞台上葆有其艺术青春.主题和内容,中国戏曲,涵盖京剧和各省地方戏曲360多种,拥有近50000个剧目,其中包括宋元南戏和杂剧,以及明清传奇等.800多年来,它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形成了以高度的综合性、独特的虚拟性和严格的程式性为主要艺术特征,以歌、舞、道白为主要艺术手段,表现和体验相结合的戏剧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编撰幕表剧本《仇大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学习期间,曾参预创建南开学校新剧团(以下简称南开新剧团),该团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最早从欧美直接引进西方戏剧艺术形式,在我国话剧诞生期演出过一批大型多幕话剧。这些剧目在南开上演后,流传华北的京津一带,以至东北的沈阳、吉林和华东的南京等城市,影响广泛。周恩来是南开新剧团的主要骨干,对戏剧理论和演作都曾作过认真的研究和探讨。他在剧团中除担任布景部副部长外,还是主要演员之一,参领了许多剧目的演出活动和许多剧本的创作。南开新剧团的早期剧本,均以团体署名,所以至今许多剧…  相似文献   

7.
胡星亮 《学术研究》2005,(12):140-144
“实验剧”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话剧发展的主潮。这场以“实验剧展”为中心而展开的戏剧运动,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深刻影响,但另一方面,实验剧又继承民族戏曲传统进行艺术探索,其戏剧创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五四"话剧创作中,以西方近现代戏剧文学为文本参照的模式剧与译编剧是重要组成部分。从时代与现实背景上看,这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当时"五四"剧作家群体主客观局限性的现实折射。从具体的创作趋势上看,基于"五四"剧作家创作热情与反映现实的可操作性的考虑,它又经历了从对西方话剧进行部分移植的模式剧向全盘借鉴模仿的译编剧的转变过程。"五四"模式剧与译编剧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对西方戏剧积极、开放的文化心态;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为"五四"话剧的原创性创作起到了有益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宋春舫以"歌剧—白话剧""艺术—人生观"两组相呼应的概念框架作为理论基础,对中西方戏剧的本质进行了理性的再归类,并以此结论为依托,在中国新剧的本土化建设中针对先锋戏剧与大众戏剧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方案。深厚的西方剧学修养、开放的世界眼光和重理论、重民情的实践方式使宋春舫的戏剧建设方案能够顺应新旧剧的自然发展规律,其作为戏剧改革先驱的理论开拓之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罪与罚》的戏剧化倾向很早就引起了评论家们的关注,但人们一般是从其文本的对话层面阐述其戏剧特征的。事实上,类似戏剧的悬念暗流均匀镶嵌在这部小说的各个章节中。通过对时间的巧妙处理,作家使小说中的时间具有戏剧的时间特征,与此同时,景物的描写与设置也为事件的背景提供相当于舞台上的布景。  相似文献   

11.
刘方政 《文史哲》2002,(2):108-112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先锋向旧戏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与批判,这种批判是服从于文化批判的需要的,它的出发点是为创造新剧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目的在于对大众进行启蒙。他们反对旧戏的毫无内容和思想落后、迷信、反动,抨击它只重形式美且形式本身又严重脱离生活的缺陷。他们用写实的西方话剧的标准审视、要求写意的中国戏曲,有偏执之处。  相似文献   

12.
外倾社会心态制约着近代以来的中国戏剧变革最终走向了移植西方话剧的道路。人们对话剧的热情有时并不在话剧本身 ,而在于赋予话剧之外的那层心理色彩 ,在于人们对话剧的热情中把自己的社会心理倾向表达出来了。早期中国话剧研究的成果 ,对认识当代中国文艺的诸种现实多有裨益。话剧传入中国的文化史价值 ,主要不在于它传达了近代中国的意识形态 ,而在于它改变了传统中国戏剧的格局。早期话剧在文化史上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恰恰在于它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马艳 《晋阳学刊》2007,(3):108-112
明前期传奇是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两个戏曲高峰之间不可忽视的过渡环节,其创作总体成就不高,思想倾向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艺术方面则追求典雅骈俪,这种创作倾向可概括为“以时文为南曲”。明前期传奇是朱元璋推行全面复古政策、恢复中原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琵琶记》及其影响下“剧以载道”观空前加强的产物,并且极大地影响了明清传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与戏剧艺术的现代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计算机与戏剧相互渗透过程中出现的两种重要现象 ,即运用戏剧模式开发电脑软件 ,利用电脑软件发展数码戏剧 ,以此为基础 ,探讨当前戏剧观念所面临的推陈出新问题。可见当代信息科技既对传统戏剧提出了挑战 ,又为戏剧的变革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5.
"冯小青旧传"主要指最早以传记形式演绎明代万历年间武陵冯小青其人其事的作品,以戋戋居士所作《小青传》为代表,共有7则。在明清两代"冯小青现象"中,"冯小青旧传"作为戏剧、小说、诗文等作品的母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冯小青旧传"的作者、时代、版本等基本情况的考辨,梳理了明清文人对"冯小青事"真伪性的争论,并考证其事的真实性与传记中基本人物的原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冯小青旧传"对现实的演绎,并进一步肯定其价值:基本确定了后世文人关注"冯小青事"的焦点,以及后世有关冯小青其人其事之作品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花木兰舞台艺术的演变有其独特性。它是断续的,有较强的时代性。以花木兰为题材的剧作,在舞台上的演出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形成了不少精品。花木兰舞台艺术在演中变,不同时代、不同剧种、不同演出团体的演出呈现不同形态。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花木兰形象反复再现在舞台上,但对于话剧、戏曲等来说,花木兰是永远的且是不一样的花木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杨迎平 《齐鲁学刊》2012,(5):145-148
当中国现代话剧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方法作为话剧的唯一创作方法的时候,老舍却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的戏曲与曲艺,并将中国传统艺术融进中国现代戏剧。《茶馆》便是老舍将中国传统艺术融进话剧的典范,目的有两点:第一,为了"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第二,将传统的"玩艺儿"保留下来。继承古典戏曲的象征性与舞台假定性,并向传统曲艺学习语言,特别是将相声的表现方式运用于话剧中,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话剧之路。  相似文献   

18.
诗剧在西方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体形式,但在中国却一直处在被忽视的境地。学界对左翼诗剧的关注更可谓寂寥至极。左翼诗剧是左翼文学创作的重要实绩之一,其体裁范式更是别具一格。在以往的研究中,既是极易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又是造成左翼诗剧生存窘态的根源所在。左翼诗剧的体裁范式包括"戏剧化的诗"、"纯诗的戏剧化"、"散文诗的戏剧化"三种形式。通过剖析和阐释左翼诗剧的体裁范式,继而提炼、概括左翼诗剧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质,从而一窥左翼文学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9.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6,(2):96-102
队戏《唐僧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演变过程中失落已久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表明了《西游记》的取经故事在宋元时期曾经依赖于三晋地区的戏剧形式而迅速生长增殖。它的重新发现,启示我们还有更早的原生取经故事,也使我们注意到杂剧《西游记》对佛教的孙悟空取经猴与道教的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猴的文化整合,使得我们可以重新厘定《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人口老龄化给传统的养老方式带来了挑战,在西部城区社会养老制度还不完善及经济水平低下的过渡时期,必须探索适合其现状的养老模式。在养老的过程中凸显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发挥家庭的情感慰藉作用,强调社区的资源整合优势,同时增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一个以老年人为圆心,家庭、政府、社区为外环的同心圆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