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袁玲红 《天府新论》2007,3(5):29-33
女性主义运动三次高潮分别产生了"平等理论"、"差异理论"与"生态理论"。平等理论是抽象法的自由,追求政治解放;差异理论是道德阶段的自由,寻求主观自由;生态理论是伦理阶段的自由,在空间维度方面它强调责任伦理,时间维度方面是一种良知时态,走向伦理解放。  相似文献   

2.
全球和谐是经济伦理引向的终极旨归,全球和谐隐含着"本体性"的经济伦理价值,掩隐着经济与伦理的同构层序;人类发展关乎着发展之善深层的伦理运演,本质上隐喻着伦理的特征,在当代全球经济发展中衍生了深刻的伦理问题。全球和谐与人类发展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两大伦理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经济伦理学的最核心范畴,具有全球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几个理论问题:概念、维度与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伦理关怀以"人是目的"作为指向和尺度,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的一种深层次关怀。伦理关怀的"伦理性"不仅体现在关怀方式、方法上,而且还体现在关怀的内容上。从人的存在方式的角度来讲,伦理关怀有物质—精神—道德三个维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弱势群体进行伦理关怀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它关涉到弱势群体的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是弱势群体真正摆脱弱势地位、融入主流社会的保障;另一方面,它也是促进弱势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食物不仅仅是人类食用的自然之物,更是人类在其能力范围内超越自然的必然限制并自由地创造好(善)的生活的精神之物。在人类生活的历史进程中,食物以其特有的方式彰显着饥饿驱使下所产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对抗颉颃与重叠共生的密切联系。在此联系中,食物自身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关系。这就提出了食物伦理的根本问题:如何把握食物所蕴含的伦理关系?该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子问题:是否应当禁止食用任何对象?是否应当以任何对象为食物?应当以何种对象为食物?食物伦理第一律令、第二律令、第三律令分别回应这三个子问题。第一律令、第二律令是规定食物伦理"不应当"的否定性律令,其实质是食物伦理的消极自由(免于饥饿或不良食物伤害的自由)。第三律令是规定食物伦理"应当"的肯定性律令,其实质是食物伦理的积极自由(正当追求优良食物和善的生活的自由)。三大律令分别从不同层面诠释出食物伦理的根本法则或食物伦理的总律令——食物伦理的自由法则。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4,(7):248-251
教育伦理价值以教育之"善"的实现为目标。从教育所求之"真"到教育伦理所求之"善",需要以教育伦理之"美"为途径。其中,人性之美是教育伦理价值的逻辑起点,育人之美是教育伦理价值的艺术呈现,认同之美是教育伦理价值的目标体现。教育伦理的意义在于,可以促使教育伦理的情感完善,培育教育伦理的个性特征,形成教育伦理的行为动力。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全球爆发的重大灾疫,作为人们日常道德生活的中断,开启了非常态的生命伦理之维。灾疫生命伦理,作为人类应对非常态的灾疫生存境域的伦理智慧,以"整体生存"为核心信念,以"生命至上"为终极态度,以"责任本位"为规范原则。其目的与任务,在于为人们面对灾疫生存风险时求取理性生存之道。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一种透过人与自然关系而折射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灾疫在其常态"恶"的背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折射出了诸多"善"的规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诉诸主客观相统一的视角,灾疫和伦理构成辩证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7.
行政自由裁量是行政法治化趋势下的具有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的"非制度"领域。但自由裁量权固有的"自由"属性,使其存在着合理性基础上的滥用危机。就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属性而论,一方面它不能真正脱离制度规范的依托,与制度价值具有同构性;另一方面它本质上又是行政人的道德决断权,吁求行政人的德性崇高。因此,规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危机,并使其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需要在构建责任伦理的目标中达致制度维度与伦理维度的严格优势策略,实现双方的正和博弈与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财富伦理特有的认知、目的、生产、分配、使用等五大学科属性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伦理理性维度。扶贫的理性认知模式以财富伦理的正当性获得为基点;扶贫的理性价值目的以财富伦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幸福生存为导向;扶贫的理性生产模式以财富伦理的绿色可持续生产为依托;扶贫的理性分配机制以财富伦理的公平共享为杠杆;扶贫的理性消费方式以财富伦理的适度中道为制约。准确把握财富伦理逻辑体系与扶贫工作的内在联系,对加快脱贫步伐、防止贫困再生和巩固扶贫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由可以成为发展的维度,伦理为什么不可以?伦理既是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内涵,它应该和自由一样成为人类新的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伦理对于发展的“工具性价值”十分丰富。伦理的不断提升也是发展的题中之义,美好的伦理(如仁爱、和平、公义、宽容、合作、勤奋、节俭等)本身就是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苏俊杰 《理论界》2014,(8):81-85
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哲学审视,且通过经验分析和自我意识,"经济伦理"和"经济伦理之概念"回应了现代经济生活社会化、复杂化实践的事实,学理规则上观念化、本质化的倾向,为后期理性和自由的理论建构做出了基础性努力。这是韦伯、刘易斯、森等诸多学者的杰出贡献,这些学术资源丰富了包括经济伦理自我确证的承认方式在内的伦理思维的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1.
钟光荣的经济哲学思想和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归结起来,就是能够使我们看到: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所有经济垢病,都是人为经济灾害;造成人为经济灾害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错觉所引致的社会经济实践错行.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经济知行之错,现代经济学就必须努力开显自然经济的真理和法则,并建立符合这个真理和法则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其对人们的经济知行进行约束和规范.但要使这种约束和规范行之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培养人们效法自然博爱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2.
吕佳翼 《理论界》2013,(8):110-112
本文以对长波"第二个拐点"原因的解释为重点论述了曼德尔长波理论的主要观点,就学者们对它的各种批评观点表明:长波由收缩期转入扩张期(即"第二个拐点")的现象不违背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中,"纯粹的"经济领域是不存在的;虽然要考虑到非经济因素的作用,但它们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要以中间环节为中介。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经济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战国中后期的楚国,继承了前圣之道,并在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屈原的经济思想从"爱民"的角度出发,以"德政"为核心内容,倡导"重义轻利"的流通观与"实有所得"的分配论。纵然,在认识屈原的经济思想中,可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这一思想是社会大变革下经济发展的反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当今经济建设不乏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人类本身种群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增长不能同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就会威胁人类改善生活条件,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繁衍生息。人口问题是当代最基本的生态环境问题。用道德的调节手段,对人类种群数量进行自己调控,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实行优生优育的原则,提高人口素质,才能使环境保护的实践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内在动力,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们树立正确的人口环境伦理观,旨在自觉追求人类在自然中的持续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一书把"道"作为哲学、伦理学的最高范畴。道是万有的本原和内在法则,德是万有的本性和内在根据。因为准则性的东西生发于"内心",可以遵守可以不遵守,所以"内圣外王"对于思想家永远是个难题。但是,道家通过"尊道贵德"破解了这一难题。他通过"道"—"德"的辩证关系,即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在形而上学层面为政治伦理奠定了精神哲学基础。尊道贵德的君王应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文章首先阐释"尊道"与"贵德"思想的文本根源,进而提出问题:《老子》是为谁设计的道德?探究老子写作的政治旨趣,最后分析老子"尊道贵德"思想作为政治伦理活性基元的理论意义及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汉斌 《兰州学刊》2009,(12):82-85
土地价格上涨容易形成“陷阱”,占用过多流动性财富,阻碍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近代我国农地价格从“康乾盛世”开始上扬,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峰值。明清江南区域的“永佃制”即是对农地价格高位和人地高比与产业单一的一种被动应映;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地价格上升势头;然而却在整体上加重了农地资产占用社会流动性财富的特征。近代中国落后主要是因为陷入一个“农地价格陷阱”,致使无剩余积累用于工业化起步。新中国的土地产权公有化具有一定抑制农地高位运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角色,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挥它特有的功能及作用的同时,其自身也在实践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境与难题,这些困境与难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组织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更需要政府的正确作为。政府应当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中充分发挥引导、支持、规范、服务等职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原典,其经、传中包含了很多经济伦理方面的思想:随顺天时、利义相和、诚实信用、利用有度和公平分配等,这些思想是生态和谐、社会和谐等理念的雏形,对人类中心主义、消费主义等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解决具有意义。合理认识这些思想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所采用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特定背景下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它并不是一个适合中国长期采用和坚持的模式,特别是在目前依赖国际市场遭到的阻力不断升级、国内市场开辟又很棘手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已大打折扣。开辟国内市场、转变发展方式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走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出口导向型"转向"消费内驱型"已是必然。"消费内驱型"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居民有效需求的增长,其运行的前提是相应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这对更好地实现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使中部地区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中部地区在新一轮崛起中的战略定位是:打造“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形成“两纵两横”经济带、繁荣社会公共事业,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实现区域价值,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