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陶丹玉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失乐园》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重要诗人、思想家、政论家约翰·弥尔顿的传大诗作,是今年湖北省“三结合”英语专业“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一个重点学习篇目。为便于学员自学,教材的每一章之前都附有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文后还配有详尽的注释。《失乐园》这一章的“作品简介”部分这样写道:“虽然本诗的目的似乎是要证明上帝对待人类的方式的合理性,但实际上弥尔顿以撒旦为其代言人,颂扬了对暴君的英勇反叛,颂扬了资产阶级革命。”笔者在与学员们共同学习此章时,对于如何理解撒旦这一形象,有着与上文不同的看法。现进行简要的… 相似文献
2.
《失乐园》与《苔莉》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唯美主义风格是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失乐园》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物哀"意识,又以自然主义的文艺观实现其悲剧意义的超越;《苔莉》继承中国传统的悲剧精神内核,又用自然主义的创作观对其做了大胆的颠覆. 相似文献
3.
《失乐园》与《苔莉》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唯美主义风格是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失乐园》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物哀”意识,又以自然主义的文艺观实现其悲剧意义的超越;《苔莉》继承中国传统的悲剧精神内核,又用自然主义的创作观对其做了大胆的颠覆。 相似文献
4.
《失乐园》与《苔莉》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唯美主义风格是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失乐园》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物哀”意识,又以自然主义的文艺观实现其悲剧意义的超越;《苔莉》继承中国传统的悲剧精神内核,又用自然主义的创作观对其做了大胆的颠覆。 相似文献
5.
<我的丁一之旅>延续史铁生小说一贯的哲恶风格,将一代人的命运置于人类失乐园的总体背景,回顾和反思一代人在历史和现实双重境遇下的心灵历程与精神探索.丁一之旅是现代人失乐园的寓言.三位一体的角色设置不仅仅是一种叙事策略,曼有站在永恒之维、现在之维对一代人进行审视、做出评价的意味.对于现代人能否返回完全没有遮蔽没有隔离的伊句园的核心问题,作品中呈示出的是一种悖论.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与《人间喜剧》中的商人,有共性亦有差别。诸如精明、实干、智慧、贪婪,这是商人的群体共同形象,也正因为如此,蒲松龄笔下的商人形象与巴尔扎克所写的商人形象有汇合点;又由于这些商人形象植根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两者的商人形象亦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7.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女性这一主题,两者都从不同的方面切入,分析了女性形象。但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造成了两部作品在女性审美上的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8.
9.
《三国演义》在三个层面上塑造一个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当曹操以治国安邦为目标时 ,是一名“能臣”,以争霸天下为目标时 ,便是一个“奸雄”,而以一己私利为目标时 ,则成为一个骂名千古的“奸贼”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不仅展示了观音的无边法力,而且还把她塑造成一个大慈大悲、充满人性的善神、凡神.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小说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描绘了各类人物对于观音的崇敬、虔诚心理,由此亦可以看出小说中的观音形象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西游记》的这种民间性从一个角度证实了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民间世代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12.
13.
《申报》是近代中国境内发行量最大的一家中文报纸,于创刊之初,对日本就进行了持续报道。日本明治维新之际,《申报》通过对日本的报道,给广大民众带来了自强革新的日本形象。 相似文献
14.
论杨绛小说《洗澡》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绛小说《洗澡》中的女主角姚宓是杨绛小说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智慧、品格和内涵,但由于形势的复杂,她只能着“隐身衣”泯然于人海中,这正是姚宓的悲剧意蕴所在。她和母亲姚太太相互映照,在文本中卓然不群,表现了作者的女性立场。其他几位女性分别与姚宓形成映衬对照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汉宫秋>中所塑造的王昭君既不同于历代文学作品中含悲抱怨的昭君形象,又有别于我国早期古典悲剧中薄命红颜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刚柔相济、深明大义、饱含着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的具有悲剧审美价值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晚明被誉为思想史上的解放时期,众多的戏曲传奇作品,以表现女性挣脱束缚,追求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为主题。痴情而又勇敢,是该时期女性形象的主流,而屠隆作为同时代的著名曲家,其曲作《昙花记》中的女性形象却与主流创作大相径庭,她们主动放弃世俗社会中家庭、婚姻的幸福,追求宗教修持上的功德圆满。这缘于屠隆对女性真实境遇的冷静观察:自由与幸福并未为当时的女性敞开大门。于是,宗教的修持是他为女性设想的一个乌托邦避世之所,借由剧中人物予以表达。 相似文献
17.
崔绍怀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9-111
鲁迅《野草》中贬义色彩的青年形象有两类:其中一类的特点是冷漠消沉、无为无聊、尚未觉醒的青年形象。另一类的特点是忘恩负义、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的青年夫妻形象。借这两类人物形象,鲁迅影射了现实生活曾经与自己密切交往,后又分道扬镳者。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善于兼顾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善于把握主人公作为物和幻化为人的双重性格特点,善于从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格入手,赋予人物以不同的特征,从而使《聊斋》女性形象显示着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文学理论中的形象进入了形象学研究的视域,成为了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新思路。宇文所安通过对唐诗的翻译与阐释,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唐代文学文化世界,而孕育其中的唐代诗人形象更是富有创造性特质。本文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探究宇文所安文论中所赋予唐代诗人形象的表现形式、生成方式以及形象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部《儒林外史》穷尽清末儒林众生相,其中也有令人难忘的编辑形象(职业的和业余的)——鲁编修和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作者吴敬梓在描写诸多编辑形象、对他们给予讽刺和鞭挞的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的编辑理念。这些,至今仍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