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大公众凭借网络论坛、微博和手机等新媒介传播平台,以现实生活中共同关注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为对象,进行热烈的讨论,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影响着当下社会现实生活的网络围观现象迅速流行起来,虽然在其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弊端不能避免,但是它已成为广大公众表达诉求、抒发己见、舆论监督、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网络围观表达主体的公众化、表达议题的公共化、表达方式的大众化,成为当代公共话语表达的新范式。而社会经济发展、政府民主观念、公民主体意识则有力地推动着公共话语表达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对网络集合行为或网络集体行动的一种本土化用语。受"压力维稳"思维的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常被"污名化"为破坏社会稳定的非法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阶层分化与利益失衡、利益诉求梗阻、网络表达渲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始于公民基于利益诉求或情绪宣泄的网络表达,随着网络公共话题的聚合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网络群体性事件由网上走向网下,促使现实关联行动的达成。公民以网络表达为主要形式的参与行为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也有可能由于失范而导致社会混乱。为了消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负面效应,有必要吸收协商民主的理论精要,创新治理模式,具体路径包括风险消减中的利益表达与吸纳、舆情监测中的网络回应与疏导。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的民主性基础使网络民主成为可能.网络民主是作为网民的公民借助网络的信息媒介,参与公共事件、影响政治社会决策,建构公共生活的网络集体行动创新过程.网络民主的功能取向在于公共协商与治理.网络民主的制度创新以导引公共领域的形成为核心目标;以理性的公共运用为条件;其有效性源于网络民主参与的集体行动与正式制度系统之间的互动联接.其具体路径在于:以公共性原则引导网络集体行动;促进多元理性的交往融合;促进信息共享;以地方性公共事务为当前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分子在提升网络文化公共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知识分子不仅积极关注各类公共事件,而且以其解释力在多种网络交往空间中赢得了"意见领袖"的地位。知识分子话语背后体现的理性思考、权利意识和匹夫责任等公共性成分在开放、互动的网络空间中实现了对公众的直接动员,有助于唤醒公民意识,有助于鼓励公民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5.
孙玮  张小林  吴象枢 《学术论坛》2012,35(11):117-121
在日益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既体现出其对民主和法治社会的重要推动价值,也带来诸如"网络暴力"等表达越界的困扰,也即司法冲突和道德恐慌等问题。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表达的生态均衡与治理应着重以下方面:培养公民意识建设成熟"网络公民";建立高效信息发布平台与透明机制,强化自我生态净化能力;推动网络舆论的司法辅助和法治生态建设;强化网络舆论的媒体职业素养与生态自律;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与规范。  相似文献   

6.
网络诉求是网络时代公民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以社会管理取代管制,建立官民网络理性互动的机制,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理性互动,归根到底就是“依理互动、互动趋同”.在强化社会的核心价值的同时,通过理性的互动机制彰显公道,超越私利之“异”,回归到本有之“同”,回到事件本来的是非曲直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随着网民规模的日益增大,网络舆论撬动现实力量的发挥,网络公共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网络化时代社会成员开展公共生活的主要领域.然而,这一塑成于互联网虚拟空间的公共领域,及其与塑成于现实空间的传统公共领域的复杂交织,也同时带来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公共性难题,如网络缺位群体的集体失声、网络公共议题的“差序格局”、网络公共性的实现困境等.进一步而言,这三个难题分别展现出了网络主体的非公众性、网络议题的非公共性以及网络公共性的实现障碍.  相似文献   

8.
网络抗争性政治研究已成为备受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公民网络抗争动员"这一概念是基于既有研究概念的不足而提出的,希望能够统合不同形态的抗争行动,打破虚拟与现实社会抗争行动的僵化对立,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立体和丰富的解释性框架。对于公民网络抗争动员的研究,还需聚焦关联性议题尤其是要对线上线下抗争行动转换、网络抗争形塑下的国家—市场—社会的内在关系、公民网络抗争动员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互动以及网络协同性治理等议题作出理性分析和反思,不断拓展网络抗争性政治研究的题域,以新的理论工具建构来寻求网络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9.
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生成与政府决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群体性事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梳理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生成过程:公共话题聚合→舆论场出现→意见领袖出现→网络与传统媒体间互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过程进行分析,结合危机设计、理性设计、渐进设计和社会设计等四种公共行政领域行动的模式,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设计出不同的处理方案,从而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0.
Web2.0的到来催生了网络意见群体的崛起.当突发性公共事件或重大社会事件出现时,经过网络意见领袖的引领和“粉群体”的迅速聚集,网络意见群体推动形成了网络舆论,进而,经过网上与网下的互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呼应,由网络意见群体促成的网络舆论从网络转向现实,发挥了撬动现实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公共舆论与其他形式的舆论相比具有及时性、互动性、放大效应等特点。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需要经过议题设置、观点辩论和公意形成三个阶段。同时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政府应及时回应民意,并积极对公共事件展开调查。只有政府真正地对民众负责,网络公共舆论才能对政府治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并非事件在网络上的简单映射,其掺杂了与社会背景因素相关的情绪、倾向和立场。在网络公共事件的形成和爆发阶段,其构成是"事件+社会背景+网络";在网络公共事件形成爆发之后,政府的应对、当事者的行为表现等因素又会被网络聚焦,这时其舆情构成是"事件+社会背景+过程性助推因素+网络"。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失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件的特殊性与社会问题的普遍性、资讯的泛滥与诉求的堵塞、"体制性迟钝"与社会情绪的敏感、"搞定管控"思维与"搞大扩散"意识、操弄"真相"与制造谣言,这些相对的因素要么重合叠加,要么反向撕裂,造成舆情的失真与变异。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治理是一个去除连带因素、打破风险发作的连锁反应的过程。就事论事,还原真相,还原是非,是平息事件、释放风险的唯一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的网络呈现并非"事件+网络",而是"事件、社会背景、政府应对+网络"。网络聚焦的"事实"掺杂了很多背景因素,网络舆论更是夹杂了社会情绪、价值预设等内容。如果政府应对、处置不当,突发事件就会发生严重变异,最终演变为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变异的事件进行还原和规制。网络空间中人们共同关注的事物有其本来的是非曲直,去除附着在事件上的私利、情绪、价值预设,还原事件的真相,明确是非和责任,这是舆情疏导和规制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只有从根本做起,才谈得上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大众化、媒体化、数字化、互动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互联网"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此所产生的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越来越大,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所以必须对网络舆论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日益成为公民民主参与的虚拟社区,它在传播公共知识和激发公民参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借助网络的参与机制中,网络中的话语民主直接影响到公民民主参与的意识、程度和效果。通过南京市若干城乡社区的实证调查,在实证层面就网络中的话语民主对公民参与社区社会政策之影响进行解析,可见网络中的话语民主对公民参与社区社会政策的现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公民知情权和话语民主的实现程度是其参与社区社会政策是否积极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网络空间话语主体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孱弱、网络话语中存在有等级的能量场等特点,话语民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与条件在网络空间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充分汲取网络话语民主中有益的民主精华,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话语民主之优势。  相似文献   

16.
网络反腐是转型时期中国制度化反腐的重要补充,以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的重要途径,是公民教育和民主政治训练的重要方式,对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和提高公共治理能力有着重要功能和作用。网络反腐一般有个人网上行为和民间网站两种形式,网络自身的特点和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得网络反腐也有着一定限度,对其作用不能夸大,网络反腐功能的深入发挥有赖于政府正确引导,是它能够伴随着制度建设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成长,成为官民良性互动和公共治理的合理手段。  相似文献   

17.
从统治到治理,从垂直到平等伙伴关系,去除对立及强制思维,通过互动建立共识、彰显公道,将问题解决在公理之下,这是与网络公共领域相对应的理念,也是网络社会管理的根本内容。树立官民共治的理念,将网络公共领域视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场所,去除驾驭思维、管制思维;建立公共的制度性互动平台,扩大官民的参与性;实现公共舆论与现实的互动,以公开性去除个体对整体的绑架。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构建中网络舆论监督效用的理性研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公民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在民间组织、公民意识以及其他公共表达渠道未得到实质改善,我国公民社会的整体不成熟很难得到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的不足与不当应给予充分的警惕与重视,可以通过数字化建设、理性精神培养、深度法制推进、舆论引导能力强化等多种路径,提高网络舆论监督水平,促进公民社会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9.
胡兰 《理论界》2013,(10):145-147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加剧,在互联网的助推下,网络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对社会冲击的广度与强烈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从政治学的视角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公民非制度化参与的典型表现.通过观察近几年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维权行动是一亮点.本文以政治参与理论为支撑,运用社会冲突理论对网络维权行动的发生机制与性质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以特定利益诉求为目的但并不冲击现行政治统治的网络维权行动应被政治体制所吸纳,成为利益表达的常态.  相似文献   

20.
杨正联 《人文杂志》2012,(5):162-168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开放性、几何扩展性和客观明确性特征,推动了社会问题事件的公共化趋向,网民建立在共鸣、发泄、归属以及关怀等心理需求基础上的广泛的否定性评价参与,进一步促使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的形成与扩大化,需要做出围绕网民心理干预的公共管理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