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英文诗体中疏散句和圆周句的涵义分析,疏散句式诗歌与圆周句式诗歌的区分,疏散句与圆周句的诗歌文体布局,以及两种句式诗歌特点研究,从而为欣赏和研究诗歌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欲研究格律,必先确定律句观念。中国诗歌律句观念经历漫长演变历史,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内涵。诗歌律句观念,始于永明,约于文心,蔓衍于诗、词、曲,规模于清,概括于王力,升华于启功。  相似文献   

3.
论汉语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终点分析了汉语诗歌中特有的声音现象—— 平仄和句逗的音乐功能。汉 语抽象音调的发现以及汉语诗歌中平仄系统的建立,正式宣告了诗歌声音过程作为一种音乐 性声音的独立,具体的诗歌语言和抽象的音乐形式相分离;而句逗同时是语音单位和语义单 位,它既是汉语诗歌在音乐形式中实现语义的直接关联的契机,同时也是语音与语义间接关 联的体现者。因而,句逗是音乐通向诗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崔涛 《北方论丛》2011,(2):10-13
南朝时期,五言诗的写作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人五言诗歌篇制在模拟、创新乐府歌诗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趋短之势,最终定位在了五言四句与五言八句两种最基本诗歌体式上,这也正是唐代五律最基本的诗歌体式。"吴声西曲"、"梁鼓角横吹曲"是南朝文人五言诗四句体式的最直接根源,而五言八句体式的普遍采用则出于南朝文人对诗歌体式更为自觉的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5.
《神州集》之中所体现的诗歌意境(意象)属于李白等中国诗人,而诗歌形式则属于庞德本人的创造,因此,《神州集》的成功得益于李白因素和庞德因素的共同作用。中英诗歌互译时,诗歌意境(意象)的可译性较强,而句法和形式的可译性很差。过于夸大《神州集》中的个别有意或者无意的"误译",从而否定《神州集》的翻译性质,无疑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蔡彦峰 《云梦学刊》2006,27(3):48-51
楚歌是《诗经》之后,五言诗产生之前,广泛流行的一种诗歌形式,其体制特点是句中用“兮”字,句式参差灵活。由于句中“兮”字的使用,楚歌体制中包含着三言、五言、七言等句式发展的可能。从诗史来看,楚歌的主要意义即在于它对乐府三言、五言、七言等诗歌形式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楚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历史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严羽的诗歌语言观与他诗论的整体思想是协调合拍的。他重视诗歌的音节,强调"一唱三叹之音",推崇诗歌音韵的抑扬顿挫的特点,反对押韵必有出处,反对和韵和俗韵,反对因韵害意,同时也批判了江西诗派"以文为诗"的倾向。在用字方面,他强调字眼,要求除俗句,用字不必拘来历,体现了他复古创新的诗艺追求。在句法方面,严羽继承前人的思想,要求参活句,重视诗的起结,要力避俗句和语病、语忌。在言意关系上,严羽要求言能达意,言意为一,在此基础上透彻脱洒,从而使诗歌获得空灵剔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考察《祖堂集》中的比较句,分析归纳比较句的各种类型,探讨《祖堂集》比较句的特点,以期为近代汉语的比较句研究提供语料和佐证。  相似文献   

9.
《燕歌行》十五句,根据中国诗歌骈偶化的传统,内在的意义联系,曲词特征及其他佐证,此诗应为前九句每三句一解,后六句每两句一解。如此,才对称而合文理,合于作者创作的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10.
<十四行集>作为冯至诗歌的扛鼎之作,体现了其诗歌艺术的精魂,具有多方面的认知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试从冯至对时代功利性的超越、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批判继承、对中西艺术传统的融合创新三个方面探讨<十四行集>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1.
张勇耀 《晋阳学刊》2023,(6):136-142
《新编全金诗》收录金郝天挺诗歌7首,《全元诗》收录元郝天挺诗歌2首,其中《题麻姑坛》二书同收。事实上两人身份自明代即开始混淆,诗歌作品也多被误收,再加上明清选本篡改诗题等情况,增加了诗歌归属考辨的复杂性。由二人政治身份、活动范围及选本收录情况等可以考知,金郝天挺存诗仅有1首《送门生赴省闱》,元郝天挺存世诗歌为6首。明人张旭《梅岩小稿》收录署名郝天挺的诗歌4句,或为元郝天挺佚句。而《新编全金诗》所收元好问《过雁门关》之作者应为明人杨璿。  相似文献   

12.
“三句体”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特指这样一些诗歌 :以三句组成一首完整诗篇的 ,如相传为孔子所作的《获麟歌》和刘邦的《大风歌》 ;以三句组成一个章节的 ,如《诗经·王风·采葛》和《越谣歌》 ;以三句组成一个意义层次的 ,如曹丕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长期以来 ,很少有人专门论述这一诗歌体式。据笔者所知 ,最早提及这一现象的可能是宋朝的严羽和魏庆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指出 :“有三句之歌。”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二《诗体上》中说到 :“有三句之歌 ,高祖《大风歌》是也。古《…  相似文献   

13.
诗的精炼就是言简意赅,是精美、简洁的统称,又常是含蓄的同义词。本文从诗歌美学的角度,评析了著名当代西藏军旅女诗人杨星火诗歌精炼美中,炼意、余味、炼句、起句与结句、跳跃、重叠的艺术写作形式。  相似文献   

14.
“韵”的本义为声音的和谐,引申为“韵部”“韵脚”以及诗歌等义。唐宋文献中主要为“押韵”之“韵脚”义,也常借指诗歌。而“联”的意义通常用“句”、“联”、“秀句”、“句图”等表示,虽然也有用数词加“韵”表示类似“联”的用法,但必须有具体的语境、语义提示,而且“韵”的基本意义仍为“押韵”之“韵”义。另从文献流传方面看,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的联语数目在宋代是不确定的,苏轼的“二十四”只是与其中一种版本巧合而已。由此,“二十四韵”解为“二十四首诗歌”更为圆融。  相似文献   

15.
《尝试集》是汉语新诗史上重要的诗集之一,它深深地影响了汉语新诗从理论创立到诗歌文本的构成。从诞生时候起,对《尝试集》的认识,大多规范为其诗歌史上的开拓意义远大于文本意义,而且标志着汉语新诗彻底告别了传统汉语诗歌的审美范式,以新的姿态彰显汉语诗歌的变迁。其实《尝试集》是以"旧"的姿态昭示"新",而非以"新"的面目告别"旧"。这种姿态表征的是《尝试集》群落的选择而非单纯的个人喜好。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诗文用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共收柳宗元诗歌162首.《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版重印本)、《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所收诗歌尽同于《全唐诗》.本文诗歌用韵即根据这三种本子进行整理,韵文用韵则根据后两种本子。韵依《广韵》。  相似文献   

17.
"新月"诗人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重要实践者.他们的现代诗实践,在追求艺术规范的闻一多的<死水>集有所表现,如它所包含的现代诗的精神的经验;在以诗歌体制实验著称的朱湘<石门集>中,也有重要的反映,<石门集>中甚至出现了典型的现代诗.这两个"新月"派的经典诗集的现代主义诗歌实践,反映了浪漫的"新月"诗人现代主义诗歌艺术实践的重要品质.  相似文献   

18.
诗歌发展到宋代,无论是西昆体还是江西派,都标榜学习古人,或者追求词藻、堆砌典故;或者要求用事入律、脱胎换骨等等,对当时的诗歌创作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时人评论江西派的诗歌认为“去古益远,学者之蔽甚多,且因物而索句,因句以命题,以致赓和之习盛;则又因韵以造语,因语以命意,言之支离、体之骫骳、情之抑郁、理之乖悖”(徐林序),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种脱离现实、内容空洞,片面追求艺术技巧、做文字游戏的诗歌弊端。就在此时,葛立方的《韵语阳秋》“振六  相似文献   

19.
在中英诗歌史上,济慈与陆机都是颇有争议而又影响巨大的诗人。前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后者则在中国古代享有“嗣魏开宋”的诗史地位。总体看来二位诗人在对偶或英雄偶句诗体的运用、通感意象的运用、秀句警策的运用和对后世诗学的推动方面,有着严密的相似性。对二者诗歌艺术的合论,不仅可以体味到“东海西海天下攸同”的创作理念,更为中英诗学的研读提供新的方法和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中英诗歌史上,济慈与陆机都是颇有争议而又影响巨大的诗人。前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后者则在中国古代享有"嗣魏开宋"的诗史地位。总体看来二位诗人在对偶或英雄偶句诗体的运用、通感意象的运用、秀句警策的运用和对后世诗学的推动方面,有着严密的相似性。对二者诗歌艺术的合论,不仅可以体味到"东海西海天下攸同"的创作理念,更为中英诗学的研读提供新的方法和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