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脍炙人口的理论,但政体理论才是其政治法律思想的主线。他的政体理论包括政体的分类、定义、性质、相关法律、原则、法律教育、立法、腐化等一系列问题。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在政体划分标准、政体多样性、政体与分权和自由的关系、政体的内容和形式、立宪实践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承前启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然,它也存在着夸大自然因素作用、反人民性和妥协性等不足。在我国当前深化改革的转型期,该政体理论及其思想方法不无启迪:发现、借鉴各种学说和制度的合理因素,或进行制度选择并作必要的完善,或大胆地进行制度设计,是取得成功的因应之道。  相似文献   

2.
刘玮 《天府新论》2014,(3):7-20
"最佳政体"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终极任务,但是亚里士多德并非在一个单一的意义上研究这个问题,而是将其区分为某个政体前提之下的最佳状态,适合某个人群的最佳政体,适合大多数城邦的最佳政体,不管外在条件限制的"依靠祈祷"的最佳政体,以及依赖超凡德性的最佳政体。本文试图从这五个角度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学说,最终论证他在哲学家应该为王的意义上与柏拉图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3.
《多头政体》是行为主义研究的典型代表。从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框架的设计、研究手段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剖析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典型特征在《多头政体》中的具体体现,从而为读者通过阅读该著作进一步了解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政体与法治--重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按照统治者人数多少、统治者为谁服务和阶级三个标准,把政体分成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等两大类六小类十八个品种,认为这十八个品种的政体中的十四种都实行或可以实行法治,说明法治是治者的选择,是否实行法治决定于治者的态度,与采用何种政体无关,而影响治者态度的因素主要是治者的品德和对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政治家>是柏拉图的政体思想从理想到现实、从人治到法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方面,政治家的人治作为理想但不可实现的政体形式而存在;另一方面,法治得到了承认,被认为是人所能及范围内最优的选择.进而,柏拉图依据法律的有无以及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对现实政体进行了分类,并排出了从优到次的价值序列.柏拉图政体思想的这一转变不仅是其自身政体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且对整个西方政体思想史的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政体转型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辛亥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的问题,学术界探讨已经很多.以中国大陆学术界为例,早在1950年代,有关学者就围绕着辛亥革命究竟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展开过别开生面的讨论.1980年代以后,面对境外学者的种种否定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观点,学者们更是撰写了大量论文,力图论证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相似文献   

7.
杨涵 《理论界》2009,(6):20-21
本文以对理想政治运行模式的寻找为切入点,通过对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中关于巴黎公社的相关论述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出马克思在文中关于政体的思想,即一种新型的共和政体.这种新型共和政体以双重民主原则下的自治为核心,通过良好的政府治理模式来进行实际运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尽管公社自身的运作时间十分有限,其制度安排也没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但其以人民自治为核心的治理精神却有着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婧婷 《理论界》2009,(4):94-95
孟德斯鸠对中国封建王朝的更迭有颇多研究,他认为中国所有的朝代在建立之初都是相当好的,统治者注重品德、处世谨慎,就如他所例举到的汉高祖、建文帝和永乐帝,但这些品质只存在于朝代之初,到了朝代之末便荡然无存。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大权集于君王一身,使得朝代的后继者们日渐腐化、奢侈,并最终导致王朝的没落,而面对这种衰落的局面,君王们往往只会依靠不断加重刑罚来维护统治,结果适得其反。本文通过运用《论法的精神》中关于专制政体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并借鉴盂德斯鸠对中国的具体分析来探究中国封建法制的某些基本问题,力求从本质上把握中国封建法制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达尔是多元主义民主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一书中,他比较了影响一个国家从不民主的政体走向民主政体的七组因素,认为多元主义民主是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趋势,但这种多元主义民主的存在需要一些必要的条件,同时自身也包含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术》2007,(1)
本文重新考察“永贞革新”,旨在揭示其所显示的中国官僚政体的弊端——循资渐进、墨守陈规者号称长者、厚德,即使平庸碌碌,也并不以为缺点,反以老成持重为誉;锐意革新、稍越班资者则为小人、无德,即使才高当世、智堪经国,也难免狂妄、躁进之嫉,更有甚者庸众合力排挤、甚至落井下石。这一官僚政体追求一种“无过便是功”的政治格局,由于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的结构,一旦有人对这一格局稍作改变,则会引起整个官僚集团的群起而攻之。从而昭示革新之艰难、革新者之勇气以及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从“逆变说”到进化论——中国传统文学史观的蜕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江淮论坛》2001,(3):78-85
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观到近代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本文即想梳理这一变化 ,总结出中国文学史观从传统到接受西方影响所发生的蜕变。从龚自珍的“逆变说”到周氏兄弟的“进化论” ,本文概括了晚清各家各派的文学史观 ,并指出他们是如何踩在前人的肩膀上 ,作出自己的因革 ,达到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定罪过程的深化:从“三段论”到“循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理性哲学现下的定罪三段论,并不符合实际的定罪思雏过程,即先前理解引导下的在刑法规范与犯罪事实之间循环,这就是诠释学所主张的循环论.形式理性三段论只是诠释学循环论的必然结果,故循环论扬弃和深化了三段论.三段论运用的是演绎推理,而循环论中的类推综合了设证、归纳和演绎逻辑,可见在方法论上,循环论同样深化和拓展了三段论.  相似文献   

13.
深入考察涂尔干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有助于更加清晰、透彻、全面地理解他的方法论.在涂尔干看来,正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事实上为社会学这门新学科设定了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论法的精神>对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主要有:为涂尔干在社会学中运用比较法提供了参照;是涂尔干社会形态学思想的重要依据;为涂尔干揭示社会领域的因果关系和确立社会学研究对象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4.
从“悔亡”一词追寻《易经》的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理的角度来看(古来喜说义理派〕,《易经》有三大谜:一是主题内容,二是作者,三是流传情况。西周数百年间,《易经》如何流传完全是一个哑谜。这里不去研究。追寻作者比理解主题和内容还要困难。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没有提供可靠的线索,原文5000字是唯一的途径。 不久前我在《周易原著精神真相大白》中证实了《易经》下半部分是作者自传,上经是周克殷史,(该文已送往《周易研究》杂志)这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期成宪草”是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唯一成果 ,是当时中国各在野党派在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话语体系下 ,借鉴西方代议制分权政体的某些因素 ,对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五五宪草的一次大手术。从五五宪草的总统集权制发展到“期成宪草”的国民大会及议政会集权制 ,可见后者具有相当的进步性、民主性及一定的分权制衡色彩。  相似文献   

16.
杨志军的《伏藏》是一部精神寻道的小说,无论伏藏还是掘藏,都是他对人类最高福祉的探源与追寻。人类精神的博大深邃,隐现于黑夜不经穷尽其力的求索则无以展露真相的奥秘,是杨志军洞悉并且深感敬畏的,他殚精竭虑构造了一部庞大精密的迷宫,悬疑只是小说迷宫的外壳,而迷宫深处的秘境才是《伏藏》的伏藏。杨志军证悟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人类精神的守夜人,作品主人公掘藏者香波王子一路的掘藏和重生,就是杨志军的精神修炼,他追寻人类精神守夜人的漫游,使个体信仰的灵魂超越宗教看到普世信仰的曙光而抵达人生的胜境。进而杨志军也有勇气担负起守夜人的职责,在黑暗与光明的世界沉默地积聚力量,以他的方式看护人类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论法的精神》概括的由地理、经济、宗教等因素决定的良宪论是其核心精神,也是法治标准的核心标准,而中国现阶段的法治标准缺少这样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政体历经君主政体、准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个阶段,缺少宪政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基础。《论法的精神》的权力制约思想对我国现阶段仍有重大启迪意义。另外,《论法的精神》的比较研究方法、唯物主义方法、综合系统方法对我国法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中国法学何处去"的回答,要点在于对中国现在国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法的精神》概括的由地理、经济、宗教等因素决定的良宪论是其核心精神,也是法治标准的核心标准,而中国现阶段的法治标准缺少这样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政体历经君主政体、准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个阶段,缺少宪政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基础。《论法的精神》的权力制约思想对我国现阶段仍有重大启迪意义。另外,《论法的精神》的比较研究方法、唯物主义方法、综合系统方法对我国法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中国法学何处去"的回答,要点在于对中国现在国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政体:公共物品的生产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通过区分普惠型公共物品和特惠型公共物品,对各种政治体制进行了分类,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国家理论加以比较,为政治体制的分类提出了两种维度.  相似文献   

20.
章益国 《江海学刊》2013,(1):166-172
时间观念大略分两种,线性观和循环观。学术发展观念亦缘此而分。其中,以循环观念来叙述学术史通常会被认为"原始落后",其实它自有内在的理路:通常建立在"学分二途"这样一个非常有解释力的学术史叙事上,以一个双极交替的模式来说明学术变迁,学术风气的形成,是靠"偏侧性问题"给每个学者带来的要求一致压力。"循环学术发展观念"从学术发展的"迫力"的角度解释学术史,比之学术"线性进步观念",带有反目的论的意义,因而两相比较,并不存在某一个观念更落后的情形,均应平情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