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闻发现力是衡量新闻采编人员能力的试金石,一名新闻工作者有没有新闻发现力,关键看他能不能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素材、捕捉新闻价值、提炼新闻主题,满足新老读者的信息需求。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答案:一、从个性化上找定位彰显个性是媒体竞争的核心。任何一家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而媒体个性化的形成则以新闻采编人员的个性化为基础,取决于采编人员能不能向受众提供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个性的新闻作品。应该说,这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归根到底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新闻发现力。…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新闻泛化成为传统媒体网络化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重要的新闻现象。新闻泛化现象最早出现在商业门户网站与报纸媒体网站的内容探索与改革之中,兴盛于移动互联网与社会化媒体强势崛起之时。新闻泛化主要表现在传统新闻价值观念淡化、新闻形式的信息化与资讯化及内容的日常生活化、新闻叙事方式的故事化三个方面,实质是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混杂交融的状态。新闻泛化不是偶然的新闻现象,而是媒介技术变革、社会文化变迁与后现代社会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重要的新闻现象,新闻泛化在实践层面拓宽了传统新闻业关注的目标领域,却弱化了专业化新闻的公共价值追求,并由此对传统新闻观念与新闻理论研究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新闻泛化,新闻理论研究应该"下沉"至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回应新闻业在面向更广阔生活世界时的现实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对专业化新闻的轻视,而是要努力在专业化新闻与泛化新闻的社会功能之中找到平衡点,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代新闻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渠道高度发达、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任何一种传媒都只是满足受众需要的一个渠道,党报要想占据主流媒体的地位,拥有大量受众,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整合自己的新闻资源.以网络传播平台为代表的多元媒体正在分割着传统媒体的受众,始终是主流媒体的党报应对多媒体竞争的实质就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高党报社会新闻的水平和质量是增强党报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党报需要社会新闻是由党报的性质决定的,党报的社会新闻在可读性上既要不断满足读者需求,又不能只单纯地迎合读者的趣味,而应引导读者的趣味,应将正确的思想寓于可读性中.党报社会新闻还应以权威性来征服受众,这种权威性的体现就是要借地域色彩来进一步张扬"信息传播力,民众影响力",通过关注社会舆情来强化社会新闻的权威性和引导力.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体育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表现出偏重新闻理论,缺少新闻实践经验培养的被动局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少媒体从业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导致体育院校新闻学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严重不足,各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必然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本文从构建完整的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创建高效的实践教学具体模式两方面阐述天津体育学院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以期为各体育院校新闻专业解决学生缺乏综合、动手能力训练、无法满足传媒需求等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泉泉 《江淮论坛》2014,(1):147-152
公民新闻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专业媒体的新闻生产。从对新闻记者是否属于知识分子的思考出发,探讨专业记者身份的再定位问题,认为将新闻记者定义在知识生产者的范畴,并进行一定的阶层划分,是更为合理稳妥的指称。专业记者要在探求真相中发挥专业优势、在社会协调中采取建设者立场、在公共领域具有建构对话的能力,从上述三个层面重塑知识生产者形象,以重建专业媒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的媒体生态重塑了新闻生产的时间结构,新闻生产节奏的加速引发了新闻人速度膜拜等异化问题。21世纪初诞生的"民族志新闻"突破传统新闻模式,在故事理想与时间哲学间进行协商实践。其采用沉浸式故事策略,在时间盈亏中评估"行动线",在主客位转换中寻找故事饱和的时间引爆点。"民族志新闻"把故事深描和文化阐释结合起来,拓展边缘故事世界,在心灵警觉中拓展时间道德意义,不但对传统新闻生产有所启示,在数字时代更有价值建构意义,并带来新闻"时新性"的哲学思考。结合中国语境,"减速记者"可以在灵活时空模型中寻找附加价值,媒体组织用时间结构化策略再筑专业之壁,而"民族志新闻"的应用有利于探索应对数字时代叙述危机的特色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让"人人是记者"变成可能,从而根本改变了媒体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唯有变革理念,重新定义新闻与新闻业,新闻生产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要。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为目的,新闻生产应该更加个性化。未来的新闻业需要新闻编辑部进一步优化资源、协同生产。基于各类新媒体形态的差异、新媒体用户喜好的不同,未来的新闻业应该再造出各具特点的生产流程。  相似文献   

8.
新闻改革与新闻价值观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价值观是人们通过新闻实践所反映出的价值评价的观念形态。现阶段中国新闻传播的价值观念集中体现了转型时期社会急剧变动的特点。在实践层面上.大陆新闻传播格局已打破旧格局、旧观念,但新的秩序尚未最后确立和成熟。综观8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改革所走过的历程,它折射出新闻价值观的短变过程.新闻价值观在新与旧、中与西、封闭与开放之间寻找历史支点。作为评估新闻价值的经验主义标尺.中国的新闻价值观在开放改革的背景下从一元逐渐走向多元。目前,新闻价值观的多元取向就其社会效用而言,正、负面影响同时存在。多元的但必须是完整和谐的价值体系才有利于整合社会、调控社会,而理性的传播者与传播市场的有序性是新闻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戊戌新闻改革和清末新闻改革是近代中国的两次新闻改革。准许民间自由办报、创设官报和制订新闻法规等改革举措都基本上顺应了晚清社会的历史潮流 ,是中国新闻事业走向近代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周倜 《云梦学刊》2013,(4):151-154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素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体现在信息传播流动的效率和质量上。大众媒介成为了传播新闻信息、传播思想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中国青年报》是当代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主流媒体。《中国青年报》的言论特色通常是以新闻报道作为它的言论对象,由新闻事件本身出发,探讨它背后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受众对大众传播的需求是一种精神和信息的需要,但不同的受众群体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受众群体,由于其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出现对媒体、传播内容的不同选择和理解。新闻受众的心理推动媒体的自我调整,调整后的媒体反过来再造受众新的接受心理。这就要求媒体努力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强化艺术意识,写精写活新闻。  相似文献   

12.
新闻图景就是由新闻报道塑造的新闻符号世界;一定社会的新闻图景.主要是由该社会统治者拥有的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直接建构的。媒体的利益取向是媒体建构新闻图景最重要的出发点;媒体的传播目标是媒体选择建构新闻图景的指挥棒;媒体方针、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体建构新闻图景的核心框架。因此,在现实的新闻传播中,并不存在以他者为本位的新闻媒体,所有的媒体都是以自我为本位的传播者,“受众本位”基本上是神话,传受共同本位才是理想。  相似文献   

13.
杨蕾 《南方论刊》2007,(10):65-66
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媒体把社会新闻作为制胜的法宝。然而,社会新闻的低俗化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虽然满足了部分人的欲知心理,但也污染了社会风气,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为受众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民生新闻的进一步的发展,最先在美国兴起的公共新闻,也成为了中国近几年来的一种新闻样态。公共新闻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培养和引导受众认识社会现实、参与公共事务,提高公众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公共新闻能够产生和真正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它需要新闻媒体和政府、受众三方的配合。公共新闻在中国发展的条件还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15.
建设性新闻因其开放性与包容性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转向带来想象空间。建设性新闻为中国环境传播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话语重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阐释视角。环境传播基于保护生态和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与建设性新闻倡导的正向引领、解决问题的责任理念具有内在的逻辑勾连。建设性新闻理念为环境话语的建设性构序提供了操作进路,即促进环境传播主体的观念之变、环境话语修辞策略的调性之变和面向未来的环境传播的社会动员力之变。  相似文献   

16.
新闻场与社团组织的权力冲突与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生产的社会学分析,除了最常见的政治、经济等视角外,在社会结构转型的现代社会体系中,尤其需要关注各种社会性组织的影响。因为,媒体对于新闻价值和不同的非政府组织可信度的判断,会影响他们如何以及何时报道。在很多时候,这种判断是有特定语境的,往往与非政府组织独特的公共传播策略有效性相关。但结构性的变量仍然是显见的,比如媒体对半官方性质的NGO往往有较高的关注度,并且很少对这些组织提供的信息持质疑态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公共新闻由民生新闻发展而来,在电视节目、报刊栏目、活动策划等方面已有体现。现阶段我国公共新闻发展面临的障碍包括公众对政治事务缺乏热情、传媒环境的诸多限制、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新闻的时效性与社会问题延续性的矛盾。发展公共新闻,应营造社区文化,提高公众对政治的热情;加强不同形态媒体之间的合作;媒体在讨论中充分发挥组织作用,解决好"3W"问题;媒体及时跟进观点的报道和后续进展。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专业主义传入中国时间较晚,是在中国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受西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及时代要求的映射.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其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必须以中国化为前提,必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史学传统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均要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在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上高于新闻专业主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改造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途径,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对促进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技术和数据新闻正在对传统新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也要求传统新闻做出改变。大数据技术和数据新闻正在改变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可视化新闻则对新闻传播的手段提出新的方式。如何快速应对并平衡信息的爆炸,是当代新闻从业者急需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信息贫困"问题是制约农民享受现代化"红利"的重要障碍。从需求的视角来看,农民的信息需求有着层次性(包含多维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当前农民的信息需求可以从生产、生计和生活三个维度进行呈现,但呈现出的"信息贫困"是农民传统的信息进路与现代信息接受能力之间的张力作用的结果。在农民来说,信息是工具,关键在于有效,在于能够满足生产、生计和生活需要。由此,化解农民的信息贫困问题、提升农民的信息能力主要在于信息有效性的改善,而这需要来自政府、社会和农民自身三个层面的分别着力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