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殖崇拜与艺术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起源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流行的说法是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当然,如果就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个最根本意义而言,未尝不可以说艺术起源于劳动。但主张艺术起源于劳动说的论者大多只从劳动工具、劳动过程、劳动产品如何从物质功利价值演变为审美价值来谈艺术起源,这就很不够了。因为大量考古发现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艺术终结了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必须面对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问题。启蒙运动伴随着曾经表达最深刻本质的"最高艺术"的死亡。现代艺术则已转化成作为私人事务的娱乐源泉。它不但挑战艺术与世界的距离,而且认为艺术只有检测艺术界限并背弃传统艺术才有意义。传统艺术主张艺术家首先必须创造美的对象,艺术是对美的追求,而现代艺术则是对趣味的追求,已经失去人文主义价值。它抹杀意义存在的本质并导致艺术的自我解构。人们不再指望艺术引导人类过意义生活,它不再是追求真理的优先工具。在此种生存境域下,现代艺术的切己任务乃是真正领会统治科学技术的正当性与现实性的界限。  相似文献   

3.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悲剧艺术的伦理传统总的看呈弱化趋势而现代悲剧艺术由于受相对主义多元文化的影响,对善恶伦理的“超越”几乎到了取消善恶判断的地步,如此一来必然导致悲剧艺术的式微为了挽救悲剧这一传统艺术,应确立“审美价值直觉”这一美学概念,以实现美与善在悲剧审美的更高层次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4.
艺术随时代而变化,艺术科学随时代和艺术的变化而变化,这该是人所公认的定律.新时期开始时,追随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与艺术的变化,艺术科学自身提出了艺术学体系变革的问题.对艺术本性、如何正确认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及合理吸收西方现代美学、艺术学研究成果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使中国当代艺术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90年代以来,党中央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活和艺术发生了更大变化,向艺术科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加速着它的改造.应当看到,比起80年代艺术学体系的变革,90年代艺术科学的改造有更大的突破,因而也更为深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艺术生产形成了艺术产业——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使部分艺术作品具有了商品属性和经济价值,使大众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并改变着艺术批评的面貌.这一切,改变着人们的艺术观念,要求艺术学家对诸如艺术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作用、艺术生产方式的诸种形态、大众艺术的历史流变及在现今社会中的特殊地位、艺术批评的现代模式等问题,给以特别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研究,从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完全符合现实艺术实际的艺术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与现代伦理精神的价值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过巨大的社会变革乃至发生“社会转型”之后 ,中国伦理如何与现代社会重新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 ?在新的伦理—社会生态中 ,现代中国伦理精神的合理性的价值原理在理论上如何建构 ?可以尝试的思路是 :首先 ,探讨伦理—社会生态的逻辑结构 ;然后 ,研究在中国社会变革或“社会转型”中表现最突出的方面 ,考察伦理—社会的生态转换 ;在此基础上 ,建立在新的伦理—社会生态中伦理精神的合理性的价值生态。伦理—社会的生态结构无论人们是否认可 ,伦理精神在社会中总是一种生态的存在 ,问题在于伦理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是否合理 ,理论的把握是否…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景观设计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非理性的技术设计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公众价值判断标准来反思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人、文化、景观、社会、自然的相互影响,尝试分析造成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文化失忆、生态错位、经济浪费、功能残缺、审美缺失五大问题的成因,并探寻改善上述问题的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7.
美学史上艺术的真善美关系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其重要原因是对艺术的善未能作出正确的解释。本文认为,就艺术而言,善有三层含义;现实的伦理之善,主体的道德之善,艺术的审美之善。审美创造主体层面的真善美经由艺术形式的审美化处理才能转化为艺术的真善美,这时三者才是真正实现了统一,它们共同构成艺术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8.
张长立 《天府新论》2003,1(1):80-82
科学揭示管理与伦理的关系 ,不仅具有学术价值 ,而且具有实践意义。现在关于管理与伦理关系的研究 ,大多停留在工具理性的层面 ,没有从理论上解决管理与伦理何以可能结合的问题以及如何结合的问题。管理与伦理是一种双向性的整合关系 ,在二者的整合过程中 ,实现互补又互制的对立统一。管理与伦理之所以能够结合 ,在于管理和伦理具有可通约性 ,管理本身内在地具有伦理性质  相似文献   

9.
冯黎明 《浙江社会科学》2015,(2):107-112,159
艺术自律论是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原理,近代以来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均受制于艺术自律论,现代实验艺术的元叙事就是艺术自律论。艺术自律论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它体现着启蒙话语的伦理和政治诉求。启蒙时代市民社会与贵族国家之间的文化领导权之争,是艺术自律生成的历史机制。艺术自律论由康德美学开端,历经唯美主义、批判理论、形式主义、新左派等现代思想文化潮流,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救赎功能的意识形态。二战以后,市民社会借助于资本主义改革而获得了文化领导权,启蒙时代催生了艺术自律的那种市民社会与贵族国家的对立趋于消散,艺术自律论也逐渐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10.
卢军 《理论界》2007,(7):149-150
艺术体验是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话题,因其涉及人的终极关切问题,在文明进入现代困境的当下.重提艺术体验的重要性显得尤其重要。艺术体验虽然不能解决多少现代和后现代社会的文明诟病,但是借助艺术活动的体验,可以引导人们将精神指向生命之本真,因此,艺术体验对消解人类困境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共艺术是现代社会公共空间美学建构中的重要内容,检视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当代公共艺术的成果,可以发现公共艺术仍有许多值得再讨论的理论前提和美学预设,包括公共艺术如何突破"环境美学"的框架,公共艺术如何承载公共性,公共艺术如何消解消费主义的美学策略等等。公共艺术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公共艺术应该追求一种积极的批判性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2.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非艺术专业开设艺术选修课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美育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围绕艺术选修课现状、如何设置艺术鉴赏课、如何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高校艺术选修课的开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是以社会为本位取代以家为本位的社会结构,这一变革对传统儒家社会伦理提出新的挑战,即以社会为本位底社会儒家伦理如何可能。冯友兰在接着讲的意义上阐发了儒家教化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可能性,积极阐发了传统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实现与发展。认识冯友兰对儒家伦理如何可能问题的思考,对促进研究冯友兰教育思想获得了更为扩展的意义与视野,而这亦是我们应自觉意识和积极展开的。  相似文献   

14.
李丹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4):163-164
艺术真实是艺术价值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西方“接受美学”有关艺术真实言论的分析,论述了艺术真实中观众的主体感受和作品的物质形态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在现代艺术中,艺术真实的评价标准只能存在于艺术创造与欣赏的责任、情感和信心中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5.
领导结合艺术理论的新突破──评《现代领导结合艺术》王培智吴伯民主编的《现代领导结合艺术》一书,系统地探讨了有关现代领导结合艺术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各级领导者均有参考启发意义。领导结合艺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  相似文献   

16.
对艺术的理解离不开它特定的文化与思想语境.对艺术语境化的理解也使得重提“什么是艺术”之问成为必须.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给艺术的定义和分类提出了挑战,一个崭新的概念——“类艺术”应运而生.作为新近出现的艺术术语,“类艺术”与人文学密切相关.价值是人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事关人类利益.面对价值,人文学采取的方式是分析研究,而艺术则是揭示价值.艺术人文学认为,一件艺术品包含四个紧密结合的维度,即FPCS模式:艺术形式、观者介入、内容和主题,没有揭示某种价值,形式与内容没有合一的艺术品就是“类艺术”.“类艺术”概念的出现进一步落实了艺术人文学,凸显了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无疑,基于价值的艺术人文学对剖析当代文艺和“中国艺术人文学”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的普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伦理是否具有超越一切历史、超越一切地域的普世价值,学界对此在认识上存在尖锐的分歧。本文不涉及有关争论,只是从正面论证儒家伦理何以具有普世价值。本文认为,儒家伦理之所以具有普世价值,是因为儒学是生命的学问。既然儒学是生命的学问,那么就人的类本质而论,人要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不可能拒斥儒家伦理,因为儒家伦理所关涉的是人所以为人之最基本的伦理准则,一旦背离儒家伦理准则,人就会行同禽兽。本文还认为,作为人之生命价值取向的儒家伦理,具体表现为五常。五常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体用的关系,仁为体,而义、礼、智、信皆依仁以显用。而要实现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儒学必须经由世俗化的途径以实现普世化。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最后对现代新儒家主张通过发掘儒学的宗教性以实现儒学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的观点提出质疑,借以进一步强调儒学世俗化对于实现儒学现代意义与价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当下,艺术创造作为概念,俨然已被文化创意所替代。其原因主要有三:现代技术的革新、审美经济的勃兴和艺术自身发展对"美的艺术"观念的打破。在艺术创造向文化创意转化的过程中,对艺术创造形成内在规定性的美的神圣性并未得到有效延续,从而使艺术审美中潜藏的审美悖论凸显出来:艺术是呈现真理、引导本真生存还是创造"美丽学"之"美";艺术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审美价值还是追逐经济价值;艺术审美活动对人的主体性是审美超越与还原,还是审美满足与强化。由此,艺术创造转化客观上带来了现实感性的充盈,同时也造成文化垃圾的充斥。这两者无论在审美实践层面,还是在美学理论层面,都引发了诸多问题。在20世纪早期,西方诸多理论家已对此关注并深入反思,尤以海德格尔、本雅明为代表。虽然两人理论的基础、进路等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却从不同维度对当下如何突破艺术创造转化所造成的理论困境提供了启示。这种启示在于,重树美的神圣性对艺术创造及文化创意的内在规约,实现美从认识性对象到生存方式的转换,促成美学学科由认识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艺术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和效应,对实现人性建构和文明建设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论述这个问题,首先应从对艺术功效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讲起。其一,从精神文化整体或宏观上着眼,艺术文化确实是一种手段或媒介,就是说通过艺术实现另外的目的,如培养和提...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文化中,艺术与科学都属于人类的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精神领域创造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反过来,艺术与科学又滋养着人的精神,滋养着人的感性与理性,培养着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创造能力的不断增强。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和真理价值是其本质的规定。但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艺术在向技术性、娱乐性、情欲性、物质性滑落,其精神性、思想性、真理性被消解和冷落;科学被理解为技术、工艺、物质手段,科学的文化品格、理性精神、认识功能、真理价值被忽视和遗忘。西方学者黑格尔、文德尔班、雅斯贝斯、迦达默尔等对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与真理价值做过许多深刻阐述。今天我们深入思考和认识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与真理价值,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