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郑敏在早期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大都属于独白式的青春之歌,可独白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即进入生命的低吟。在社会与自我、情感与理智的交错中流露出一种忧郁的生命低吟状态,在痛苦与孤独中体味生之美。表达方式上,诗人通过直觉意象、意义重构以及自然流动与生命凝定的诗美方式来展现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2.
论郑敏1940年代诗歌的美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敏早期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追求诗歌的含浑、象征,写法上多用意象,追求思想的感觉化;在结构上追求深度模式。郑敏诗歌构成玄学妙境,形成静默、朦胧之美。  相似文献   

3.
诗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郑敏师承冯至和里尔克诗歌与哲学相融合的传统,并达到形而上的高度。但这过于简化的概括,很难揭示郑敏诗作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其实,从学生时代起,郑敏并没有逃避现实,躲进象牙塔。恰恰相反,西南联大的世界性教育和哲学系大师们的智慧,培养了青年郑敏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哲人目光。毕业后所从事的国际时事翻译,又使她得以用哲学眼光观察和思考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诗作出回应。哲人目光、母性慈怀和充满女性感觉想象的十四行体的融合,构成20世纪40年代郑敏诗歌的独特性。选取郑敏的四首诗作进行细读,可讨论其独特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郑敏早期诗歌虽然因为没有表现抗战而不被同代人所理解和关注,但她诗作中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希冀,却不断得到历史时间的认同。郑敏也是当之无愧的诗人预言家。  相似文献   

4.
穆旦是九叶诗派里诗歌创作成就最高、最具风格特色的诗人。诗人立足于当时的现实背景,借用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用感性、凝重、冷峻的语言深刻地刻画了当时的严峻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人民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民族未来前途走向的深深忧郁。他的诗作既忠于时代又忠于艺术,呈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诗歌成熟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乡人口流动出现了所谓的“逆城市化”现象。透过这一现象,我国不仅要积极地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而且要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人口布局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敏感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调整城镇化发展的方针与政策。  相似文献   

6.
林庚 2 0世纪 30年代的诗 ,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寻梦“路上”孤寂与渴求的个人化诗情。它与时代现实的中心情绪若即若离 ,空灵、雅丽 ;但也融入了现实因子与人类群体的深层体验。艺术上传统色彩更为浓郁 ,多得“晚唐的美丽”。它常选择传统意象传达现代情绪 ;为求语言的简隽常采用陌生化手段 ,或故意拷合向度相反、相对的两类意象、情思 ,给人以多元复调感 ,或创造不可重复的比喻 ,将事物化作内世界的暗示联想 ;尝试创作以五字音组为基础的整饬对应的“现代绝句”。林庚的诗是对传统诗美的认同与再造  相似文献   

7.
消费文化中的文学叙事,审美性和超越性缺失,历史化被放逐,而消费性在不断扩大弥散,渗透到诸多领域。无论是出版业、小说创作、影视文学,还是批评界,全都在拼命逐利中体现赤裸的消费性。相比较而言,诗歌界是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确立以来消费文化的重灾区。“第三代诗”在彻底否定朦胧诗的基础上开始他们的突围与探索。他们高扬“个人化写作”与“口语写作”的旗帜,重视日常性原生态的生活诗,在所谓“及物”的生活流上滑行,所有诗人,沉溺于一己的悲欢离合,与时代、社会缺乏血缘关系,从而造成历史叙述过程的中断,成为无根漂泊的孤魂。70后的诗人,将韩东他们的“口语诗”改造为“口水诗”、“脏话诗”,令人不堪入目,在非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8.
泰戈尔的散文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对“爱”———那种充溢于宇宙万物当中的暖融融的爱意———的吟唱。不同于印度传统精神中的“寂然于万物” ,泰戈尔思想中有着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强烈的个体意识和对和谐完整、统一宁静的追求 ,使得他的散文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既区别于印度传统又远离了西方哲学、文学中的生命意识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隐逸者朱英诞重新归来,他的现代新诗具有悠扬婉转、清灵空明、隐逸如水的唯美气质,这源于诗人对水意象内蕴的充分调用。通过对这一传统意象的化用,朱英诞反复思索生命的内在真谛,体味出生命存在状态的永恒性。他从体验诗学出发,以水隐喻独特的人生经验,构建隐逸的现代桃花源。同时又临水而歌,深情地传递对爱情的独特幻想和对母亲的深深眷恋。朱英诞想象丰富、思维灵动,其诗歌创作追求自由与鲜活的真诗本色,坚持沉静与内敛的智性表达,蕴含着丰赡的哲理感悟。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和哲学背景,唤起了魏晋士人的审美自觉,使魏晋士人对自然审美的欣赏走向神、情、气、韵的深处。自然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隐逸意识与悲情意识的审美载体。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般认为节奏是表现诗歌的时间艺术,意象是表现诗歌的空间艺术,节奏和意象如何配合成为现代主义诗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二三十年代不同时期现代主义诗歌中,人们往往偏重节奏和意象二者中的一方面,而40年代郑敏是通过情绪节奏和独特的意象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节奏和意象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是儒家古典诗歌理论的重要范畴,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极大影响。近代以来,西方个性解放主义思潮传入我国,诗教传统已不适应社会和诗歌发展的潮流。一些深受文化传统影响的诗人在创作中开始不自觉地冲破“温柔敦厚”的樊篱,中国传统诗歌承载了更多个性解放的时代内容,因而具有了现代意义。陈三立的许多作品中保存并发展了晚明以来诗歌流露出来的那种自我意识急速膨胀但又严重受制于现实的哀伤、敏感与悲愤,尽管由于自身以及时代的局限,陈三立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摆脱纲常名教,但在诗歌创作上回应了晚清民初小说界的“哭泣”主题,他的两难处境,实际上也是晚清时期处于新学旧学交界时的文人的两难处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3.
周敦颐在诗歌中显露了他的两难之境。他一方面在现世积极进取,安顿众民的生命,虽然做出许多惊世之事,却受到诸多限制,并因现世的名利追求让他深感失望,透露了一位儒士的生命悲情;另一方面逃离现世,放下世俗的烦恼,回归自然,游山玩水,观赏道教圣地,多次显露归隐之意,追求个体的生命解脱。他一直在入世与归隐之间纠结,并用诗歌抒发个体生命的悲情。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徐志摩清脱灵动的诗风源自于“流动”的效果。流动的美,是徐志摩诗歌中诗美的灵魂。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诗人对动态美的追求:一、跳跃的意象;二、化美为媚的形象;三、化静为动的手法;四、旋律流动的音乐美。徐志摩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他本人的内在气质与艺术追求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  相似文献   

15.
"韵高而才短"的解读往往是非此即彼的,或者是孟浩然失才,或者是苏东坡失当。其实,苏论十分中肯,也非常精辟。苏轼以韵高为尺度,十分欣赏孟浩然诗歌萧疏淡泊的风格,也遗憾其诗中文化含量的不足。而从其"韵高而才短"的批评中,我们读出了苏轼的宋人诗美"以才为诗"的倾向性,读出了他对于"学高韵胜"诗美理想的自觉追求,同时看出唐宋两代的诗美取向的差异性。虽然苏轼等宋人也以韵论诗,甚至风行"韵"说,但是,唐宋两代,即便都是对"韵"的推崇,"韵"的内涵也不尽完全重合。唐人的"韵"观,偏于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的蕴藉与神迹,而宋人的韵观,则侧重于淡泊简远的自境与至味。  相似文献   

16.
“圆形美”是我国十分古老而又重要的美学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圆形美”的美学思想对我国的艺术创作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追溯这一美学思想的哲学渊源及其对我国艺术创作的影响,并着重通过对文本的剖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古典诗歌抒情话语中所蕴含的“圆形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生命价值观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追求“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主要指向自然率真的生命品格和雄强健康的生命气魄,代表沈从文“皈依自然”的生命理想;其二,坚守“生命庄严”的精神向度,主要指向“生命神性”的超验层面,代表沈从文“向人生远景凝眸”的生命理想;其三,反对背离生命本质的“阴性人格”,主要指向生命的阴暗层面,代表沈从文根除国民劣根性的生命理想。三者综合而成一个整体,构成沈从文独特的生命价值观,从中显示出其主体独特性,深刻地影响到其创作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俞强的诗大体可以分为作为“发明”的诗和作为“发现”的诗两大类,文章从优雅的基调、深刻的生命意识两个方面来论述俞强的作为“发明”的诗的特点。认为这些“无中生有”的诗因为直抵事物的内部而产生强大的关学力量。  相似文献   

19.
“流动儿童”因其独特的生存境遇,在价值观上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和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对“流动儿童”价值观的探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以大学师生为主体的"学院诗歌"不同于泛化的"校园诗",它在近年中国大陆的崛起是大学扩招和大众化教育阶段来临的直接结果;但"学院诗歌"也不等于"学院派诗歌","学院派诗歌"在中国还仅仅是一种假想的可能,这一概念目前并不具有针对性和阐释力。"学院诗歌"的命名更符合中国新诗近现代以来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