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多元信息平台的融合与发展,民众教育水平和参与社会管理意识的提升,与产品相关的网络舆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使用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传播主体、演化特征、发展态势评价、舆情应对、研究方法等方面梳理我国面向产品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现状,提出面向产品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可以基于与产品的关联程度划分网民群体、探讨企业间合作行为的影响力、重视意见领袖的专业背景对舆论的影响、充分考虑多渠道交叉传播的作用力,建立多主体差异化定位的协同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10个典型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资料为基础,利用比较的方法对事件热度、爆料时隔、回应次数、回应时隔、回应主体类型、回应策略变化与政府应对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事件热度与应对效果无明显相关关系,而回应次数多的事件通常应对效果较好,在回应主体上,第三方或更高层级主体的回应效果较好。另外,应对较好的事件通常回应策略多元,以积极策略为主。  相似文献   

3.
网民作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核心主体,其参与行为直接影响舆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网民对食品安全事件负面报道的关注度,对政府“快速调查网民质疑的行为”的评价,对政府“及时回应行为”的评价等是影响其舆情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引导,完善与发挥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提高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4.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应对成为高校提升治理能力、达到“善治”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高校热点舆情事件频发,对学校的稳定发展与公众形象造成了冲击。为探析高校网络舆情演化共性特征,文章以近五年我国高校热点舆情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案例文本进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事件特质性、主体特殊性、高校响应度是激活舆情关键节点、驱动舆情演化的主要因素。文章从高校视角出发,审视网络舆情应对现状,认为需秉持高校、当事人、微媒体多元“对话”理念,从几个方面提升高校舆情应对工作效率,引导舆情向好发展:把握黄金时间,主动出击;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优化队伍建设,精细分工;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处理。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复杂网络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灾难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结构特征,并利用机器学习分析舆论情绪变化。研究发现,城市灾难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具有生命曲线特征,潜伏期和爆发期短,以多级路径为主,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政府、媒体和意见领袖是舆情传播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三者的舆论情绪及变化存在差异,易产生次生舆情。研究表明,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多元且透明,伴随了公众理性思考和公民社会进步。建议分阶段采取引导策略,分层级持续释放权威消息,消除信息死角。同时加强有害信息管控,有效应对并严惩网络谣言,维护城市灾难事件的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许多问题:对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能力不足,政府网站在网络舆情引导和控制方面的作用不大,如政务信息公布不及时,更新速度缓慢,在线服务功能发挥不足。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从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新型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兑现服务型政府承诺,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切实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成为重要的大众媒体,网络舆情也迅猛发展,各种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负面舆情也日益增多。如果对这些负面舆情不及时、有效地加以管理与引导,就会形成网络舆论危机,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损害政府公信力和形象,增加政府管理难度。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与政府、网络媒体及网民3方均有关:首先,是同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网络舆情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机制不健全有关;其次,是与网络舆情的自由性、快捷性和难控性有关;再次,是与网民参与的主动性、网民舆情的主观性、网民素质的差异性有关。要有效遏制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首先,政府要加强沟通交流,保障民众话语权;完善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络管理;建立舆情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危机舆情;加强舆情应对体系建设。其次,网络媒体应增强危机预警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和协调监督作用。最后,网民应将自律与他律统一起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新闻传播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8.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网络舆情呈现出疾速性、无序性、放大性、隐匿性特征。网络舆情在当前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事件的解决、促进政府部门作风的改善、帮助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但也易激化社会矛盾、传播社会谣言、干扰政府工作、被敌对势力利用。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应有之义。应将网络与现实相结合加强整体管理,受制于统一的法律法规;优化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网络舆情动态跟踪机制;实行开放管理,拓宽全民参与网络舆情管理的途径;加强人性化管理,通过社工介入培养"意见领袖",从而引导网络舆情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崛起,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政务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务新媒体突出重围,为政府管理提供了便捷。然而日趋活跃的网络舆情成为当下社会管理的重大难题,对政府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提出了考验。从政务短视频的实用性角度出发,梳理网络舆情的演化阶段,探究短视频时代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领导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的崛起是新时期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成果,也是民众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从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及舆情的引导策略进行分析,主张政府应先入为主,以积极的态度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健全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加强网络公关队伍建设;对政府官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公关培训,提高政府网络公关的能力,即从网络公关的视角探究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折射出改革阵痛与体制弊端,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直接诱因离不开信息的广泛传播.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是形成网络舆情的导火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关群体性事件正面和负面的网络信息传播形成网络舆情气候,群体性事件升级演化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网络舆论.公共话题上的聚合、公共舆论场的形成、意见领袖的引领、媒介间的议程互动等分别提供了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的前提条件、重要平台、引领者及催化剂.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民意,执政者必须更新执政理念,适应网络化生存,尊重网民自由表达权;适时引导网络舆论,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度干预,确保国家舆论安全.  相似文献   

12.
网络连接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它是社会动员的重要场域,并越来越成为民众的诉求渠道。它可以引爆或加剧社会冲突,也可以化解或缓和社会冲突。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冲突事件的组织性增强,政府解决社会冲突的难度加大。要化解网络环境下的现代社会冲突,政府必须重视民生,建立通畅的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以及网络舆情的处置力和引导力,树立政府网络舆论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3.
马斯洛“科学心理学”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斯洛的“科学心理学”在对心理学主流科学观进行批判与解构的基础上,对“科学”进行了历史与心理向度的本真还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元科学视域下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创获。马斯洛以他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为理论资源,对需要、动机、焦虑解除等在科学研究的作用做了心理学的说明,他的“科学心理学”对国内研究的开启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呈现出“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其特征主要有:多是偶然事件引起,突发性强;一般发生在官与民和利益集团之间;演变为“直接利益冲突”的危险性高;有泛化的发展趋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思想心理上的,也有社会现实的因素,但更多的源于社会现实。政府应通过倡导和谐理念,提高公信力,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等,来化解这类矛盾,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媒介革命的纵深发展,中国新媒体发展已经进入了“微时代”。与之相应的是,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使得网络成为媒体危机甚至诸多突发事件恶化的媒介,导致社会风险扩大化、恶性化发展。网络谣言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在义愤心理、信息流瀑、从众效应、群体极化和偏颇吸收的作用下,本身即形成了一定的自我强化机制。因此,针对新媒体时代网络社会的新常态,必须强化网络社会制度规范,创新网络社会治理模式,切实提高网络谣言的治理能力,发挥网络积极正面的功能,使之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6.
网络推手是网络主体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针对特定司法案件,意图充当网络“意见领袖”,利用普通网民的司法诉求,制造谣言,扭曲民意,妄图以网络舆论对司法部门施加压力,最终影响审判结果.因此,分析网络推手对司法审判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其矫正机制,对于维护网络社会和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崛起给公众发表意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得到了更多的尊重。舆论是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基本看法,当公众能够通过网络自由发言时,社会舆论的形成规律出现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被打破,公众意见表达更加自由;舆论领袖的身份更加多元,舆论领袖以群体的力量产生作用;社会舆论形成的速度加快,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亦不断加大;信息符号和传播手段多样化,把关人的把关难度亦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8.
当前网络深入高校,青年学子成为网络文化生活主体。伴随网络而生的网络舆论携带着丰富的思想、教育、文化信息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思想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作用更为直接,影响效力更强。根据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了解到网络舆论的类别、传播途径,着重分析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从高校、互联网以及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框架是通过对现实事件进行有意识地筛选、凸现和重组,重新定义事件、建构意义的行为和过程。它是围绕价值观和意义生产的控制权而展开的争夺,是网络舆论交锋的最高层阶。在网络议程设置失灵的态势下,抢占框架建构的制高点,成为政府引导网络抗议风暴的关键。框架在网络抗议风暴中发挥着标注、归因、引导三大功能,是驱动抗议发展的软力量。政府要根据抗议框架的不同结构和类型,形成强迫性框架、责难性框架、解释性框架、建设性框架等不同的框架组合,并将这些框架组合灵活而艺术地植入到抗议风暴发展周期中的触发点、临界点、转折点和关节点等四大关键点中,实现对网络抗议风暴全程性同步式的引导,提高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