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劳伦斯崇尚基于肉体与血液的人的自然本能--"血性意识",将人的本能冲动视为人类最真实的存在,他主张让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最充分、最自由、最完整的表现.他倡导用"血性意识"来抗衡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本文通过对劳伦斯的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分析,体现了劳伦斯的"血性意识"和对人性复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学界解读世界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和方法,以此为依据,对劳伦斯最后一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新的审视与解读,采用伦理学中利己主义这一道德判断与幸福这一道德范畴两个方面的视角来探讨女主人公康妮的出轨行为的动机。认为康妮的"红杏出墙"虽然违背了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也是现代中国的一夫一妻制伦理道德,但是,她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行为符合"按照自然生活"和"利己的快乐主义"原则,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纵观国内外,从"两性关系""俄狄浦斯情结""女权主义"和"伦理道德"等视角对劳伦斯作品解读的文章和著述为数颇多,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关照还不多见。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可以得出如下启示:人类不但要注重自然生态,更要重视维护精神生态平衡。这一启示将唤起人们对人类未来审慎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D·H·劳伦斯在他的名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大量地使用了象征手法,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地点都具有象征意义,学术界对此作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该小说的象征手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该小说的理解。基于这一点,本文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该小说的主要人物及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一生最受诟议的著作。其作品的主导倾向究竟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社会的批判,或是对现代性爱彻底解放的极力首肯,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众说纷纭的主题使《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成为文坛最复杂的作品之一。不论评论家对其作品作何种评判,但该小说的主导倾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倡导男女性爱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它以查泰莱夫人的性爱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与多名男子的情感纠缠.其中克利福、蔑克里斯和梅乐士构成了她性爱关系的三个维度.正是在与上述三名男性的交往过程中,查泰莱夫人不断地对“性”与“爱”的关系进行思考,从而最终确立了自己对于性爱价值的伦理取向.  相似文献   

7.
《恰特莱夫人的情人》主要从三方面表征了劳伦斯的和谐人生观:1.对克里夫.恰特莱失落的和谐的严厉批判;2.对康妮缺失的和谐的深刻同情;3.对梅勒斯象征的自然和谐的认同以及对和谐的男女之爱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9.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自1928年问世后,因其多处性生活的直接描述引起了众多非议.美国作家罗伯特·史密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特意为其写了一本续集,从叙事角度、人物关系和主题三方面对原著进行颠覆性的改写,否认了其严肃文学的地位,试图将它直接纳入通俗言情小说之列.通过原著和续集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续集作者对原著存在多处误读,而恰恰因为续集的衬托,原著的严肃性和文学性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0.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沉沦和本真是两种绝然不同的生存状态,代表权威和规范的“常人”使前者成为日常生存的一种基本形态,而使后者成为一种非常态的变体。《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康妮一度屈服于常人的压力,但在雉鸡的感召下,她找回了迷失的自我。康妮从孤寂隔离到与情人合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从被物化的沉沦状态到追求个性完整的本真的历程,而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动物则诱发和见证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关系由于特定的时代因素一直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不少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究。林语堂的宗教信仰历程和基督教对他精神上的影响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基督文化对他小说的影响学者们涉及得相对较少。当某种宗教情感植根于作家的思想和价值观时,这必然会对他的文本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林语堂的小说中弥漫着浓厚的基督文化气息。林语堂在追求"灵性的纯洁之光"的基础上对基督文化既有吸收也有摒弃,其作品中散发着独特的基督之音。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的英语小说是一种特殊的英语文学.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初衷和作者个人的文化理想以及种种其他因素互相交织,使得小说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为假想的文化守成主义.小说也相应地成为反映中国妇女形象和生活的一面变形的镜子.  相似文献   

13.
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隐藏着以“金钱”和以“肉体”为核心词汇的两套相互对立的话语体系。这两套话语体系的叙述主体根据话语系统的语义对立,构成了两个相互依存的“参动者模式”。在参动者模式的作用下,以“金钱”为核心的话语系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它具有普适性和穿透性,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功能,以此维护资产阶级的集团利益。而以“肉体”为核心的话语系统只能居于它的强大威势下,仅能以微弱的力量来表示反抗与叛逆。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对科学与人文问题作了系统阐述的作家.他全面剖析了当时西方人在科学文明的繁华世界中堕落了的现实,挖掘出了西方科学文化的扩展与人文精神失落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了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的两个方向,即科学思想自我完善的内在过程与科学思想得人文化这一外在力量,两者缺一不可.就后者而言,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意义重大.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把握当今仍然困扰我们的科学与人文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是第一个将英语中的Humor译成中文“幽默”的人,他是中国幽默文学的倡导者,他也是沟通中西方幽默观念的桥梁之一。“幽默”是林语堂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幽默观在林语堂的艺术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分三章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第一章论述了林语堂幽默观的内涵:自由独立的思想,宽容超脱的胸怀,闲适自然的情愫。第二章论述了其幽默作为一种文学实践。第三章论述其幽默作为一种人生姿态。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林语堂幽默观的意义,林语堂的幽默达到了艺术境界、学术境界和人生境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通过概念解析、形象重塑和体系建构等方式,对儒家文化从人文主义角度进行了创造性诠释。他摒弃了儒家的“忠孝节义”的伦理纲常,也淡化“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规范,而是强调它的世俗精神,借此否定基督教中虚无缥缈的来世和天国;同时针对西方科学理性以及逻辑思维方式,他提倡儒家文化的近情性和简朴性,以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精神补阙。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目前并未系统探究林语堂多样化旅行书写的复杂根源。林语堂复杂多样的旅行书写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林语堂个人长期的旅行生涯和从小主观养成的旅行兴趣是直接原因,其对中国传统游记文学的偏爱是内因,而民国时期旅游业的兴起则是外因,刊发大量游记文章刊物的出现也为其旅行书写提供了重要舞台。此外,民国时期域外留学热潮的兴盛、国外旅行书写的译介以及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林语堂积极从事旅行书写。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明确表达过自己的归隐意向,强调其归隐立场所隐含的反抗精神、独立立场和个性追求。在其英文创作中他发掘了隐逸文化的普世价值,具有追求精神自由,向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观照等特征,是在现代语境下如何延续和发展自身传统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和都市间的艰难选择中,林语堂一面感受都市的丰富与魅力,一面倾心于自然山野的本色纯真。在他看来,“田园”和“都市”不仅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是可以融合起来,更好地适宜人类的健康发展。林语堂的“田园式”都市具有美好的田园景象、博大的胸怀、真实的人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等特征。当然,在林语堂的都市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田园”风味,它在文化的映衬下更为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